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2017-04-27缪乾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3期
关键词:对策大学生管理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0094)

摘 要:当前,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数量逐年上升,流动性越来越强,流动范围越来越大;加强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日益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课题和新任务。本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教育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为新形势下加强、改进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出了应对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 流动党员 管理 对策

一、高校大學生流动党员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概念

2006年6月,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这其中“就业和居住地变化等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党员出国出境的;大学毕业生党员暂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或是工作岗位变动频繁,党组织关系仍保留在校的;离退休党员搬迁异地居住的;党员因学习进修、下海经商、走亲访友或其他正当职业等所导致的……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主要是指高校大学生毕业后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或是工作岗位变动频繁,未能及时转走党组织关系,而是选择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仍挂靠在原毕业学校的党员。

(二)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

作为流动党员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有着其突出特点。综合分析其特点,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综合素养较高。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使命。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青年代表,他们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思维相对活跃,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综合素养普遍较高。

二是党龄短,可塑性强。很多大学生基本都是进入大学之后,才向党组织递交的入党申请书,然后在高校党组织的考察和培养下发展为预备党员的,表现突出者最早在二年级被发展、有些在四年级才入党。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党龄普遍较短;但是当代大学生党员学习能力突出,学习态度端正,使得他们具备很强的可塑性。

三是党性修养薄弱。一方面,大学生党员党龄较短,接受的党组织考察时间和程度相对有限,理论知识缺乏深入学习;另一方面,深刻的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大大增强了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使得大学生流动党员的个体意识进一步强化和多样化,他们组织观念淡薄、主动性不足、自制力较差等。

四是分布广泛而分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使得大学毕业生自由择业的空间相对以往大了很多。由于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不断变化和主体意识的增强,以及就业渠道较多、就业方向广泛、经济多元化等原因,多数大学生流动党员分布广泛而相对分散。

五是流动性强。一方面,大学生流动党员在工作初期往往会受到工作条件、工作待遇、自身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出现频繁变换工作环境和工作单位的“跳槽”现象;另一方面,“随着择业环境改变、人才市场的发展,各种有关人才流动的法律政策出台,为人才流动提供了便利和保证”.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给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当前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高校基层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党建和党员先进性建设的文件精神,就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制定出台了一些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新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大学生流动党员的自身特点,整体上看,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一)思想认识偏差,定位模糊不清

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不明确。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认为虽然流动党员的党组织关系尚在学校,但是实际上学生已经毕业离校,因此把流动党员的管理置之不理,工作缺乏主动性。还有的是因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烦琐,情况复杂,一些党务工作者对做好管理工作具有畏难情绪,进而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二)体制相对滞后,管理难以落实

当前,很多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学生党支部没有建立和配备相应的流动党员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组织载体和执行人员;另外,大学生党员流入地基层党组织设置相对滞后,这些因素都使得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制度上的不完善使得日常的管理工作出现“管理真空”或者“管理盲点”,不能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再者,缺乏管理所需要的经费、场地等基本条件,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更是流于形式。

(三)管理方式单一,难以满足需求

大学生党员的流动性强、分布广泛的特点,使流动党员管理在时间和方式上都难以满足流动党员的新需求,过去古板老套的管理方式和单一乏味的管理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管理上的单一形式缺乏吸引力,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多样化需求。

(四)党员意识不强,组织观念淡薄

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既有组织管理、制度落实方面的客观原因,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党员自身放松要求、党员意识不强、组织观念淡薄等主观原因。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流动党员党龄短,接受党组织教育和培养的时间不长,组织、集体观念淡薄。部分大学生流动党员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不主动,不能按期递交思想汇报,也不能及时按标准缴纳党费。甚至有些预备党员预备期满也不按时办理转正手续。

三、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对策

大学生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一部分,将直接影响到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进程,加强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时代课题和重要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基础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基层党组织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明确把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升到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新高度。各级党组织和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加大对此项工作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定期对相关的党建工作者进行培训,改善他们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业务素养,不断提高党建管理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切实做好管理保障工作”。

(二)健全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能

建立管理长效机制,是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对大学生流动党员实行教育管理的坚强后盾。

1.完善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

中共中央组织部于1994年12月下发了《关于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决定从1995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基层党组织要严格按照中央组织部的有关规定,切实抓好该项制度的落实工作。对于党组织关系挂靠在学校的大学毕业生党员,在离校时,学校党组织要为其开具“流动党员活动证”。大学生流动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积极参加户籍所在地或人事单位党组织设立的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的活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党组织应认真了解考察流动党员表现,并“将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党组织生活的考察记载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表现的重要依据”。

2.建立流动党员思想汇报制度

流动党员应每隔一段时间(一般为一至两个月)向所在党支部如实汇报自己的异地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等情况,可以采取电话交谈、书信、E-mail等途径。党组织在党员汇报的基础上应及时做出回复,传达近期支部的会议精神和基本组织活动情况,党组织还应该及时通知流动党员按期参加党内活动。

3.建立流动党员专人联系制度

对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除了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在大学生流动党员和专门联系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建立“一对一”或“二对一”的联系对子,明确专门联系人的职责,确保流动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紧密联系。专门联系人既要做到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动去向和外出后的表现、思想和工作情况,对他们的不良思想要及时予以批评指正,同时还要及时向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有关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之充分享受应有的权利。

4.建立流动党员按期缴纳党费制度

按期繳纳党费,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履行党员义务的重要内容,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一种表现,也是党员增强组织观念的重要途径。建立流动党员按期缴纳党费制度,根据大学生流动党员实际情况,要求每月向党组织缴纳党费,可以邮寄,也可委托他人代交。对于长期不按时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组织纪律观念淡漠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按照党的有关纪律和规定严肃处理,并将处理意见或结果通报给大学生流动党员户籍所在地或人事单位党组织。

5.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街道(乡镇)、社区(村)党员服务站(点),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培训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大学生流动党员由于刚涉足社会不久,社会经验相对匮乏,在就业初期往往困难较多。基层党组织应从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实际困难出发,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之中加强管理”。基层党组织要主动关心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生活、工作情况,与他们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党组织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党组织可以与劳动部门人才服务中心联系,获取最新用人信息免费提供给流动党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并为大学生流动党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尽快就业或更好地工作。此外,基层党组织还要积极引导相关部门建立流动党员权利保障中心,切实维护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创新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流动党员管理作用的发挥需要以相应的管理组织机构为载体。因此,创新基层党组织形态,“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积极设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构,是高校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探索中,基层党组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尝试:第一,创建大学生流动党员集中地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在大学生党员离校登记信息时,将就业单位地域相对集中的大学生流动党员组建成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指定综合能力强、思想素质较高的学生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由他们在流动地域自主开展党支部活动。第二,以各地高校校友会和就业见习基地为依托,建立流动党员活动站。这样,就会有相对固定的组织和活动场所,便于联系和召集学生流动党员,对于大学生流动党员开展基层党组织活动提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喻礼怀,杨海明.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第5期.

[2]陈轶群,刘春秋.对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3]段雪辉.对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23期.

[4]杜兵.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与对策[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7年第3期.

[5]东方治.流动党员工作[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5页.

作者简介:缪乾(1987-),男,汉族,江苏宜兴人,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对策大学生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