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红色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017-05-06那莹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6期
关键词:四野双城县域

那莹

摘要: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产物,体现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先进文化,影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反映了时代精神,并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食粮。双城“四野”(原东北民主联军)辽沈战役前线总指挥部旧址,是全国唯一以“四野”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纪念馆,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加强对“四野”旧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重温革命传统、弘扬红色传统、砥砺理想信念,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彰显红色遗产的时代价值,为谱写中国梦的双城跨越发展篇章凝聚强大动力、筑牢精神支柱。

关键词:红色文化;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127;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6-000403-02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特别是近代以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铸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红色文化作为爱国主义的具体组成,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近百年的艰难建设,取得的最为伟大的成就,是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传承并加以创新的结果,并且终将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产主义。开发利用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有有助于保护红色文化遗产、传承革命传统、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红色文化与县域经济的关系

(一)红色文化凝聚县域经济发展向心力

文化发展的水平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方经济,谁勇于抓住区域文化发展的脉搏、善于创新挖掘,谁就能抓住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宝贵机遇而迅速发展,谁缺乏对文化支撑的理解,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谁就注定要走向落后和衰败。文化精神魅力唤醒人们前进的动力,红色文化做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物,在战争年代,带领中华儿女取得解放、赢得胜利,和平年代是没有硝烟的战争,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通过文化的感染净化作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激励民风民气,在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同时,激发强大的内生动力,提升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红色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精神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战斗环境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具体包括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代表性的红色革命精神。而双城四野指挥部在解放战争时期,是取得辽沈战役的重要关节点,记载着双城发展的历史,开拓着双城发展的未来,代表一代又一代双城人民崇高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等,逐渐形成并完善适应经济发展的红色文化理论和红色文化环境,掀起建设家乡的热潮,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红色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文化在经济过程中直接运作,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可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增强区域竞争力。目前,红色文化正在催生旅游业的一种新业态,为各地的红色旅游发展破解“一次性旅游”的难题,将红色文化基因渗透到旅游产业中,通过革命精神和旅游过程的有机结合,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强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三次产业融合联动。四野指挥部旧址做为双城红色文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承担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是双城跨越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红色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外宣品牌

不同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让外地人更好的识别双城,让双城人能清楚的了解双城,让双城人更加喜欢双城,主要通过文化符号来识别,通过文化传承来认识,通过文化特色来吸引。

二、双城红色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双城市依托“四野”革命旧址,全力打造“四野”红色文化,先后辟建了“四野”主题广场,成立了黑龙江省“四野”研究会,对“四野”红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双城“四野”纪念馆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黑龙江最值得去的100个地方之一,首批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双城“四野”红色文化已经具备了做大做强的基础,但还需要国家、省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规划设计尚不完善

去年以来,双城市邀请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四川建川博物馆等专家多次来双城踏查论证,初步制定了《双城市“四野”文化景区总体规划》,但对规划中拟建的“四野”一条街和主题文化广场,罗荣桓、刘亚楼、陈庚、谭政等著名革命将领纪念馆,以及陈云、彭真同志在双城的办公地点和办公室等单体建筑的坐落、风格、整体效果,以及标志性雕塑、大型壁画等相关配套建筑尚未形成完善具体的规划设计,亟需形成高層次的详细控详规划。

(二)遗址保护有待加强

双城“四野”旧址纪念馆是典型的中国晚清民居,始建于1917年,占地576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共有青砖灰瓦顶、木结构硬山式房屋35间。目前,林彪作战室和居住的东院三合院,西院警卫营居住的四合院房屋不同程度存在破损现象,如不及时修复将成为危房。同时,对旧址纪念馆附近的原战地医院等遗址的保护也需要加强,以免于在旧城改造中被拆毁,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文化视野

据了解,近年来双城市已累计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用于“四野”旧址纪念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扩建维修,馆藏内容也更加丰富、翔实。但是按照目前的《总体规划》,总体概算需要4亿多元,分三期建设每期需要资金1.3亿多元,双城财政每年文化预算不足100万元,只依靠双城地方财力根本无法按期实现,缺少大额资金注入,是做大做强“四野”红色文化的最大瓶颈。

(四)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双城市于2009年成立了黑龙江省“四野”研究会,通过走访“四野”老战士,征集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四野”文化内涵,但还远远不够,尤其是缺少与将帅联系紧密的书法、书信、武器、服装等重量级文物,缺乏围绕将帅在双城生活作战的文学创作和影视作品,存在纪念馆解说词老旧、格式千篇一律、缺乏人文拓展等问题。

(五)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尽管双城“四野”文化资源十分突出,但是到目前还存在着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没有形成完整旅游线路的问题,尚未形成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收藏交流、艺术博览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四野”红色文化聚落。此外,双城还没有比较成型的旅行社、高档星级宾馆饭店等配套服务行业,对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投入很少,“吃、住、行、游、购、娱”要素明显失衡。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

要坚持广开视野、兼容古今、独辟蹊径、敢为人先的原则,以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四野”红色文化景区为目标,广泛征求“四野”将帅子女、后人以及健在的“四野”老战士意见和建议,聘请国家级专业资质和丰富经验的规划设计院,在对原有总规进行充分论证修编的基础上,尽早编制完成科學的、可行的、前瞻性的控详规划,有序分期推进“四野”红色文化景区开发建设。

(二)加强宣传推介

要通过开展“四野”文化论坛、“四野精”神研讨会等文化活动,充分发掘和整合民间资源,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文献和资料,找准“四野”红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将“四野精神”同步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发扬光大。要结合“四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适时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具有较高思想和艺术水平的优秀作品。同时,要大力开发文学作品、邮票、明信片、工艺品等配套系列产品,提升“四野”文化的承载力。

(三)合理开发利用

大力推进“四野”文化与风情旅游深度融合,按照“恢复原貌、建新如旧”的原则,全面实施外部修缮、内部整修以及扩建、新建基地载体建设。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充分运用文字、影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再现“四野”战史,深度挖掘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全力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四)争取多方支持

紧紧抓住“四野”筹划扩建工程已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立项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在项目审批、土地指标、资金投入上给予重点扶持。同时,要建立健全民营资本多元投入机制,引进有资质和经验的民营企业,采取社会化、市场化方式推进“四野”景区开发建设和经营,努力将把“四野”品牌打造成世人瞩目的红色经典。

猜你喜欢

四野双城县域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咏桃花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双城和一周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军委领导会见编写四野战史领导小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