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义工"管理工作体系 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新载体

2017-05-09霍延军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0期
关键词:义工管理体系高校

霍延军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深化,当代大学生适应时代需要,他们更善于去接受新文化、新知识,他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也逐步增强。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劳动观念淡薄了,而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也逐渐抬头。如何扭转这一局面,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在本文中,作者就如何通过构建"义工"管理工作体系来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新载体、新途径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义工;管理体系;高校;德育

高校在培养新一代知识分子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只注重了“授业”,却弱化了“传道”,大学生们更善于去接受新文化、新知识,他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也逐步增强,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劳动观念淡薄了,而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也逐渐抬头。必需清醒的认识到,改革开放前,以政治挂帅、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的指导思想,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勇于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困难得地方去,愿做一颗螺丝钉,党把我拧在那里,就在那里闪闪发光,永不生锈。我们不能回避,也无需羞羞答答,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的确人们的物质生活生活水平,但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薄弱了。今天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少数人只专不红,难免出现大学生的享乐、利己主义,甚至极少数成了高智商的犯罪分子。

因此,怎样才能使当代青年大学生既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又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逐渐增强团队意识、劳动观念和奉献精神,是摆在每一个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政治课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本文中,作者就如何通过构建“义工”管理工作体系以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新载体、新途径进行了论述。

一、什么是“义工”

构建高校“义工”管理工作体系,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新载体,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义工”。“义工”是起源于19世纪西方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其本质即是服务社会,其核心精神就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 “义工”从字面意思开看即义务工作者,也就是英文中的“volunteer”,在我国的大陆地区一般称之为志愿者,在香港则称之它义工,在台湾地区称之为志工。联合国曾将“志愿者”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一般而言,义工(或称志愿者)是指在不为任何金钱或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良心、信念和责任,自愿地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2]。

“义工”活动在当前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增强公民慈善意识、奉献精神、责任担当[1],还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心,促进社会不同阶层的融合,增强社会凝聚力,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由此可见,“义工”活动是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不谋而和的,它摆脱了传统的“教道德”,而是给他们提供道德实践的有效途径,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被需要,爱心得以被激发,强化了道德的情感上的体验,发挥隐形的浸润式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义工”活动开展现状

在高校教育中普及“义工”活动,不仅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培育全体公民公德心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更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利国、利民、利校、利生的大好事。但是目前高校义工建设中仍面临多重问题。

一是学生对“义工”的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高校的义工活动大多以社团形式开展,学生以新鲜感、猎奇心去参与,当新鲜感一但过去,浮躁、迷茫、退缩的情绪也就悠然而生;也有部分学生仅仅把义工当作是对别人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施舍;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现在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义工”和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体系是不相容的,“义工”是和搞个体开放的今天格格不入的陈旧观念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存有做秀嫌疑。

二是高校对“义工”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虽然提出“义工”,但仅仅停留在口头和一般的号召上;有的高校虽然提出“义工”的口号,也制定了一定的措施,但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缺乏一种专门的评价机制和统一的评价标准;

三、如何形成高校“义工”管理工作体系

如何使高校的“义工”管理工作体系有效的、长期的开展下去,使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服务,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义工”的教育效能。高度重视加强“义工”工作对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推动在校大学生“义工”管理工作,对校园文明建设和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在校大学生“义工”管理是新時期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是增强大学生劳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主人翁精神和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我国有些省市也对公民提出作义工的有关规定,如广州义工联计划,逐步推广公务员“社区假日义工”活动,组织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为社区做义工,并建议各级组织、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把当事人的义工经历作为考察内容。

笔者所在高校在二年制大专学生中试行了“加强大学生义工管理工作的有关意见”。它规定了“二年制大专学生在两年内完成16个工时的义工成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两年内,在校大学生可自行安排时间完成规定的义工任务,但应该安排在业余时间……”。把完成规定量的“义工”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既给了“义工”管理工作政策保障,又从另一个方面给了学生自由。一年来同学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社区、学校做义工,是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有的在高校实行"义工"学分制,把义工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的载体,把义工学分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实践学分。

(三)健全组织机构和评价机制。高校 “义工”管理工作应该归口为学生管理部门,而且要把学生“义工”的测评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主要方面。为了增强可操作性,学生参加“义工”须向学生管理部门申请,学生管理部门应统一安排或由学生自发组织,但应由学生管理部门考核。学生“义工”的评定内容包括工种(参加工作种类)、工时(参加工作时间)、部门意见(包括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表现、实际效果)及毕业时的综合测评,分别由用工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据实填写。通过测评可以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保障了“义工”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完善义工活动激励措施。如果好与不好一个样,先进和落后一个样,学生就会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义工”管理工作就逐渐就会失去效力。所以对此项工作进行及时评估和引导,矫正不良行为,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必要的。比如,在年度考核中、在评定奖学金中、在学生毕业考核中等,都应该体现这项工作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各种评比活动,评选出先进分子,树立正面教育的典范,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激励先进学生 ,鞭策落后学生。而对于那些存在问题的学生更要重点突出。

总之,高校德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构建“义工”管理工作体系,无疑是一种好方法,在学生参加“义工”的过程中,逐步对学生实施浸润式教育,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为自身的社会责任、公民义务,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自愿的良好习惯,开创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美]西奥多?M?米尔斯.小群体社会学(温凤龙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2]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义工管理体系高校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我要当义工
爱心“义工”
完美义工进万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