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保姆,你会用吗?

2017-05-10阿德里娜·拉弗朗斯

海外文摘 2017年5期
关键词:婴儿芯片监测

阿德里娜·拉弗朗斯

一位产科医生曾对我说,怀孕有点儿像用电转烧烤架做烤鸡,“只需放上去就不用管它了!”一旦小宝贝呱呱坠地,生活本身就成了一场“等待的游戏”——纵然一片忙乱。小人儿们的身子软软的,偶尔会欢快地发出短促的尖叫声。

然而从婴儿产业的各种产品来判断,婴儿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有诸多行为需要父母们密切监测、记录并加以分析。在一些科技活动中,如每年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消费电子展(CES),瞄准新晋父母的各类装置令人目不暇接。《消费者报告》指出:“到处都是婴儿监测器,阵势一年比一年大。”与这些监测器并列放置的,是各种类型的“智能”设备:智能瓶架、智能安抚奶嘴、智能儿童安全车座,甚至还有能在需要更换时发出警报的智能尿布。这些新科技和新设备,仿佛要代替父母的悉心照料,大有充当起保姆的架势。儿科医生、研究者及其他专家表示,这些科技已经在重塑养育孩子的理念。具体表现如下:

1.被量化的婴儿

长久以来,父母们会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几周内,用纸和笔制作表格,记录孩子的湿尿片的情况。如今很多父母转而依靠手机应用来记录包括这方面信息在内的诸多信息,而且他们会数月乃至数年使用这种应用。名为“Total Baby”的应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能让父母们记录孩子吃奶、洗澡、睡眠以及尿片更换等情况,然后父母们可下载电子表格或曲线图,以分析一个吵闹不停的新生儿的睡眠模式,或者为宝宝每周的情况创建可视化数据。

另有一些工具可通过传感器自动采集数据。以Starling为例,这种装置可夹在宝宝的衣服上,来统计他(她)每天听到的单词数量(以后也会统计宝宝每天说出的单词数量)。该技术基于这样一项研究:能听到更多单词的孩子,以后会有更大的词汇量,并在智商测试中表现得更为出色。

对于一些人来说,运用手机应用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就相当于记日记。但这些应用产生的记录会有多少意义,则就另当别论了。有专家提醒道,每当记录与常态有微小差别时,它们就可能引发人们的焦虑。

然而总的来说,这些应用收集的数据可能是无价之宝。个人信息被输入一个应用之后,就成了意在进行广告推广或学术研究的市场调查的潜在材料。或许在将来某天,我们的所有记录和图表,会促使研究者揭开婴儿睡眠的秘密,或者解决孩子发育迟缓的问题。不过,这其中也存在着对于隐私事宜的担心。“你要认识到自己并不掌控这些数据,这一点很重要,”贝林逊说,“你输入应用的所有东西都得不到保护。”

2.婴儿室如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很多此前仅在诊所中才能见到的器械,如今开始在新晋父母或准父母的家中出现。例如,掌上型胎音监测器可以很容易在网上买到,它能消除准父母们的紧张感。不过医生提醒,在没有受过正规培训的情况下使用此类器械,有可能导致虚惊一场。更糟的是,如果父母们曲解了监测结果,还有可能延误救治生命。

诸如一款利用Mimo(多输入多输出,指能利用发射端的多个天线各自独立发送信号,同时在接收端用多个天线接收并恢复原信息)技术的睡眠追踪紧身衣,以及一款名为“Snuza Hero”的夹式监测器等可穿戴设备,能针对宝宝睡觉时出现的或致其掉到床下的动作,以及异样的呼吸,向父母们发出提醒——或通过智能手机,或通过警报。一家名为“Owlet”的公司,出售一款智能袜子。这款产品基于脉搏血氧饱和度分析仪背后的技术——在医院里,这种分析仪被用来测量血氧饱和度。该公司推广这一产品的宣传词多少带有“不祥”色彩:“某人‘喜欢你,你会注意到;你的宝宝停止了呼吸,你却注意不到。这是为什么?”而Mimo紧身衣和一种名为“Pacif?i”的安抚奶嘴,能够将温度计读数发送到iPhone手机上。

所有这些监测设备是否会对宝宝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尚无定论。例如,科学家们不清楚将一个支持蓝牙的设备紧贴孩子腹部数小时,会不会对其以后的健康造成损害。还有一个问题是,父母们痴迷这些监测设备会让他们形成一些习惯。儿科医生、美国儿科协会发言人丽萨·阿斯塔说:“即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里,对于那些情况稳定的婴儿,我们也不会频繁地测量他们的体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文化历史学家、《美国童年终结》一书作者宝拉·法斯认为,这些设备会对父母们的抚育方式产生长远影响。她说:“其中一个后果是让父母们对孩子疏于照顾,只管自己过得舒服——此类抚育方式会从某一方面遍及方方面面。”

此外,这种趋势完全没有减弱的迹象。2016年6月,谷歌获得了一项关于智能婴儿床的专利。根据专利文件,这款婴儿床内置各种传感器,“便于父母们了解宝宝的行为”,而且它能“自动应对床内情况或照看宝宝”。美国智能床研发公司“SleepNumber”针对大一点儿的宝宝推出了一款床,它可以监测孩子的呼吸、心率和举动。孩子从床上起身时,它还会通知父母加以注意。

3.监测宝宝情绪的智能环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新生儿就如同一个暗箱,想要透过眼睛读出他们的内心活动即便并非不可能,也非常困难,尤其是当他们在凌晨三点哭个不停时。于是,一些公司就开发出各种科技产品来帮助年轻父母们解决这个难题。

以婴儿哭声翻译机(Cry Translator)为例,这种或为独立设备或为手机应用的“神器”,据称能在数秒内鉴定出宝宝哭闹的原因——是饿了、困了、紧张、无聊还是不舒服。不过,虽然婴儿啼哭的音调、频率及哭闹原因之间,存在着已被科学证实的联系,但这方面的研究仍有着相当多的猜测和局限。在另外一些问题上,宝宝们的表现实际上也不能确定成人对他们的研究是否正确。

以开发各种能“翻译”人类情绪的系统及设备为目标的“情感计算”,是一个正在日益发展的领域,该领域将生产出许多更有前景的器械。早期的一个例子就是Sproutling,这是一款戴在宝宝踝关节上的智能环,它可以通过监测宝宝的体温、声音、动作、心率及其他一些要素,来判断睡眠中的宝宝什么时候会醒来。假如宝宝不开心,它也可以向父母报警(尽管宝宝可以通过哭闹这一有效的方式来提醒父母他们不开心)。随着这一领域的发展,我们会看到更多精细的产品。当下,研究人员开发的传感器能够判断婴儿的心理状态,包括兴奋、不安和紧张。

4.“查找我的iChild”

一旦孩子开始走路,父母们就要面对一系列新的担忧,不过好在有许多新装置能为他们解忧。比如Pocketfinder,父母们将这种塑料磁片夹在孩子的T恤上或放在背包里,就能通过一款智能手机应用来追踪他们的活动轨迹。如果孩子的活动范围较小,那就用“妈咪我在这里”(Mommy I'm Here)来跟踪,这是一款外形为泰迪熊的装置,父母们可将它夹在孩子的鞋子上。当按下定位器的按钮时,“泰迪熊”会发出90分贝的警报声,如同火车汽笛那样响。它的追踪范围是45米,因此,当你在公共场所找不到孩子时,请立即按下按钮。另外还有两款智能手环“Filip”和“GizmoPal 2”,它们也可用来跟踪孩子,孩子还可通过它打电话给家里。

那么,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能给这一趋势做出符合逻辑的论断,并将微芯片植入孩子体内吗?有很多人请兽医将芯片(尤其是数字身份标牌)植入其寵物狗或猫的两个肩胛之间,而针对人的可植入式芯片也已经问世。2004年,一种经过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认证的,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微型应答器“VeriChip”,被植入一位女士的右臂皮肤之下,从而可使医生弄清她的过往病史。6年之后,由于针对动物的研究表明这种芯片可能致癌,该装置就被叫停了。然而,类似的芯片有可能卷土重来,而且会加入GPS功能,有点类似于手机的“查找我的iPhone”应用,只不过对应的是人。如果真的那样,我们将既不用担心得癌,也不用担心隐私泄露,这两方面关乎生死及现实——包括被黑客追踪孩子的可能性。而且,虽然孩子们的成长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但不同于别的小玩意儿,植入式微芯片不会那么容易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失效,无论你多么密切地追踪他们。

[译自美国《大西洋月刊》]

猜你喜欢

婴儿芯片监测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装错芯片的机器人
植入芯片变身“超人”,挥手开门不再是传说
学习监测手环
婴儿为何会发笑?
什么是AMD64
婴儿喂养硬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