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语言的画面,进入言意的空间

2017-05-11魏辉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王勃剪影跳动

魏辉

《文心雕龙》中云“一切景语皆隋语”。作者通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刻画的细节总是在表达着文字背后的意韵,而抓住这些“画面”是进行深刻体会的支点。

一、寻找课堂之中的“画面”

在《爱如茉莉》一文中有这样一处描写:“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都会敏感地抓住这一部分,带领学生读、感受,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范读、配乐朗读,学生对这段话的体悟只是流于感观上的蜻蜓点水,根本就没有触及到语言的魅力和其所传达的丰富的情感。这也是国人思维弊病之所在,正如张学青老师所说:中国人的阅读常常是尚直觉,重体悟,轻逻辑,轻推理的。犹如才子天马行空的诗一样,不循规矩,任意跳跃。直觉式的感悟,往往是灵感顿发、触及心灵的,但同时这种阅读也是有很大缺陷的。

那么,教学的突破口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必须从“抒情”“感染”中清醒过来,真正走进语言所描绘出来的画面:这是个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们?妈妈睡了,但为什么“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这说明了什么?爸爸睡了,但为什么“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这说明了什么?太阳升起来了,但为什么是“悄悄地探了进来”而不是照了起来?当我们读出了这些物、并且把握了这些物的特点之后,那么语言的画面感就逐渐地清晰了起来,恍若身临其境。

特级教师祝禧在教学《望月》第二节的时候,画面感的处理尤为精彩。

出示: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满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芒荡、树木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银色的花边……

师:读一读这段话,有什么感觉?月光的美体现在哪里呢?

(生自由读)

生:月光的美是一种安详的美。文中说,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她的清辉,真像母亲安详地、慈爱地看着我们。

生:我觉得月光的美是一种宁静的美。多么宁静而祥和的月夜啊,我被深深地陶醉了。

生:月光的美是一种跳动的美。

师:从哪儿感受出这是一种跳动的美呢?

生:是从“月光洒落在长江里……”这句话中感受到的。

师:是啊,月光晶莹闪烁是一种跳动的美。这段文字特别美,谁来读好这句话?

生: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生:我觉得月光的美还是一种朦朦胧胧的美。

师:我们坐在江轮的甲板上,江轮缓缓地行驶着,你们觉得是江轮在动呢?还是黑色的剪影在动呢?

生:我觉得是江轮在动。

生:我觉得是黑色的剪影在动。

师:是呀,一切是朦朦胧胧的。江轮继续缓缓地驶着,你们看江两岸,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师:这黑色的剪影也是朦朦胧胧。再看,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就更是朦朦胧胧的了。我请一位同学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出这种朦胧的美,让我们来欣赏。

(生有感情地朗读)

祝老师的课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对语言的体验和感悟没有停留在学生对语言初步的“感觉”之上,应该说美的文字带给阅读主体的感觉是直接的。比如这段话,同學们读过之后都会觉得很美,所以很多老师的做法就是再把文字美美地读出来就可以了,把“美”搞得很虚,学生的体验也是浮于表层,没有对语言的深入咀嚼和品味,自然只有蜻蜓点水的假体验,语言文字因而失去了生命的质感。祝老师“月光的美体现在哪里呢”的追问将体验的触角向文本的思维深处延伸,“安详的美”“宁静的美”“跳跃的美”“朦胧的美”,将美具体化、画面化,学生的体验一下子就从“漂浮”的状态找到了落脚的点。

二、“画面”的特点剖析

1.这两个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即在面对景物、环境描写的优美文字时,都借助了文字和想象构筑起鲜活的画面系统,对画面之中的景物进行概括、分类、剪切、追问、重组,让体验超越感觉而进入心灵世界。

2.从角色的视角来考度,这两处文本都有潜在的叙述或观赏主角,《爱如茉莉》中,那美好的画面是被作者所叙述的;《望月》的美景,也是作者所感受到的。两者都融入了作者真切的情感体验。作者如此的行文是受其独特的审美、情感、环境、修养、学识等因素影响的,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美,就要深入到作者所描述对象的细节中去,去触摸这些对象所具有独特的表征,而这也正是还原、同化作者感受以及体验文本的最佳路径。由此,我们体验所指向的对象不是读出自我,而是读出他人,读出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之下的感受,即“他就是我”。

三、让“画面”在课堂中活起来

笔者在教学《少年王勃》的时候,就采用了“画面”之法,精彩地实现了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情画意的体会。

多媒体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目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齐读。

1.读出景物,用四个字概括。把这段话读成四个字。总结板书:水、天、鸭、霞。评议。

2.读出联系,初步感受意境。

再自由读这段话,想一想,这四种景物是怎么联系起来的?个别交流。

师动情描述——夕阳西下,染红了天上的云朵,也染红了江水,已经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水了。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总结板书:水天一色,鸭霞齐飞。这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图。

3.读出动静结合的意境。

水天一色展现了宁静的美。多媒体出示图画。生个别读。

这幅画上还有动的鸭和霞,“飞翔”和“飘荡”成就了一种动态的美。那么还有“缓缓”“轻轻”,请读一读这两个词,再放到句子里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这是留恋,这是深情。生个别读。

4.想象着读。

王勃站在滕王阁上,沐浴着秋天的晚风,感受着水天一色、鸭霞齐飞的美景,心潮起伏。请想象一下,当时他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或想到什么呢?

教师补充诗句:虹消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学生交流。

王勃的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不是因为结构是多么工整,而是因为所描述的意象整合成一个独特的意境,写出了作者对美的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要实现体验,我们就应该带领学生站在王勃的角度去看、去感受。他看到了什么呢?那就是要读出景——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他眼里什么是美的呢?这些意象之间有着奇妙的组合和韵致——落霞与孤鹜是齐飞的、秋水与长天是一色的,齐飞和一色,这独到的体验是令人感叹的。他还会想到什么呢?对诗句的相应补充,使得文本的画面感更为充实、对作者的内心考量更为全面。于是,我们开始理解了王勃,重建了自己。

总之,“画面”是对言意和美的独特建构,它所呈现出来的是生活化、艺术化的审美空间,必将引领着学生走进语文美丽的世界。

猜你喜欢

王勃剪影跳动
跳动
蜀中九日
泰国剪影
“蹦叭”跳动电表数
一字千金王勃
傍晚
王勃一字千金
颁奖典礼剪影
剪影
小狗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