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格论下的《作者自序》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

2017-05-02闫梦龙陈秀娟

现代交际 2017年4期
关键词:译本风格对比

闫梦龙+陈秀娟

摘要:《作者自序》是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名篇,其艺术魅力吸引了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翻译。笔者在此选取王炳霖和隋兵的译本,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别进行对比赏析,比较两个译本的得失并分析其原因,从而取长补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

关键词:《作者自序》 译本 风格 整体 译例 对比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04-02

一、作者和作品简介

华盛顿·欧文 (1783-1859),出生于美国纽约,从小就喜欢看各种历险故事,这对他以后的创作颇有影响。他曾游历了欧洲诸国,写了大量的旅途笔记,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1815 年欧文再度去英国,游遍英国的名胜古迹,怀着对英国文明的钦慕之情开始创作,并发表了许多散文、随笔和故事,共32篇,集结成《见闻札记》。此书一发表便受到欧美文学界的重视,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美国文学之父”。本文所选《作者自序》就是欧文代表作《见闻札记》中的名篇,文章描写了作者童年时期的一些经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二、原文风格分析

《作者自序》全文从一个“游”字写起,娓娓道来,妙趣横生,情景人物都写得极有情致。另外欧文在散文中善于运用“朴实的英文和美国式的名词和动词”(戴婉平,2003:78),整篇文章显得匀称而不流于牵强,舒卷自然而富于隐喻。他善于运用不虚饰又不过分的文体,文字简洁优美,清新妩媚。他用词不事雕琢,句式参差有致,结构如行云流水,风格涉笔成趣,其文字风格既幽雅又浅近。《作者自序》与其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不如说是一首歌咏自然风光的乡村民谣。

三、译文风格对比赏析

这篇文章在国内有多种译本,林纾和魏易、夏济安、高健、王炳霖、隋兵、李明等都对该文进行了翻译。但由于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夏译、高译和李译作过对比评析,所以我主要是选择对王炳霖译本(以下简称王译)和隋兵的译本(以下简称隋译)进行对比评析,取长补短,并分析原因。

1.整体风格分析

“在翻译任何文学作品之前,都必须识别和分析原作的写作风格。”(楼燕裴,2009:79)。在文学作品中,风格是一种精神风貌,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特点,包括作者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段和文章结构的构思布局等。所以风格作为一部作品的重要特征,应该受到译者和研究者的充分重视。 然而,由于风格是作者个人性格、文学素养、创作爱好等的体现,受到文化、社会、政治等影响颇大,但考虑到译者很难和原作者有共同的经历和体会,所以想把其风格特点翻译出来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对文学翻译批评而言,不仅要一字一句地对译文进行推敲,更要对译文的整体风格或者格调适合与否进行深层次的对比,即译者是否再现了原作的风姿。总体而言,《作者自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可谓是达到了“形美”“神美”“音美”的效果,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该文以抒情为主,叙事为辅,以朴素的语言描述了作者所见的自然风光,笔法幽默,简洁优美,句式错落,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热爱和欢愉之情。

就王译和隋译两个版本而言,总体上两个译文对这篇散文都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风格上,二人的译文总体翻译得算是比较合理。从对整篇文章的传神达意方面来看,两位译者的译文都比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韵;但从思想内容、语言文字以及表现手法的处理上来看,二者则是各有侧重,各有千秋。《作者自序》的语言具有朴素清新、含蓄隽永的特点。王译总体上在抓住了原作的风格特征之后,摆脱原作在形式上的束缚,充分利用了汉语的优势,在用词上信手拈来,语言平实简单,却意义隽永,读起来也很流畅自然,符合现代读者的习惯,总体上犹如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地使读者也参与到其描写的旅行中。反观隋译版本,不少措辞倾向于使用古雅或自创的词语,一些词语有明显的儒腔,甚至啰唆,如“风习”“新境”“偏僻之所与罕至之地”等。在句式的选用上,王译力图以切近原作的形式来移植原作的风格,不少句子显得过于冗长过于刻板。整篇文章读起来,让读者感觉是在欣赏一位文字高手在表现自己的才华,跟读者的心理预期有些差距。当然,我们还需要从微观方面具体对比分析一下二者的译文,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些具体译文例子。

2.译例风格对比分析

例1: I was always fond of visiting new scenes, and observing strange characters and manners.

王譯:我一向喜欢游山玩水,观察奇特的人物和风尚。

隋译:我平生素喜游览新境,考查种种异地人物及其风习。

对这一句的翻译,两个译本的差别比较明显,王译字数少于李译,句子更加简短。那么两个译文到底哪个更好呢?王译将 visiting new scenes 译为“游山玩水”,将 strange characters and manners 译为“奇特的人物和风尚”,隋则翻译为“游览新境”“种种异地人物及其风习”。“游山玩水”属于意译,“游览新境 ”属于直译,虽字词对照原文,但“新境”二字着实生僻,一般读者也不会用此词,不符合现代散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后面的“种种异地人物及其风习”也是不符合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倒像是民国的译文。相反,“观察奇特的人物和风尚”倒是词句和原文一一对应,相对来说读起来也比较流畅。总的来说,此句王译句式简洁,句子短小,从句式、用词上都与原文贴近,很好地传达了原文从容自若、娓娓道来的风格。

例2:Many tours of discovery into foreign parts and unknown regions of my native city.

王译:即便在幼年的时候,我就开始旅游,多次去探索本城的一些偏僻陌生的地区。

隋译:早在童稚时期,我即已开始旅行,观察区域之广,遍及我出生城镇各个偏僻之所与罕至之地。两个译本对 foreign parts and unknown regions 的翻译不同。王译为“一些偏僻陌生的地区”,隋译为“各个偏僻之所和罕至之地”。到底是各个还是一些?对“many tours”的翻译也不同,王译为“多次去”,隋译为“观察区域之广,遍及”,到底是多次去探索一些还是观察遍及各个地方?这涉及對原文意思的解释不同,刘重德先生提出“信、达、切”的翻译标准,其中“达”就是针对原文文字表达的深浅度来说的,要求译文“达如其分”,(2007:9)即在表达上既不能太过又不能不足,要准确掌握用词分寸。作者在原文中只是表达少年时自己经常去探索那些地方,不是也不可能是探索遍了所有偏僻陌生的地方,可见隋译得有点过度发挥(over translated)。再者,隋将“my native city”译为“我出生城镇”与王译的“本城”相比,后者更为简洁明了,符合散文的特点,下面的“偏僻之所与罕至之地”也是略显冗长拖沓,改为偏僻罕至之地即可。故在此句翻译上,王译文更简洁明了,确切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更好地贴近了原文的风格。

例3:Her mighty lakes, like oceans of liquid ……magic of summer clouds and glorious sunshine.

王译:广阔的湖泊,像是银波闪耀的海洋;崇山和峻岭,带着空灵爽朗的色彩;幽深的涧谷,草木茂密,兽鸟繁生……夏日的天空,云彩变幻莫测,光华灿烂——不,一个美国人永远用不着到国外去寻找雄伟瑰丽的自然景色。

隋译:试想她那银波荡漾、与海相若的浩渺湖面;那晴光耀眼、色彩迷人的巍峨群山;那粗犷而富饶盈野的峡岸溪谷……灿烂天空——不,在自然景物的壮丽方面,美国人不需要舍本土而远求。

原文是个排比句。王译基本是按照原文的句式采取主谓结构式排比,看上去似乎是在机械地罗列事实,实际上是使用拟人手法,与原文的行文风格一致,将这些自然事物赋予生命,让其运动起来,读者读起来感觉这些事物就在眼前流动,创造出了视觉、听觉和触觉形象,一个个地供其欣赏,这就在不知不觉间拉近了作者、读者和祖国的距离,也更好地传达了作者所蕴含其中的祖国自豪感。

隋则采用“试想她那,那”排比句式,原文用代词her指美国,把美国当人来写,体现了作者对美国风光的感情,而且又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读起来似乎气势方面比前者要足,情感表达也够,但仔细分析具体的词语,就会发现其用词上比较拗口,为了形成四字词语,译者自造了很多词如,“富饶盈野”“与海相若”“晴光耀眼”“无径可通”等,与原文意思又不完全对等,没能很好地体现原文朴素流畅的风格。所以相比之下,李译用词考究,句式整齐,语气连贯,更符合原作的风格。

例4:this rambling propensity strengthened with my years.

王译:岁月增添,游兴更浓。

隋译:这种浪游的习性在我竟随着年龄而俱增。

钱钟书先生指出,翻译应该“得意忘言”,所谓得意忘言就是翻译时以传达原作的意义为主,对原作的形式不做苛求。傅雷也曾说:“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通常总是胆子太小,迁就原文字面、原文句法的时候太多。要避免这些,第一要精读熟读原文,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部把握住了,才能放大胆子。”(蒋林,2009:128)此句二者的翻译差异很明显,王译大胆地摆脱了原文的结构,以两个四字词直接表达出了原文的中心意思,简洁明了,句式灵活,清新自然,与原文整体的风格比较贴近。隋译相比之下句式显得措辞过长,过于繁杂,有碍于传达自然风格,也不符合现代读者的语言习惯。

四、结语

在分析原作的基础上,通过对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可以看出两个译本在传达原文思想内容方面都较成功,但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各有不同。总体而言,王译较之隋译更胜一筹,从语义把握、措辞锤炼、风格再现等方面都很贴近原文,很好地传达了原作的风貌,对我们有很好的学习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林.梁启超“豪杰译”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姜治文,文军.翻译批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3]刘重德.翻译论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刘宓庆,章燕.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刘伟,王建丰.哈代的东方知音——张谷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212-218.

[6]燕裴.浅谈翻译中的风格再现[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4):79-8.

[7]张欣.《匆匆》英译本中“信、达、美”分析探究[J].现代语文,2014(12):137-139.

[8]刘和平.三位名家对欧文《作者自序》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2(1).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译本风格对比
英译汉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后来未必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