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区域创新绩效研究

2017-05-10周丽丽张剑驰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18期
关键词:创新绩效创新驱动协同发展

周丽丽 张剑驰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转折点,新常态下,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陆续推出“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多个区域协同发展规划方案。以“京津冀”为例,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从整体上提升该地区经济实力的办法。要借国家顶层设计之“东风”,从改变传统文化意识入手,全力贯彻国家“创新协同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现实可行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创新绩效;京津冀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i.cnki.1672-3198.2016.18.002

1.区域协同创新的内涵

创新就是将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重新融合,实现“1+1>2”的效果。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后来,其本人及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埃德温·曼斯菲尔德等相继完善并发展了他的观点,形成了日益兴起的创新经济学派。

创新不是孤立的,既不是一个国家的,也不是一个地区的,更不是一个企业的,创新需要协同,两者互为补助,相得益彰,这就是协同创新的本质。世界经济的发展不能是单极化的,每一个国家各地区之间经济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只有协同创新才能解决落后的生产力与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协同创新要孤注一掷,要打破区域之间传统的狭隘的地域观,要敞开怀抱,相互接纳。十八大以来,国家陆续推出“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等多个区域协同发展规划方案,这些都是国家级的顶层发展战略,充分显示了国家领导人坚持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决心和雄心。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是国家做出的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改革之举措,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大战略方针。

2.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意义

京津冀一体化是国家“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如今国家从战略高度加大京津冀一体化力度,对该地区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可谓占尽天时、地利和人和。早在20世纪80年代,围绕着京津冀区域协调的工作就已经开始展开,“首都圈”、“京津冀都市圈”“廊坊共识”及“环渤海经济区”等是不同时期区域协调工作发展的产物。2015年,随着中央政治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审议通过,一场“求同创新”的战役正式打响。此为天时。从地域上看,京津冀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心脏”,是连接西北、华北、东北及广袤中原地区的枢纽,同时东邻渤海,连接太平洋,又是中国北部沿海地区的黄金海岸。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道,从北、中、南三个方位对腹地形成半包围环绕,至此“三足鼎立”之格局形成。此为地利。从历史上看,京津两市曾经隶属于河北省,元明清八百年本为一家,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这片面积2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着1.1亿的人口,他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着同一方空气,守卫着同一片家园,这种地缘相连、地域一体,必然导致人缘相接、众心归一。此为人和。

3.京津冀協同发展的制约因素

3.1机制体制不健全,缺乏国家高度的顶层设计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在行政上奉行“一亩三分地”的思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我保护主义十分严重。北京作为首都,其身份定位虽然是国家的政治中心,然而在经济上,北京一直是京津冀地区的领头羊。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开放沿海城市”策略的带动下,天津成立了滨海新区,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河北则一直戴着落后的帽子,一些地区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根据2015年我国人均GDP数据显示,河北省人均GDP为4.15万元,只是天津的38%(10.90万元),北京的39%(10.58万元),说明河北省还远没有摘下贫困的帽子,距离真正赶上京津任重而道远。三地如此重大差距,本质原因是现行体制机制的不协调,行政壁垒严重。京津两地的最高领导属于国家级干部,一般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河北省委书记只属于省部级干部,在政策制定方面不可能与京津有平等的话语权,这种政治上的不平等必然产生政策制定上的偏移,河北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经济上落差悬殊也是必然。天津虽然也是直辖市,但又怎能跟拥有首都身份的北京相抗衡,因此,北京高高在上,河北落后称臣,天津貌合神离,正是三地的真实写照。这种局面靠三地自行解决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国家高度的顶层干预,否则这种贫富差距只能愈演愈烈。

3.2市场作用难以发挥。产业同构性较高

造成京津冀难以协同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区域内市场机制不健全,产业同构性较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调配与流动完全依靠政府的指令,即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来解决。这种政府包办思想的影响在京津冀地区尤为明显。在这种行政区划观念和“行政区经济”的深入影响下,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各自坚守着边界分明的固定地盘,要素与资源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只能是单边单方向的,市场规律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如表1所示,2013年,北京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总产值的76.9%,远远高于天津的4 8.1%和河北的35.5%,产业结构已明显地表现出“高技术+高服务+精制造”的特征,天津第二产业(32业)实力雄厚,占总产值的50.6%,同时服务业也实现了10.2%的增长率,占GDP总量的48.1%,说明天津除了在传统制造业上继续保持优势外,在服务业上还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河北省生产总值中服务业比重只有35.5%,制造业52.2%,农林牧副渔则占比12.4%,可以看出,河北省应该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借助高科技及互联网服务,打造独居特色的精品农业基地。政府的过度干预,市场观念的淡薄再加上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的偏颇,导致京津冀生产力布局不合理、部分项目重复建设、产业同构性较大甚至是恶性竞争。

4.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4.1市场与产业创新

京津冀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协同困难的本质原因在于各种壁垒严重,市场割裂,资源要素得不到自由流动,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要从市场和产业两个方面下功夫,只有打通了市场,理顺了产业上的关系,经济才会一体化,才会在其他方面实现一通百通。在市场创新方面,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发挥价格规律的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打造区域一体化市场,形成人才、技术、资本、信息、金融、交通等的自由流动。具体做法,一是打破国有企业比重过大的局面,增加私有经济的比例,让市场充分活跃起来;二是放松对国企的行政束缚,让国有企业放下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真正主体。在产业创新方面,突出北京的首都身份,强化科技创新优势,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带动津冀经济提升;充分发挥天津的制造业水平和港口优势,努力进行天津自贸区建设,在产业链优化方面,辅助北京拉动河北;继续发挥河北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配合北京高度服务业和天津高端制造业,做好产业对接和资源整合,同时依托自身条件,发展生态经济。在优化空间布局方面,基本原则是“着眼现在,放眼未来”。首先要立足京津“两核”,同时借助石家庄、唐山“两副”,以四个城市为中心分别向周围城镇进行辐射,缩小河北省与京津的差距;二是推动“一轴两带”建设,通过轴带引领整个河北省腹地区域经济发展;三是打造“多中心网络”,形成大中小网络城市群,最终建立世界级都市圈。如表2所示。

4.2科技与人才创新

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强大的实力和潜力。北京天津两地共有146所大学,其中211院校共30所,占比20.5%,全国共有39所985大学,其中北京天津两地共有10所,占比25.6%。虽然北京天津聚集着最优质的科技与人力资源,然而在咫尺近邻的河北省,创新动力却严重不足。因此,只有努力“填平”这块洼地,才能实现京津冀三地科技协同化,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可持续性动力。科技协同化,首先要打破传统的狭隘思想和地方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全局观”、“合作观”。其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指引下,将北京丰富的创新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转化成产品和项目,推进科技创新合作。最后,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平衡三方利益关系,努力调动三方积极性,让各方主动参与合作,提高区域整体科技实力。人才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人才协调发展,一是国家支持、政策引导,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信息、物流等服务体系人手,打破档案、户籍等各种壁垒,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二是与产业布局相结合,让京津冀地区的人才各尽其职、各有所用,避免因产业结构雷同导致的人才恶性竞争,在新的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形成人才的有序竞争机制;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人才信息需求库,让招聘、薪酬等方面的人才信息实现快速共享,从而保障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最终实现一体化人才市场。

4.3交通与环保创新

在京津冀一体化中,交通一体化是纽带,是关键,要先行。交通一通,不仅缩小了地域上的差距,而且也消除了“人心”上的隔阂,从而实现“一通百通”格局。创新交通一体化,一要统筹规划、突破行政区域划分的框架,以互联互通为宗旨,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形成跨越海陆空的立体交通布局。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发挥其快速、环保之优势;建设高效节能的轨道交通网;在铁路方面,以重点城市为节点,建立“半小时”、“一小时”通达圈;在公路方面,打通断头路,加快环路建设;在机场方面,依托北京新机场,协同天津滨海和河北正定两大机场,打造国际上先进的航空枢纽;在港口方面,加强天津一唐山一秦皇岛一黄骅等港口城市的分工合作,构建北方航运中心和国际性港口群;三是以交通一体化为基础,加快物流一体化建设。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贸易活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经济创新发展。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京津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京津冀地区之所以演变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原因有下面几个:一是地理位置原因,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气候本就干旱少雨,再加上工业迅猛发展,重金属排放量加大,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更加严重。二是产业结构失衡,能源消耗高。尤其是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大,钢铁、有色金属等重化工产业密集,工業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量严重超标,导致空气污染加剧。三是贫富分化日益悬殊。河北北部贫困县地区气候恶劣,人才、技术、资金匮乏,迫于生计,往往对资源过度开采,造成环境破坏,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促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如此反复,造成恶性循环。如何解决环境污染,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是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面临的严重挑战。污染是没有地界的,京津冀三地必须创新观念,树立整体性意识,加强联动,携手共进,合力打赢这场环境保卫战。另外要创新机制。政府在这场战役中责无旁贷,政府应制定统一的环境规划,完善环境法规建设、健全监管监测机制,搭建预警预报平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京津冀地区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一体化过程任重道远,需要全部利益相关者,识大局顾大体,齐心协力,勇于突破各种壁垒,积极打破各种非平衡关系,探索出一条符合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新路来。国家“十三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内,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交通等三大先行领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相信再过两个五年,到2030年,京津冀地区全面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必定实现。

猜你喜欢

创新绩效创新驱动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