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训练技能与建立模型之河

2017-05-11沈俊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列方程例题建模

沈俊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把“简易方程”的学习安排在五年级下册,其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问题。从教材呈现的例题可以看出,列方程要重点解决两类问题:一是“和(差)倍问题”,二是“相遇问题”。在单元整理复习时,怎样避免知识碎片化和训练孤立化?教师引领学生分类思考,建立模型就能做到“连片成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一、教学流程:分类与建模

[环节一]“和(差)倍问题”建模

呈现如下四道题:

(1)同学们参观博物馆。四、五年级一共去了264人,五年级去的人数是四年级的1.2倍。两个年级各去了多少人?

(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51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的速度是90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多少?

(3)少先队员参加植树。六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五年级的1.5倍,五年级比六年级少植树24棵。两个年级各植树多少棵?

(4)甲數与乙数的和是60,甲数是乙数的4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问题1:小组讨论。请将上面四道题分类,你打算分成几类?说说你们的理由。

问题2:如果仅分为两类,你打算怎么分?说说你的理由。

[意图]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特征初步归类。(1)(3)(4)为一类,其基本共同点在于:条件里告知两个量“和(差)与倍”的关系;问题要分别求两个未知量。第(2)题则不具备前述特征。列方程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倍数关系设一份量是“x”,几份量就是“几x”;再根据和(差)的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训练]选择(1)(3)(4)中的一道题练一练。说说你是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解答的。

[编题]你能仿照这类题,尝试编一道题给同桌解答吗?

[环节二]“相遇问题”建模

呈现前面的第(2)题: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51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的速度是90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多少?

问题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像这样由两辆车(两个人或者动物)共同完成的事情吗?

[选一选]下面这些题目:

1.选择一道你认为和例题长得最像的题目练一练。

2.还有其他题的解题模式和这两道题相似吗?说说你的想法。

3.你为什么不选择这道题呢?说说你的想法。

4.选择一道题练一练。说说你是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解答的。

5.编一道结构类似的题给同桌练一练。

(1)一卷塑料薄膜展开后,正好可以铺满一块30m3的长方形秧田。这卷薄膜展开后有多长?(课本第3题,有图标明宽是1 5m)

(2)学校印刷画册一共用去2240元,画册的印刷费是3.6元/本,其余费用是800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课本第6题)

(3)猎豹追捕猎物时的速度大约是优秀短跑运动员百米赛跑速度的3倍,每秒大约比运动员多跑20米。优秀短跑运动员大约跑多少米?猎豹呢?(课本第8题)

(4)甲、乙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720米长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经过24天开通。甲队每天开凿14.5米,乙队每天开凿多少米?(课本第9题)

(5)学校体育室一共有186根跳绳。四年级5个班,每班借了18根。剩下的借给五年级的4个班,平均每班借多少根?(课本第11题)

学生们一致认为第(4)题与例题最相似,而第(1)题和第(3)题与例题不相关,争议就在第(2)题和第(5)题上。

以下是教学现场的师生对话:

师:你们为什么一致认为第4题和例题长得最像?

生:两个工程队合伙开隧道和两辆车行完一段路程很像。你看,“两车相遇”与"24天开通”就是同样一个道理。

师:你认为第5题和例题属于同一种模式?说出你的道理来。

生:可以把186根跳绳看作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是由四年级和五年级共同完成的。只不过四年级用了“5天”,每天“做18根”。五年级用了“4天”,求的就是五年级每天“做多少根”。所以,第5题的题型结构与解题模式是和例题基本相同的。

学生们有如此精彩的阐释,教师多说无益,在边上旁敲侧击就好。

[环节三]沟通两类题型

[提问]这两类题型,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列方程来解决呢?

[意图]回归到“和(差)倍问题”和“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模型上去。

二、教后反思:知识与模型

1.复习课有着自身的基本特质

小学数学的课型是多样的(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概念课、计算课、统计课、图形课、综合实践课等),复习课只是其中的一种。关于课型的分类也可以简单些,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认为,如果从儿童学习知识的视角考量,小学数学课仅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授课,一类就是复习课,复习课包括练习课。既然复习课几乎占了小学数学的半壁江山,那就得重视、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复习课应当达成的共识应当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枯燥的练习。那如何做到“不简单不枯燥”呢?我觉得要做到三点:立足教材深入挖掘,建立模型形成系统,自我建构提高兴致。

复习课,犹如“破碎部分的重组”,要把凌乱的知识点,如散落在地的珍珠,找一缕红线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串,形成知识链,构建相对个性私己的知识体系;复习课,也应当是具有生成轨迹的“梳理”,应当引领学生自主建构,将新学的知识点分类、归纳、归属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复习课,除了梳理、串联外,还应当是深刻的、提升的,以深刻达成数学的简约之美。

2.思想方法寓于技能训练之中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归根结底,它是一个强调“建模”的学科:建立模型,解释模型,应用模型。史宁中教授把数学思想归纳为“抽象、推理、模型”,足见“建模”的重要性。就学生学习数学和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来讲,也许还应当有一个“解构”——重新解释与建构的循环过程,这就形成了知识的流动性与整体性。

在“建模”的动态过程中,所应当渗透与穿插的“隐性知识”是值得揣摩和推敲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数学的对称、奇异、简洁、深刻之美;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精神等。这些,都得依赖于教材文本去表达,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去传达,教师需要“兼顾两头”——一手牵着训练,心中装着思想,将需要渗透的数学思想寓于技能训练之中。

3.知识的生命力在于结构性

现在数学教学遭人诟病的根本是知识的结构性被人为地破坏和拆解,教师“就知识点讲解知识点”,对知识过分程式化的分析,使学生无法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无法构建思维体系。上好复习课,将有助于知识结构化,形成系统。小学数学最该留给学生的是什么?不仅仅是知识点,也不只是会列方程解决问题,而是学习的习惯和数学思维方式,能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深刻而又简洁。

这节课最想渗透的是分类与建模的数学思想。在设计教学时,没有脱离教材文本另起炉灶,而是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依托教材,整合题型,将书本上非连续的、似乎没有什么关联的几道解决问题集中呈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分类并找出解题模式与呈现题的相似之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样就已经很好地凸显了教学意图,实现了知识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整体建构。

夸美纽斯说:“一棵树在最初几年中,就从自己的树干中发出了它以后需要长有的主要枝芽,而以后它们仅仅是繁茂而已。”儿童的生长也是如此。教师的作用不完全是牵引,更多地应当是扶助,提供基础养料。教材文本不仅需要教师深入钻研,也需要学生们自己去个性化地解读。学生有着喜爱自由,喜欢展示的天性,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绝妙的构思往往是“往平静无趣的课堂投的小石子”,有兴味,也值得思考。知识的获得、思想的形成不能完全靠“给”和“训练”,更多的应该是自我学习和理解,以形成自己的记忆理解方式,建构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猜你喜欢

列方程例题建模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经历中发现在探究中建模
思维建模在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应用
冰激凌王国
求距求值方程建模
用列表法列方程解应用题
利用待定系数法列方程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