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说文言语汇教学四法

2017-05-10陈从霞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汇古汉语造句

文言文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是很多老师常挂挂嘴边的,但语感的培养只是一个目标指向,并非是具体操作手段,而且,倘若学生没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语汇在积累,所谓语感的培养也只是“看上去很美”,所以,文言文教学首先还得落实到语汇教学,多财善贾;否则,囊中无铜,脸上发红。

文言文教学的常规方式是朗读和训练,熟读成诵,自然会有所领悟,但倘若像“三味书屋”里的老先生那样只让孩子敞开喉咙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难免乏味而低效。

那么,语汇教学又该如何实施呢?很多老师认为语汇教学关键在于学生,老师的作用要有限的,因为老师无法代替他们记忆。识记、训练无疑要有效的,但必须注意反复的训练极容易让原本就畏惧文言文的学生更加厌倦文言文的枯燥,更加排斥文言文,如是,情况会很不妙。那么教师在文言文语汇教学方面是否可以创新些做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效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一、溯源法

文言文被一些同学视同外语,殊不知,白话文跟文言文同根同源。语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语汇的演变上,而语法方面的变化是极其有限的。古今语汇的演变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帮助学生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溯本求源,对许多词语的理解便可豁然开朗,且有了活的趣味,从而记忆深刻。譬如《鸿门宴》里有“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教材对“旦日”的注释是“明天”,乍看无误,细思不妥。“旦日”又叫“平旦”“明旦”,是太阳刚出地平线那段时间,此后吃早饭叫做朝食,古人打仗多在早饭以后,但项羽性急加之暴怒,所以提前开早饭,太阳一出就飨士卒,吃饱进军。《左传》里有一篇讲齐晋之战的,齐侯云:“灭此而朝食。”打败晋军再回来吃早饭,可见齐侯之骄。

再如《游褒禅山记》中“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的“名”释为“说出、说明”,没有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姓名的“名”怎么还会有这样的解释。不妨溯源,《说文》中对此的解释是“会意字,从口夕”,“冥不相见,故以自名”,天晚了,暗中看不到,只能借助“口”说出各自情况。

“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說文》:“面,顏前也。”,“色,顏下也。”可见“颜色”之本义就是“容颜”。《孔雀东南飞》中有“进退无颜仪”,即上前退后都觉得脸上无光。

二、查询法

上述溯源法主要是老师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对一些疑难语汇进行解释说明,更需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去寻求解释。这一点,笔者姑且称之为“查询法”。

文言文阅读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拦路虎,对语汇的理解更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对那些似是而非的语汇尤其需要谨慎,切忌望文生义,遇到问题,不能姑且迁就、轻易放过,这就需要借助工具书。建议学生都要备上一两本工具书,至少得有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经常查阅,遴选义项,有个思考辨析的过程,掌握得就会更扎实。

记得王力老先生生前曾说过一则笑话,一个老师这样解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续打了三个月的仗,只好把家里的书都买了,价值抵上一万两金子。这就是标准的望文生义,但这笑话今天还在上演。

譬如《鸿门宴》里有一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教材注:“做大事不必顾及细枝末节,行大礼不计较细小的礼让。”试想,谁在行大礼?刘邦。那刘邦不计较谁的礼让?谁跟他礼让了?这不是明显的自作多情吗?况且面对“礼让”本该谦让,哪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呢?查一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让”古文里常作“责备”解,整个句子立马合情合理。

“四牡翼翼”的“牡”现代文中未见单用的,但从部首“牛”可以推测与牲畜有关,查字典确认,为雄性禽兽;再联系课文,不难发现其当指雄马、战马。利用工具书,结合语言环境,寻求词语及句子的理解无疑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三、牵连法

很多古汉语语汇的义项貌似冷僻古奥,其实在现代汉语中依旧可以寻觅到痕迹。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相”释为“帮助、辅助”,今天的口语里有“吉人自有天相”。此类甚多。更多的是古今意义一路引申,是有脉络可寻的,捋清了脉络,可以更好地理解与识记。可以从几个词义演变的例子中获得启迪:

朝,本义是早晨,早晨→朝见→朝廷→朝代;亡, 本义逃跑,逃跑→消亡、灭亡、丢失→死亡。

再如:由“习”的本义鸟练习飞行引申出的意义有复习、习惯、学习等;由“北”的本义两人相背引申出的意义有人体背部、败逃(败北)、北方等。

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牵连。不少文言语汇在不同的文章里出现,这就需要前后牵连,举一反三。“不出,火且尽”,只要联想到《愚公移山》里的“年且九十”,“且”就迎刃而解。“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小学就有“狐假虎威”,学生自会回忆起“假”的意思,还可以再牵连,“久假不归”“假以时日”“不假思索”等。

四、造句法

现代文教学时,大家对于语汇的教学是习惯于让学生造句的,通过造句加深学生对语汇的理解并能准确地运用,但是在文言文语汇教学时似乎就不太习惯运用此法了。其实,此法用于文言文语汇教学同样多趣而高效。不用担心学生造得不合乎规范,即使文白相间,都无妨对文言语汇的学习与积累。

如《荆轲刺秦王》中 “居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这里面涉及几个疑难词语,“居”“有间”“亡”“之”,笔者曾让学生以赖昌星从大陆逃到加拿大一事來造句,学生颇感兴趣,曰: 居有间,赖氏亡粤之加拿大,加国容之,越数载,复遣。

其它诸如归纳法、比较法等是诸多学科常用的,文言语汇的学习当然也不例外,兹略而不论。

(陈从霞 安徽省天长市炳辉中学 239300)

猜你喜欢

语汇古汉语造句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从造句入手学写话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造句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