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予生以时以生为本

2017-05-10易小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诸子庄子人生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先秦诸子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经典的魅力,滋养心灵。笔者在教学中力求予生以时,以生为本,以“阅读”、“拓展”、“写作”为重点,启发他们运用先秦诸子的思想反思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让他们养成爱阅读、好深思、会写作的习惯。下文主要以庄子的《恶乎往而不可》为例谈谈探究式学习的几个步骤。

一、阅读压缩、入乎其内

教师要坚持语文新课标理念,在《先秦诸子选读》及其他课文学习中予生以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信任学生,将课文交予学生,将课堂主体还给学生。《先秦诸子选读》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注释,学生可根据这些注释先疏通课文大意,或同学讨论,或求诸网络,或请教老师。教师也要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择重而教,对于学生必须要知道的文言知识一定要重点讲解,在此基础上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梳理探究。

在讲授庄子的《恶乎往而不可》第一则时,笔者先要求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自读,用叙述性语段压缩的方法概括大意。学生们很快就概括了四层意思:①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将死生存亡看作一体,相与为友。②子舆患病,身体畸变,却安时处顺,自解倒悬之苦。③子来患病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斥责他们惊扰了变化。④子来患病将死,善待生死。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压缩成:“子舆、子来安时处顺,善待疾病、生死。”然后,师生一起花五分钟时间对于必须要掌握的文言知识作重点讲解,总共十分钟便完成了课文基础知识和思想的分析概括。

二、点面结合、迁移拓展

“点”能彰显人事的主要特点,能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能反映人和事的普遍性、一般性、概括性的特点,能顾及全局体现广度。“迁移拓展”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补充延伸,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如在课堂发言和学生课后读书心得中,一学生通过压缩概括出“子舆、子来虽面对疾病、死亡,但都感叹造物者的伟大,安时处顺,善待生死”的这一“点”的故事后,进行迁移拓展,联系新闻热点中抗癌教师于娟、著名作家杨绛等例子,拓展到“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应安时处顺,即使面临着某种困境,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达观,靠巨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生的突围,不能被困境压倒”的“面”的哲理解读。

另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迁移拓展了庄子的名言:1.“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恰好生,先生得时;恰好死,夫子顺理。安心适时而顺应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悲哀和欢乐的情绪都不能浸入身心,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是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2.“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只有有德者才能安然地领受那些人生的无奈,就像顺从命一样。反过来说,承受这种人生的无奈而能做到心安的人也就是有德之人了。

高中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摄取多方面的精神食粮。部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只知孔子老子庄子等先贤之名,而对于他们的具体事例和思想却一无所知,通过学生所写作文便可发现这些不足。学生在运用这些名人事例时,内容较肤浅,具体事实缺乏思想,名言张冠李戴,对精神的挖掘疲软、空洞。我们可以通过点面结合、积累拓展来进行探究,将诸子们的一句话、一个故事予以场景的还原,从历史、人性、精神等层面,从同例或反例的角度,拓展到更多的场景里去,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可以把学生引向广阔丰实的知识与生活空间,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发散性的阅读与思考。

三、写作升华、出乎其外

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说:“当教师把一个任务交给学生,就是对他极大的信任,这本身就会带来开拓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学生资源并不是我们荣封的称号,而是实实在在地由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经验、既有知识等等构成的。”

一学生在学习庄子的《恶乎往而不可》后,写了这样一个文段:庄子试图使人在陷于绝境时,靠内在精神力量自解倒悬之苦,突出重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他安时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有人觉得这是灵魂的随遇而安,但笔者觉得在无奈的现实压迫下,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超越。在面对身体上的畸变甚至消逝时,子舆、子来知道,他们改变不了事实,但他们可以改变态度。他们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他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身处在科技给了我们无穷力量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心灵并不一定都是健康澄澈的,当我们遇到身体不堪重负的时候,如果不想让自己的生命失去光彩,也要像他们一样用一种内心的力量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另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以《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为题的文章,本文摘录其中一个段落:有人说困境是一种人生经历,这种经历让我们学会成熟,让我们的生命完整。庄子的《恶乎往而不可》中子舆、子来虽面对疾病、死亡,不仅毫不惊恐悲伤,反而持一颗平静、达观之心感叹造物者的伟大,实现精神的突围;海伦·凯勒持一颗向往光明的心面对黑暗无声的世界,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贝多芬晚年双耳失聪,牙衔铁棒,通过骨传导辨听琴音,创作了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史铁生在轮椅上挺过绝境,用心灵营造了一个巨大而无垠的精神世界,用宁静包容痛楚,让思想美丽绽放。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他们将痛楚雕琢成了另一种美丽,冲破了人生的困境,站在了胜利的颠峰,让所有的不幸成为了人生的加油站。刘熙载曾说:“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是啊,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总会有路可走。

结束语:

夏丏尊、叶圣陶先生在《文话七十二讲》中提到:“每读一篇文章该作内容的与形式的两种探究。中学里国文课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先秦诸子文章是国学精华,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如果我们能通过探究学习,提升阅读、拓展和写作的能力,做到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实现思想的升华,必将对国学复兴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2]傅佩荣.《庄子》心得[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3]夏丏尊,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

[4]周振甫.怎样学古文二十五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易小蓉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 524000)

猜你喜欢

诸子庄子人生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先秦诸子谈大小
人生中的某一天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