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集团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模型与共生策略

2017-05-13欧阳丽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职教集团

欧阳丽

摘 要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职教集团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展现出独特功效,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积蓄了潜能。但从实际效能看,依然存在着凝聚力不够强、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动力不足等问题。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职教集团利益相关者包括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等主体,可以从激发需求驱动点、搭建利益共享點、明确责任共担点、登上共赢制高点四个方面,实现职教集团共生发展。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理论;职教集团;协同模型;共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4-0044-04

20世纪90年代,作为凝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的职教集团开始得到社会认可,并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迅速传播。近20年来,职教集团在创新体制机制、深入内涵发展、优化专业建设、带动产教融合、实现多方共赢等方面展现出独特功效,受到国内学者的持久关注。尽管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现行的职教集团依然存在着凝聚力不够强、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动力不足等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未能充分调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看还在于未能协调好职教集团内利益相关者成员间的利益。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下开展职教集团长效运行机制的研究。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职教集团内的利益相关者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由斯坦福研究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于1963年提出的,其背景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企业由于奉行“股东至上主义”理念,过分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致使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后,在吸取德国、日本等国家人本主义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

弗里曼(Freeman,1984)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定义为“任何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这种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这个定义虽然顾及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强调在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取得平衡,最大限度提高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支持,但由于涉及主体过多,研究和实施难度较大,因而也被称为“广义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克拉克森(Clarkson,1994)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定义为“在组织组建和运行过程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承担了某些形式风险的团体和个人”。这个定义区分了利益相关者与组织联系的紧密程度,关注与组织密切相关的有限主体的利益诉求,突出了核心利益相关者,研究主体相对明确,操作更为具体,因而被称为“狭义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此后,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从“利益相关者影响”到“利益相关者参与”再到“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变迁过程[1]。但该理论的核心依然不变: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只有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这个组织才能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所蕴含的利益相关者多元治理的动力机制,为我国职教集团长效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职教集团内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职教集团是以自愿、平等、互惠互利为原则组建的非营利性、松散型职业教育组织。与其他组织相似,职教集团在运行中也会出现一组利益相关者。为利于操作和实施,本文借鉴狭义利益相关者理论,将职教集团利益相关者界定为“在职教集团组建和运行过程中进行了一些专用性投资(如人力、财力、物力),能够为职教集团持续发展所依赖的群体或个人”[2]。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一个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有核心和非核心之分。这就需要对职教集团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和区分。

1.核心利益相关者

核心利益相关者是指与职教集团有紧密利害关系,有强烈参与意愿和能力,能直接左右职教集团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主体。职教集团是在政府主导下,主要牵头院校主动作为组建起来的,其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办好高水平职业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培养好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义务,学好过硬的技术本领是学生的本分。因此,政府、牵头院校、专业学生是职教集团的核心受益者,自然成为职教集团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2.蛰伏利益相关者

蛰伏利益相关者是指与职教集团联系较为紧密,以显性契约人形式成为职教集团组成部分的利益主体。当利益受到损害时,这些利益主体就会从蛰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职教集团的顺利运行。职教集团以自愿加入、自愿退出的原则组建,虽不能直接左右职教集团的生存与发展,但行业协会、企业和参与院校依据集团章程加入职教集团后,成为职教集团的重要成员,自然就成为职教集团的蛰伏利益相关者。

3.边缘利益相关者

边缘利益相关者是指未加入职教集团,对职教集团而言重要程度并不特别明显,但又往往受到职教集团影响的利益主体。这些利益主体寄望职教集团实现自身利益要求的紧迫性不强,但随着时间推移作用会越来越明显。未加入职教集团的职业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媒体、社会公众就属于这个范畴,自然就成为职教集团的边缘利益相关者。

三类利益相关者的逻辑关系见图1。根据以上对职教集团内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分析,职教集团组成的系统结构,见图2。

(三)职教集团内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明确职教集团内的利益相关主体后,需要进一步分析各个利益主体的诉求,进而明确利益纽带,确定利益链。

1.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职教集团的组建和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对政府而言,职教集团的发展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利益,如经济增长、稳定就业、社会和谐等;牵头院校利用职教集团平台,可以深化校企合作、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树立学校品牌、扩大社会影响的目的;专业学生是职教集团的直接受益者。职教集团集约化发展的成果,直接惠及到专业学生,使学生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技术本领得到增强、就业机会更加充裕、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等。

2.蛰伏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参与到职教集团的行业协会,对职教集团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行业协会通过指导职教集团发展,实现校企共赢,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不竭动力;参与到职教集团的企业通过职教集团平台,获取学校高素质技能人才、委托学校培训员工、校企共同研发产品等,实现节约人力成本、提高研发效率、打造企业品牌等目的;参与到职教集团的职业院校,通过职教集团平台扬长补短,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帮扶其他院校,也能从其他院校获得急需资源,实现校企共同发展、校校优势互补的目的。

3.边缘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未参与职教集团的职业教育机构,通过观察职教集团的运行情况,准备把握其发展状况,紧跟发展形势,从而实现错位发展;其他社会组织也能从职教集团发展中学习借鉴,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依据;社会媒体将从职教集团的运行中捕捉亮点资讯,总结发展成效,提升宣传品牌;社会公众也会受益于职教集团的发展成效,利于个体成员在职进修,甚至职业转岗变迁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职教集团作为利益相关者的集合体,利益才是维系这个组织的唯一纽带。一个利益相关者加入职教集团之初,或许只看到其中的一个利益点。但当若干个利益点通过章程、协议、契约、口头约定等形式进行固化后,这些利益点就形成了利益链。当这些利益链在体制机制的保障下运行后,这些利益链就组成一个有机的利益网。从这个意义看,职教集团组建、发展和長效运行的实质就是从“利益点”到“利益链”再到“利益网”的形成过程。职教集团内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如表1所示。

二、职教集团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模型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要使职教集团长效运行,就要在突出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同时,重视蛰伏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照顾到边缘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结合职教集团运行现状,提出职教集团运行系统框架,如图3所示。

模型是一个用于解决或处理复杂问题的概念结构。图3职教集团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模型,在纵向上以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为利益主体,横向上以宏观政策和微观制度为运行环境,中部以需求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驱动,详细描述了职教集团运行系统的动力机制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回答了如何保障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如何推动职教集团可持续发展两大问题。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看,职教集团运行系统的需求机制,利于一个利益相关者发现利益点;职教集团的章程契约利于形成一个利益链;运行、保障和激励机制,利于形成职教集团的整个利益网。图3清晰地描述了从“利益点”到“利益链”再到“利益网”的全过程。

三、职教集团利益相关者共生发展的实施策略

职教集团各利益相关者参与集团的动机、利益诉求、方式和程度各异,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绝非易事。为此,需要围绕职教集团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整合有限的内外部资源,引导利益相关者“激发需求、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共创双赢”[3],以利于利益相关者发现“利益点”、形成“利益链”、织成“利益网”,最终实现职教集团的和谐、持续发展。

(一)需求驱动点:激发各利益主体的内在需求,增强合作动力

内在需求是增强合作动力的主要因素。首先,职教集团应能为各利益相关者表达利益需求搭建平台,比如成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治理主体——职教集团理事会,让各类利益主体直接参与职教集团治理,将自身的利益诉求融合到治理过程中。其次,职教集团应能为各利益主体提供表达利益诉求的途径,比如建立职教集团决策制度和理事会决策制度,将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纳入决策过程中。最后,政府也要引导参与职教集团的行业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有把行业企业的发展转变到依靠技术进步和人才竞争上来,积极与院校合作,才能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校企合作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利益共享点:搭建各利益主体的分享平台,提升合作效益

利益共享是稳定合作关系的重要保证。搭建职教集团利益主体的分享平台,就是要寻找各个利益主体的衔接点和切入点,即利益共赢点。职教集团是联系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桥梁,职教集团各利益主体的共赢点就在于,通过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益,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这个共赢点的核心在于,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双向互动,实现职教集团的良性互动发展。而维系这个共赢点的纽带,就在于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如学校需要企业的技术创新氛围和技能训练过程,企业需要学校的技术人才和培训资源等。

(三)责任共担点:明确利益主体的应尽责任,约束合作行为

责任共担是促进密切合作的基本途径。职教集团是利益共同体,为此,职教集团要明确不同利益主体的应尽责任,如:政府应发挥职教集团的主导责任,参与院校、行业企业要发挥职教集团的主体责任,社会组织和公众要发挥职教集团的监督、评价、参与责任。只有各个利益主体“共同承担”应尽责任,职教集团才可能合理运转。其次,职教集团的应尽责任也是“有区别的”[4]。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不同利益主体对职教集团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获利多者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为此,职教集团要根据成员角色不同,从组建章程上明确区分不同利益主体的责任,这样才能促成利益主体间友好协商、通力合作。

(四)共赢制高点:完善宏观政策和微观制度环境,争创共赢局面

完善制度是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保障。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合作中双方探索建立的各种契约保障。为此,政府要从国家层面加强立法,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尤其是要尽快出台促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以法律义务形式强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意识,引导和激励企业参与到职教集团中去[5]。同时,职教集团也要不断改进自身的微观政策环境,例如,与企业合作办学是要完善“联合办学协议”,与其他院校合作培训要建立“合作培训管理制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要完善“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吸引成员加入职教集团要签订集团章程等,规范各方权利和义务。

参 考 文 献

[1]黄音,刘艳红. 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利益相关者利益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1):53-56.

[2]朱保华,杨晓华. 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 实现校企合作共赢—江苏地质职教集团发展实践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4(1):42-43.

[3]许爱军. 高职数字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动因分析及模式构建[J]. 成人教育,2015(4):51-54.

[4]许爱军. 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发展现状、困境与推进策略[J]. 高教论坛,2014(5):96-98.

[5]章建新. 行业主导型职教集团组建模式研究——基于公司集团与职教集团组建模式的比较[J]. 职业技术教育,2012(16):30-33.

猜你喜欢

职教集团
职业学校家具专业人才培养互联基地建设项目的探索与研究
职教集团的基本功能和内涵发展指标
依托职教集团实现中高职衔接贯通模式
浅谈基于资源整合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
职教集团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职教集团化机制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教集团化机制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新模式:专业化职教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