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课内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017-05-16高颖蔚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语感素养语言

高颖蔚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学生的语文素养倍受关注。鉴于语文学习“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課外”的特点,我在致力于提高课堂阅读效率的同时,着力提倡课外阅读,努力构建课内外结合的大语文教学体系,给学生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阅读与训练同步,培养语感

新课标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感受大量优秀的语言材料,此时学生会自动启动语文学习机制与面前所阅读的材料进行信息交流,其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在整个阅读实践中自然得以不断提高。

1.精读细研,读懂读透

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对优秀作品的精读细研,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有很多优秀的典范作品,其语言经过作者的推敲琢磨,妙不可言。教师应引导学生精读细研,特别是文中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应将它们作为语感的培养点,启发学生揣摩、鉴赏,读懂读透。这样可以加强保障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如品读《三顾茅庐》中的句子“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抓住“景色秀丽宜人”设问:什么是“秀丽宜人”?从哪里读出“景色秀丽宜人”?学生细细品读,悟出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抓住松林、溪水、竹林的特点来写,突出“景色秀丽宜人”,这段秀丽的环境描写巧妙衬托出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悟出这样的内涵,就是语感。经常这样品词、分析,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就会日益敏锐。

2.泛读广览,厚积薄发

泛读广览,也是训练学生语感的又一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班中那些爱读书的学生语感特别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精练,对于语言文字的把握尤其准确。因此,我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厚积薄发,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感受力。如每学一篇课文,我会及时搜索相关信息,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让学生有丰富的精神食粮。有时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后引导学生分别阅读《水浒传》《儒林外史》;有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读物,如《西游记》《成语故事精选》《稻草人》《鲁滨孙漂流记》等。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大量接触语言经典、佳句范本,他们语感的提升就是水到渠成。

二、积累与内化同步。应用写作

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学中,我们发现班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怕写作,发现他们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达情意不够。究其原因,是缺乏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加强阅读,获得语言素材的积累和写作方法的积淀,升华语文素养。

1.借鉴修辞佳句,遣词造句

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中体悟作者心境并摘抄精彩词句,学生习作,如重现心境,便能准确地遣词造句。在教学中,教师创设语境,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的好词佳句,则更能有效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如仿《鼎湖山听泉》中“那像……一样……,是……;那像……一样……,是……”的句式指导学生写一段景物描写。学生写:“那像绸布一样光滑的,是深蓝的天空;那像灿烂宝石一样璀璨的,是闪烁的星星。”“那像小姑娘一样婀娜的,是岸边的柳树;那像眼睛一样明亮的,是清澈的小河。那一棵棵柳树的倒影映在河面上,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名段佳句让学生熟读成诵,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有了累积的语言素材,有了仿写的言语经验,学生写作时,成语信手拈来,修辞自然贴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2.借鉴选材构思,巧妙立意

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词句上的借鉴,还能使我们在选材、构段等方面得到启发,构思创新,巧妙立意。如《理想的风筝》一文,结构严谨,作者善于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并注意了人物的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受此启发,一学生在写“我熟悉的一个人”时不落俗套,一改爸爸关心“我”读书、关心“我”身体这一传统选题,选择了爸爸跟“我”谈《淘气包马小跳》启发“我”认真读书和爸爸感冒发烧却坚持让奶奶多休息、别干家务活这两件事,充分体现爸爸对家人的关心。又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青海高原一株柳》《姥姥的剪纸》都是写物赞人,借物抒情;《山谷中的谜底》《最大的麦穗》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三亚落日》《烟台的海》采用借景抒情的构思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在习作中可以借鉴的。阅读有助于学生获得认识事物的崭新视角和方法,以便写作时的思考和立意。

三、理解与感悟同步。陶冶情操

新课标指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伴随知识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孕育并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价值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阅读因其丰富多彩的文化优势有利于学生接受美的熏陶,陶冶情操。

1.领会情意,汲取底蕴

汉字是中华民族保持和扩大凝聚力的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领略中华语言的形象、优美、生动,还能感受其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等,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优美,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精辟,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含蓄,那“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的创意,无不提示莘莘学子母语中包含的情意。

2.提高修养,知书达理

优秀的文学作品,颂扬真善美、启迪人生、陶冶品行,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比如,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古今中外名著,能形象地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样的情感才是美好的……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升华品格,陶冶情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品读中华诗词和名言警句,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如“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的感恩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进取心、“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心等。在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定能冶学修身、知书达理。

此外,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能力,制订阅读计划,确定阅读进程,评价阅读效果。如学生在各种阅读活动中,不断实践,并内化为自我监控能力。学完《恐龙》,学生由此延伸,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人类揭开自然之谜的故事,摘抄、剪贴、下载,最后在班级黑板报、学校壁报中开辟专栏《自然之谜》,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这实在是一件极具效益的妙事。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生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引领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这个缤纷世界,有利于学生完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自制,激发自励。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以提高。

猜你喜欢

语感素养语言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我有我语言
语言与言语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