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谱写阅读“七步之曲”,绽放语文素养之花

2017-05-10陈杨

课外语文·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阅读小学生素养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从读中有识、读中有记、读中有情、读中有说、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有写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然而,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閱读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从小抓起,按部就班地积累、模仿和实践。语文素养包括小学生应具备的多种能力,而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在课标中对语文素养做出相应的阐释:“语文课程标准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二、阅读能力“七步曲”

(一)读中有识,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正是如此,让学生知道怎么阅读不如让学生喜欢阅读,让学生喜欢阅读不如让学生以阅读为乐趣。所以,让学生喜欢阅读并以阅读为自己的乐趣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呢?这就要从识字谈起了。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说:“识字是启迪心智,使他认识过去的事情,现在的生活,以及人们对于未来和明日的计划的一种手段。因此,识字可以把人和人联结起来,也就是说,可以使人接近世界。”由此可见,识字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现在的小学生识字量远远不够,在进行阅读时,自然而然地就会遇到很多生字、词。这个时候,学生会产生逃避困难的心理,不愿意去查字典,也不愿意请教老师,久而久之,不认识的生字、词越来越多,根本读不懂文本的意思。渐渐地,学生对阅读也就失去了兴趣。所以,教师在平时应注重加强学生识字练习,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能够生动地解读每个字的字音、字形、字意。此外,教师应善于利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使学生把每个字都想象成一个图画,让学生体会到每个字都像有生命一样,使学生产生解读每个字的好奇心,做到读中有识,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中有记,培养习惯

巴金曾说:“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的确如此,与其说教育是教学生学知识,不如说教育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学再多的知识,可能也无济于事。阅读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之一就是“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是非常必要的。在读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将读和记自觉地结合起来的能力。这里的“记”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用笔做标记,指圈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或句,写下优美的词句等;另一方面是用脑和心去记忆,指用心和脑背一些好言好句。阅读是一个“动笔墨”的过程,既是反复加深对阅读内容理解的过程,又是帮助头脑建立资料库的过程。因此,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又是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读书动笔,既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学生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个人的分析综合能力。这样,学生的阅读效率就会越来越高,书就会变成营养,被吸收,被运用。

(三)读中有情,产生共鸣

每个学生都是有情感的,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能否使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思想感情,就要看教师是否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情感标杆。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使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就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感情,理解文章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具有的语文素养之一。因此,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为学生有感情地范读文章内容,然后,找学生有感情朗读文章并加以指导,使学生能独自有感情地并正确地朗读文章,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其次,教师要学会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为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知识,然后把一些文字内容转化为图片、影像,再配上适当的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对文本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进而帮助学生很好地与作者和文中的形象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达成一致,情感上产生共鸣。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解读阅读文本中叠词、反复出现的词和语句,以及特殊的标点符号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例如,叠词的出现可能衬托作者心情,渲染气氛;反复出现的词和语句可能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线索;省略号的作用可能是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构造文章的不同结局,设置悬念等。

(四)读中有说,结合实际

阅读过程是一个多重的双向交流的过程。它包括教师与文章作者的交流、学生与文章作者的交流、教师与文章内容的交流、学生与文章内容的交流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时结合实际生活谈见解、谈感受的能力。读中有说的“说”,有多方面意思,简单理解可以是说说好词好句,教师可以让学生口述总结每篇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或者是利用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型造句等。而“说”的深层次理解为“讲”“谈”“讨”三个方面。“讲”的意思为讲解,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实际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事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每篇文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讲文章的中心思想,结合实际谈谈身边发生的、与文章内容相符的事情。“谈”的意思是谈论,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阅读时善于谈论的能力,让学生谈论自己阅读的感受,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讨”的意思是讨论,教师应倡导学生们阅读时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交换思想,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相互交流,取他人之长处,补己之短处。在阅读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通过教师的解答才可以弄明白,有时学生们相互讨论出的答案,更加耐人寻味。

(五)读中有思,质疑辨惑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阅读时善于思考,能够提出疑问并辩证观点的能力。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按照文本内容进行阅读,不去思考,特别是在遇到某些有争议的观点时,不能够辩其是非或是提出自己的观点,那么,学生将永远不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能够发掘阅读中的新思维,更不能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观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随波逐流的态度,对待阅读也会渐渐地失去兴趣。读中有思,有思必有问。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想象力又极其丰富。阅读时,难免会问出一些古怪的问题,或者是幼稚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可能惹得全班同学哄然大笑,也有可能会让更多的同学偏离阅读的文章内容。但是,作为教师千万不能指责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多的责备会让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这时,教师应该积极把学生引向正确的阅读思路上去,然后,引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学生只有在阅读时有自己的思维想法,当遇到问题时,能够提出疑问并辩证,才会对阅读产生越来越多的兴趣去征服文本内容。

(六)读中有悟,知理明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明白其蕴含的道理,就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读中有悟是在读中有情、读中有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有在情到深处自然浓时,加上耐人寻味的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悟。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就不同了,进而悟出的内容也就不同了。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培养学生读后有所悟的能力,正确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明白生活中的道理和道德。例如,当阅读内容是歌颂母爱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爱母之情,进而使学生悟出孝道。当阅读的内容是呼吁人类爱护环境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环境的重要性,进而让学生悟出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自己做起的道理。每一篇好的文章都会直接或间接传递一些道理或道德,这些道理和道德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会提升个人修养,阅读的过程就是读生活、提升自己修养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时做到读中有悟,知理明德。

(七)读中有写,妙笔生花

读中有写是阅读中的最高境界,读中有“写”指的是写作,是读中有识、记、情、说、思、悟的最高层次,是这些环节综合运用的结果,是学生阅读综合素养的最高体现。教师要在确保学生每个环节都很扎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读中有写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利用文章中的好词好词,自己模仿着组词造句的能力。其次,教师应培养学生在组词造句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模拟优秀文章,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写作的能力。学生只有在阅读时记录下好词好句、掌握文中特定字词所代表情感、恰当运用修辞方法以及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实际谈论自己感受、思考文中的问题并领悟一些道理,才能達到妙笔生花的效果。学生可以随时练习写作,可以在阅读中写随笔,可以在阅读后写读后感。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想达到读中有写的能力,就应该平时多读书、读好书。

总之,阅读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技能之一,而阅读能力的提升又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因此,教师应逐渐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阅读的“七步之曲”,为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建兴.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J].学周刊,2015(2).

作者简介:陈杨,女,1993年生,辽宁鞍山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阅读小学生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