APP下载

孕妇胎动自我监测行为研究现状及指南建议

2017-05-18雯,张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死胎胎动指南

张 雯,张 静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433)

[围产医学研究]

孕妇胎动自我监测行为研究现状及指南建议

张 雯,张 静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433)

胎动是孕妇在妊娠晚期对胎儿宫内情况最简单易行的自我监测方法。该文分析孕妇胎动自我监测行为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对现有指南对孕妇胎动自我监测行为的建议进行总结归纳,以寻求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促进孕妇胎动自我监测行为改善胎儿结局提供借鉴。

孕妇;胎动计数;研究现状;指南

胎动是孕妇对胎儿宫内健康状况最直观的感受,当胎儿发生宫内损伤、发育迟缓甚至死亡时,多数孕妇都可以通过胎动的异常变化有所察觉[1]。孕妇通过对胎动的自我监测发现胎动异常并及时就诊,有可能改善不良妊娠结局,甚至挽救胎儿生命[2]。研究发现我国孕妇胎动自我监测行为依从性不佳,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显著的差距。国内外孕期保健相关指南均建议孕妇自我监测胎动,我国临床也普遍推荐妊娠晚期孕妇每天数胎动,以监测胎儿宫内情况。本文对孕妇胎动自我监测行为研究现状,以及现有国内外相关指南对孕妇胎动自我监测行为的观点和建议进行综述。

1孕妇胎动自我监测行为研究现状

1.1孕妇对胎动自我监测的认知及行为依从性

发达国家胎动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显示其孕妇对胎动自我监测行为依从性较高。Pakenham等[3]对加拿大孕妇的调查显示孕妇对胎动自我监测的认知程度较高,约2/3的孕妇了解加拿大妇产科协会(SOGC)指南推荐的胎动自我监测的方法,产科护士是其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但约有1/3的孕妇不清楚出现胎动异常后怎么办。而发展中国家认知及依从性则相对不佳。尼日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孕妇对胎动异常相关问题回答错误,近半数表示不会对孕晚期胎动异常有警觉[4]。我国吴江红等的一项研究(2014年)发现,孕晚期能坚持每天数三次胎动的孕妇仅占8.6%,两三天数一次的仅有5.7%,18.6%的孕妇从不数胎动。

1.2胎动异常处理措施

发达国家孕妇察觉胎动异常后一般选择较为积极的就医。瑞典学者的研究提示约70%孕妇会在胎动异常后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并做相关检查[5]。加拿大的研究显示,超过四成孕妇会在察觉胎动异常后立即就医,另有12.1%会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咨询护理人员[3]。但瑞典学者的质性研究发现孕妇就诊时间可能仍不够及时,多数发现胎动异常的孕妇会在就医前自行尝试各种方法恢复胎动,这可能错过胎儿的最佳抢救时间[6]。尼日利亚的研究发现,约2/3的孕妇不知道出现胎动异常时应立刻就医,余下1/3的孕妇中有41%的人表示在胎动消失24小时后才会有所行动[4]。吴江红等(2014年)的研究也发现80%的孕妇不会在感受到胎动异常后立即就医,14.3%的孕妇甚至不会采取任何措施。

1.3影响行为的可能原因

由于发达国家孕妇对胎动自我监测行为的认知程度和依从性相对较高,因此探究该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较低,现有研究仅依靠描述性统计提出可能原因,不能成为有效证据。吴江红等(2014年)提出知识水平可能影响孕妇胎动自我监测行为的依从性,Olagbuji等[4]也强调知识对胎动自我监测行为的影响作用,并发现孕妇的教育水平和其相关知识水平呈正相关。

2现有指南的观点及建议

通过系统检索数据库共获得9篇涉及胎动自我监测行为的指南,其中8篇为发达国家制定,我国仅1篇相关指南,指南的一般信息总结见表1。

表1 纳入指南的一般信息

2.1重要性

多数指南肯定孕妇自我监测胎动的重要性。美国临床系统改进协会指南(ICSI,2012年)的证据显示胎动减少或停止可以提前一天或更长时间预知胎儿死亡,ACOG(2009年)则报告胎动减少的孕妇妊娠结局不良的风险更大。ANZSA指南(2010年)指出孕妇对胎动减少应对不当是胎儿死亡的常见原因,研究提示胎儿死亡率的降低可部分归因于对胎动减少认知和警觉性提高。目前数胎动的方式可分为正规和非正规两种,正规方式是指严格按照规定时间、次数以及胎动减少的警戒值进行胎动自我监测的方法。非正规方式是指不限定胎动减少的警戒值,不强调每天用胎动计数表记录,医务人员仅在产检时常规询问胎动情况的方法。哪种方式更能有效降低死胎率,国外研究者仍有争议,SOGC指南(2007年)则表明无论孕妇使用哪种方式数胎动,均可有效降低死胎率。目前多数指南并不推荐使用正规方式数胎动。

2.2可靠性

ICSI指南(2012年)指出孕妇个体本身的胎动并非一成不变,不同孕妇对胎动的感知能力也有差异。ANZSA指南(2010年)中表明孕妇可准确感知到的胎动比例从16%到90%不等,与胎龄、羊水量、肥胖等因素有关,但这种感知的差异并不影响孕妇建立自我规律对胎动变化进行监测。UMHS指南(2014年)强调,处于妊娠24~27周的孕妇能记录到98%的胎动变化,到孕30~39周可达100%。因此指南的诸多证据提示孕妇自我监测胎动变化可靠且可行。

2.3适用对象

我国2011年发表的指南推荐孕妇在孕30~32周开始数胎动,国外指南大多推荐孕28周后开始每天监测胎动,其中SOGC(2007年)推荐高危孕妇26~32周应每天数胎动。除SOGC只强调高危孕妇应每天数胎动外,其他指南均推荐所有妊娠晚期孕妇都应掌握胎动相关知识,明确每天数胎动的重要性。

2.4胎动异常标准

关于胎动异常的警戒值目前指南中尚未达成一致。VA/DOD(2009年)和ANZSA(2010年)指南推荐2小时内少于10次胎动为胎动减少,但ANZSA指出不能仅以固定值作为判断胎动异常的标准,ICSI(2012年)和UMHS(2014年)的指南亦支持此观点。SOGC指南(2007年)通过综合已有证据和胎儿睡眠清醒周期的规律,提出2小时内少于6次胎动为异常。UMHS(2014年)和VA/DOD(2009年)也根据胎儿睡眠清醒周期规律,提出90分钟内无胎动为异常。

2.5处置方式

所有指南都推荐孕妇在发现胎动异常后应立即就医,不可拖延至第二天。ANZSA(2010年)推荐孕妇在感觉到胎动消失2小时内或胎动减少12小时内就医进行相关检查,SOGC(2007年)推荐孕妇应在异常后12小时内进行无应激实验(NST),若有反应则继续加强监测;若无反应,则应在24小时内进行其他检查以确认胎儿健康状况。

综合各指南提出的证据和建议,现将国内外指南对孕妇胎动自我监测的主要观点和建议总结如表2。

表2 现有指南对孕妇胎动自我监测的主要观点和建议总结

Table 2 Summary of viewpoints and recommendations in guidelines for fetal movement self-monitoring

(转下表)

(续上表)

项目主要观点和建议涉及指南编号其他不推荐正规数胎动方法作为日常监测2,3,6,8耗时少和相对简单的数胎动方法依从性较高5胎动可持续至分娩前,胎动自我监测也应持续至分娩前6

3讨论

3.1加强孕晚期胎动自我监测已成国际共识

WHO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每年仍有约300万死胎出现[7]。美国等发达国家死胎率目前约为4‰,而我国死胎率约为17‰。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与二者相比,同样为严重的围产期并发症,我国死胎率下降幅度明显较低。胎动异常一般说明胎儿在宫内处于缺氧或生长受限的状态,孕妇通过自我感知到胎动异常往往可以提前一天或更长时间预知胎儿死亡[8]。研究发现,增强孕妇对胎动异常的认知,加强对胎动异常的处理措施,不良妊娠结局将得到有效改善[9-10]。因此,正如指南提示,孕妇加强孕晚期胎动自我监测,及时发现胎动异常对于有效降低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目前研究者对胎动异常警戒值及使用正规还是非正规胎动计数方法存在争议,但已公认的观点和建议是所有孕妇都应在妊娠晚期(孕28周后)每天数胎动,并在自觉胎动异常后立即就医,不可拖至第二天[8,11]。

3.2如何改善我国孕晚期妇女胎动自我监测行为亟待研究

我国孕妇对胎动自我监测的认知和行为依从性不甚理想。我国临床上关于胎动自我监测的信息更新迟滞,目前普遍推荐使用Sadovsky于1973年提出的胎动计数方法和胎动异常标准,即每天数三次,每次1小时,1小时内少于三次为异常。相较于后来提出的“数十法”(每天记录数到10次胎动的时间)或其他改良的数胎动方法,使用Sadovsy胎动计数方法的孕妇自我监测胎动的依从性明显较低[12]。由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我国孕妇胎动自我监测行为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仅知识的影响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但皆为小样本单因素分析,忽略了混杂因素的影响,不能较好解释其对胎动自我监测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提示,应了解我国孕妇胎动自我监测行为的实际现状和孕妇的真实感受及需求,并在适合的理论框架指导下,系统全面探索孕妇胎动自我监测行为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多因素分析验证。为构建有效的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以期切实提高我国孕妇规律、科学的胎动自我监测行为,有效减少胎儿死亡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1]Linde A,Pettersson K,Radestad I. Women’s experiences of fetal movements before the confirmation of fetal death-contractions misinterpreted as fetal movement[J]. Birth, 2015,42(2):189-194.

[2] Hofmeyr G J, Novikova N. Management of reported decreased fetal movements for improving pregnancy outcomes[DB/OL].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4):CD009148.

[3] Pakenham S, Copeland A, Farine D. Kick-Starting action: Canadian women’s understanding of fetal movement guidelines[J]. J Obstet Gynaecol Can, 2013, 35(2):111-118.

[4] Olagbuji B N, Igbarumah S, Akintayo A A,etal. Maternal understanding of fetal movement in third trimester: a means for fetal monitoring and reducing stillbirth[J]. Niger J Clin Pract, 2014, 17(4): 489-494.

[5] Erlandsson K, Lindgren H, Davidsson-Bremborg A,etal. Women’s premonitions prior to the death of their baby in utero and how they deal with the feeling that their baby may be unwell[J].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12, 91(1): 28-33.

[6] Malm M C, Lindgren H, Radestad I. Losing contact with one’s unborn baby: mothers’ experiences prior to receiving news that their baby has died in utero[J]. Omega (Westport), 2010-2011, 62(4): 353-367.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National, regional, and worldwide estimates of stillbirth rates in 2009 with trends since 1995[EB/OL].(2011-04-14)[2016-8-15].http://101.96.8.164/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70617/1/WHO_RHR_11.03_eng.pdf.

[8]Akkerman D, Cleland L, Croft G,etal.Health care guideline:routine prenatal care[Z/OL].15th ed. Bloomington,Minn:Institute for Clinical Systems Improvement,(2012-06-01)[2016-8-15]. http://www.icsi.org/_asset/13n9y4/prenatal.pdf.

[9] Winje B A, Wojcieszek A M, Gonzalez-Angulo LY,etal. Interventions to enhance maternal awareness of decreased fetal movement: a systematic review[J]. BJOG, 2016, 123(6):886-898.

[10] Nor Azlin M I, Maisarah A S, Rahana A R,etal. Pregnancy outcomes with a primary complaint of perception of reduced fetal movements[J]. J Obstet Gynecol, 2015, 35(1):13-15.

[11] Preston S, Mahomed K, Chadha Y,et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women who report decreased fetal movements[Z/OL].Brisbane: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Stillbirth Alliance(ANZSA).(2010-06-01)[2016-8-15].https://sanda.psanz.com.au/assets/Uploads/FINAL-DFM-guideline-Ed1V1-1-16Sept2010.pdf.

[12] Winje B A, Saastad E, Gunnes N,etal.Analysis of ‘count-to-ten’fetal movement char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BJOG, 2011,118(10):1229-1238.

[专业责任编辑: 于学文]

Research review and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relating to fetal movement self-monitoring behavior among pregnant women

ZHAGN Wen, ZHANG Jing

(Secon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SchoolofNursing,Shanghai200433,China)

Fetal movement counting is the simplest and easiest way to monitor fetal health by pregnant women themselves. This paper analyzed present research status of fetal movement self-monitoring and its possibl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ummarized recommendations raised by guidelines, so as to find out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fetal movement self-monitoring and improving fetal outcomes.

pregnant woman; fetal movement counting; present research status; guideline

2016-08-15

2015-19 上海高校Ⅰ类高峰学科资助项目

张 雯(1991-),女,硕士在读,主要从事妇女儿童健康行为的研究。

张 静,副教授。

10.3969/j.issn.1673-5293.2017.02.039

R714

A

1673-5293(2017)02-0213-03

猜你喜欢

死胎胎动指南
胎动怎么数
胎动,优生晴雨表
胎动
——来自宝宝的问候
胎宝宝动在告,诉你什么?
指南数读
中国减少死胎速度仅次于荷兰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就医指南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