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福建省小剧种四平戏的戏曲风格

2017-05-04魏盛楠

戏剧之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剧种福建

【摘 要】四平戏也被称为“说平戏”“素平戏”“庶民戏”等,是由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来。它历史悠久,傳承至今,对研究弋阳腔有着重要的意义。四平戏演出具有农时性,农忙而止,农闲而始,极具时令特色。它是一种群众性较强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福建;剧种;四平戏;戏曲风格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31-02

一、四平戏的地域风格特色

历史悠久的四平戏在唱腔和唱词上都极具乡土特色,不同时期的四平戏在舞台表现上都有着不同的特征,显现了它与众不同的表演风格。四平戏曾在福建等地广泛流传,如今只有屏南和政和还仍然保留着这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保留最好的要属屏南的四平戏。

四平戏是一种乡土气息浓重的剧种。它作为当地的一种祭祀活动,与宗教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平戏保留着原始弋阳腔的高腔特色,有着南戏古朴传统的表演风格,在四平戏唱白中一直使用的“土官话”错用乡词、表演的随意、传承的口头性、表演的科诨动作和武打套路都极具当地特色——高昂粗犷与优雅风趣并存着。[1]

二、四平戏在历史中的风格演变

福建四平戏,属于南戏弋阳腔的一支,出自明朝“稍变弋阳”的“四平腔”。四平戏从明代嘉靖中期到清朝中叶道咸年间,经历了三百多年,在福建流传广泛。清末,各个地区的四平腔都相继消失,或者被其他剧种所代替。唯独在大山深处,才能听到那高昂粗犷、诙谐风趣的古老唱腔及代代相传的传统演出剧目,这就是福建四平戏。

明代流传下来的屏南四平戏,被称为“庶民戏”“闽北四平戏”。如今在屏南县的龙潭村,在陈姓家族的传承谱系中就有记载。到了清朝嘉庆至道光、咸丰年间,屏南县的龙潭村陆续建了“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等四平班,并且到周边县教演四平戏,这是四平戏最繁盛的时期。清末至民国初期,随着北方新剧种乱弹的传入,四平戏也随之受到了影响,因在偏僻的山区,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所以四平戏至今仍保留着原有风貌,也是四平腔研究的“活化石”。[2]解放后屏南的四平戏又有了新发展,1958年四平戏首次开创了以女子替代男子登台表演的新局面,为该剧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四平戏的戏曲风格

四平戏的唱腔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结构,以单曲反复为主,多曲联缀为辅,常用的联缀体进行演唱。唱白皆用“土官话”,前台干唱,后台帮腔。因此,后台帮腔演唱也就成了四平戏的特色之一。四平戏的旋律高昂激越,朴实流畅,在演唱过程中以滚唱、滚白为主,曲词通俗、唱腔自由,发声以本嗓为主,真假混合交替,因此四平戏演唱形式大多为“一唱众和”。

四平戏的音乐结构简朴、高亢、多跳进。行腔以一字一音为主,间有小拖腔。它的唱法丰富多彩,如《沉香破洞》《云头送子》等,从而使剧情达到了舞台戏剧的效果。

(一)唱腔旋法表现。首先是单四度框架和大二度的邻音级进,旋法中单四度的宽声韵为主体,主要有6—2(上行)、5—2(下行)、1—4(上、下行)、1—5(下行)这四种形式,旋律连接中辅助大二度的邻音进行级进。在四平戏旋律的唱腔里,大跳音程频繁使用,音程大跳跨度大、变化多。不仅有五度、六度、七度的大跳,还有九度、十度大跳等。

其次是“提腔”,旋律中大跳的位置一般都出现在重点字眼上、句首的转折处、唱腔句中间和句尾处,其中出现在唱句中间的旋律大跳被称为“提腔”。

最后是调式、调性的转换对特性旋法的强化,四平戏的调式一般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徵调式较多,羽角混合调式和商调式次之。在四平戏的唱腔中时常会出现调式、调性上的变化与转换。这些转化是为了强化这些特定的单四度框架和大二度邻音级进的旋法,所以在各种转调手法中,“以羽为徵”的变化模式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为方便的。

(二)旋律音调的特征。首先“字多腔少”。这是四平戏唱腔中的一个典型特征,旋律的线条起伏比较大,音高变化大,并且多下滑音,一般表现为急升降式,叙事多过抒情。四平戏的文戏一般多为悲剧题材,以此来反映古代妇女不平等地位和悲惨遭遇。著名的代表作品有《白兔记》《沉香破洞》等。唱腔的悲剧色彩是通过句尾较长的拖腔和类似叹气的下滑音来表现的。有些唱段的唱句句尾都是以下滑音作为结束,句句感人。在作品《云头送子》中,以一字一音为主,但在唱词的重要字眼或者句尾会出现一字多音的拖腔,以此抒发强烈的感情。

其次“以乐传辞”。四平戏中出现“倒字”形式十分普遍,因为旋律音调受字调的制约较小。这都是依据剧情发展的需要,不拘泥唱词的字调。因此,旋律表现了较强的稳定性,旋法也比较有规律。如作品《云头送子》的唱腔为长短句反复的一段体结构,两段唱词都是九句话,但是字数和韵律却不十分相同。

再次,四平戏唱腔中有不少“滚唱”唱腔,接近口语,多句连缀,打破了原有唱腔形式,给旋律带来了新感觉。滚唱旋律一般都是“定腔”,旋律达到基本稳定了。

最后四平戏的节奏性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类似切分的节奏特点上。如今的四平戏剧本只有标注轻重音符而不标注唱腔音符,无谱有调。四平戏的唱白使用的是“土官话”,俗称“讲正字”,并且杂用乡话,这是舞台语言艺术上的一大特点。

(三)舞台技艺的特色。四平戏有独特的唱腔和伴奏,脸谱化妆只用红、黑、白三种色彩。舞台动作有穿花对阵、插科打诨、撒帐、人当道具、真刀真枪、打洞破门等。

四、四平戏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四平戏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和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带有祭祀性的四平戏,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的庄严性和神圣感在日益减弱,娱乐功能明显增强,成为了普通民众人际交往﹑交换信息的一种聚会场所,也是放松心情的一个好去处。四平戏音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多数属于业余团体,唱戏的“戏角”都是由农民组成,农闲演出,农忙耕种,不耽误生产,符合农民生活规律。

四平戏的乐器演奏者是普通的乡村老百姓,他们凭借一种音乐风格直接对应于一种乐器的组合方式,乐队组合的外部特征一般人都可以辨认,尤其一种乐队的演奏乐器,以独特的音色使听者一闻便知,简单的锣鼓伴奏构成了乡村生活中的锣鼓乐,也构成了老百姓头脑中关于“音乐”的概念。四平戏在演出期间,场对场、面对面的表演也很普遍,正是由于在乡村人的心里,这些“舞台”不分主次,演员们可以在两个场地之间进行穿插表演。观众不会带着严肃和嬉笑的心态去看,在演员和观众们的心中,神圣与世俗同样重要。

四平戏目前沿着民俗的道路前进,以民俗活动编演的吉祥戏《云头送子》《八仙庆贺》等年年演,村村演,群众从不烦腻。这些小戏为当地农村每年的迎神活动增添光彩,成为了民俗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四平戏的剧目内容适应社会底层民众的欣赏需要,作品《沉香破洞》就是以抑强扶弱、除暴安良为主旋律,对千百年来的封建制度迫害男女婚姻,给予了揭露和批判,教导广大青年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来对待自己的婚姻,所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四平戏是福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汇集和传播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功能。人们通过观看四平戏,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民间音乐文化。如今的四平戏以文艺演出为主要形式,进行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为各个年龄层人们所喜爱。

参考文献:

[1]程天健.中国传统音乐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于林青.曲艺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魏盛楠(1983-),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理论、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剧种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论梆子腔(五)——梆子腔的主要剧种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每个村(居)将配备1名“儿童主任”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