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题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2017-05-06李菊

速读·下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炉灶一题应用题

“思维科学是培养人才的科学。”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据此,我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多思”,在“多思”中学会思维。

一、在数学教学中加强说题训练

没有细致的审题,缺乏独立思考,不善于说思路和算理,是造成学生学习应用题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说题训练就是要求把审题情形、分析题意过程,设计解题及算理等用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叙述出来。

1.在读题过程中,说情节、明题意。读题是理解题意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读已获得对题目的初步感知,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内容、说情节、说条件、说问题,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条件、问题、结构。

例如:教学“某化肥厂有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1.5吨,可以烧20天,由于改进炉灶,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少烧煤0.5吨,照这样计算,这堆煤可以烧多少天?”

学生初读题目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复述题目的情节:“一堆煤—改进炉灶前—改进炉灶后”再以“改进炉灶”前后为线索,说出题目的条件、问题、结构,并板书如下:

改进炉灶前:每天烧1.5吨,一堆煤可烧20天。

改进炉灶后:每天比原来少烧0.5吨,(同样一堆煤)可以烧多少天?

这样,原来被掩盖的一堆煤“前、后”吨数一样这一关键性条件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2.在分析过程中,说联系、明思路。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总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明显地或隐蔽地相互联系着。因此,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挖掘、组合等手段,说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多种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一条明晰的解题思路。

如:某建筑工地需用150吨水泥,第一次运来全部的2/5,第二次运来余下的1/3,第三次运来又余下的3/4,这时还要运多少吨才能完成任务?

这道题的条件有:

(1)工地需用150吨水泥;

(2)第一次运来全部的2/5;

(3)第二次运来余下的1/3;

(4)第三次运来又余下的3/4;

问题是:还要运多少吨?

分析:只有条件(1)很明显,知道需要用的总吨数。条件(2)、(3)、(4)之间的联系比较隐蔽,这样就要引导学生先分析、作比较,然后再说出他们之间的联系。此题单位“1”是已知的,可以连续用三个数量关系解题:水泥总数×(1-2/5)=第一次运后余下的。第一次运后余下的×(1-1/3)=又余下的,又余下的×(1-3/4)=还要运的水泥吨数。学生不断说出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联系,也就逐渐帮助他们悟出了解题的思路。

二、在数学教学中抓好“多变”训练

拓宽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以提高学生解答同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一题多想、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多变”训练。

1.一题多想就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或问题展开多种联想。

已知“一段公路修了3/5”这一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就会有“还剩几分之几(1-3/5)”;“已修的是未修的几倍(3/5÷2/5)”;“未修的是已修的几分之几(2/5÷3/5)”等几种说法。

2.一题多变就是通过同一条件、不同问题或同一问题、不同条件的变换,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小明要看一本15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3.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5,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解完题后,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对这道题加以延伸。

改变问题

(1)两天各看了多少页?

(2)两天共看了多少页?

(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多少页?

改变条件把“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5”改成:

(1)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5

(2)第二天看了余下的30%

通過上述变问题和变条件训练,让学生在变题中看到了应用题是怎样由简单到复杂变化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起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强化思维密度和广度的效果。

3.一题多解就是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到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例:修一条长1200米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要几天完成?

(1)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数量关系,可采取如下解法:1200÷(1200×20%÷5)-5。

(2)依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思路,可以这洋解:5÷20%-5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强化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成功感

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池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习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不失时机地鼓动、诱导、点拨,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

1.当学生独立地去探索某个新知时,教师要注意情绪的鼓舞:“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仔细观察其中的规律,你一定能发现!”这样,学生便能最大限度地应用旧知识,使思维进入竞技状态。一旦成功,他们就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将会在成功的喜悦中对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去探究新知。

2.当学生的学习水平停留在一定水平上时,教师可设跳板引渡,使他成功地到达知识的彼岸。如学生掌握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以后·可让他进一步思考:能被2与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几整除?由此你还想到了什么?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成功地作出如下判断:能被2与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6整除;能被3与5整除的数,一定能被15整除;能被5与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45整除,最后成功地进行概括:能被a与b整除的数(a、b互质),一定能被(a*b)整除。

又如,学生从“两组对边平行”这个角度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以后,可以引导他用直尺和量角器在平行四边形中量量、比比、画画,算算,鼓励其继续对平行四边形进行探讨,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将会发现如下特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不仅分别平行,而且分别相等”、“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也分别相等”、“平行四边形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是180度”。

3.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特别是后进学生泄气自卑时,要特别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尽可能“跳一跳,摘果子”,如解题困难时,要求他画幅图看看,反过来想想,举个例予试试,换句话说说,半放半扶地让他自己走向成功。而一次成功所产生的动力,又往往能推动第二次成功,形成成功生趣再成功的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

李菊,女,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炉灶一题应用题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在于活
炉灶系列新国际标准发布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