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月芳:半世顾绣情

2017-04-27徐以立

质量与标准化 2017年12期
关键词:绣娘松江刺绣

文/特约记者 徐以立

钱月芳

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顾绣第二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工艺美术大师,曾获“上海优秀女设计师”“三八红旗手”“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几十年来,创作作品100多幅,代表作有《布袋和尚》《竹马欢颜》《小庭婴戏》《松鹤图》《五牛图》《听泉图》《群鱼戏藻》《红蓼水禽》《宋人小品》等。2017年9月,被评为“上海工匠”。

在松江区的乐都路边树立着一栋小楼。虽然表面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来到四楼后,记者发现内里别有洞天——

“欢迎来到上海松江顾绣研究所。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江顾绣(以下简称“顾绣”)的世界。”一句慢条斯理的问候,夹杂着吴侬软语特有的温柔,打破了记者的沉思。一位略施粉黛,着粉紫色刺绣披肩的女士出现在记者面前,优雅端庄。

钱月芳,这位年逾花甲的顾绣第二代传承人所着的刺绣披肩,将上海滩的城市韵味和顾绣的典雅精致挥洒得淋漓尽致,彰显着主人特有的江南情怀。

顾绣的前世今生

上海松江顾绣研究所是顾绣传承的主要中心。

顾绣,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流传至今已400余年,是最富上海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刺绣艺术流派,也是江南刺绣的杰出代表。它具有把松江画派的画理和风格融入刺绣绣艺、画绣结合的艺术特点,对后世江南、乃至中国刺绣的发展影响深远。明代董其昌曾在《筠清轩秘录》中赞美道:“十指春风,盖至此乎?”

但绣画毕竟是民间绣艺与士大夫文化结合的产物。一旦离开松江画派的土壤,失其精髓而得其技者,大多由纯观赏性艺术珍品变为日用工艺。随着后继无人,顾绣之名虽盛,而“画绣”真谛却一度在松江濒临绝迹。

20世纪70年代,松江工艺品厂为贯彻周恩来总理发掘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指示,开设了顾绣车间,使顾绣之美重回人间。90年代后期,在经济体制结构调整中,松江工艺品厂破产,顾绣陷入困境。1998年,顾绣车间并入松江电子仪器厂。2002年,松江电子仪器厂委托松江大江职业学校建立“顾绣学习班”。

2006年,顾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顾绣的光芒引领她走入理想中的世界

钱月芳因深受母亲影响,自小热爱刺绣。在她的印象里,闲暇时,心灵手巧的母亲总是捧着刺绣绷子,在飞针走线中,将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绣在枕巾上、被单上……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普通的生活因为有了刺绣的装点而变得有声有色了起来。

耳濡目染,钱月芳也拿起了针线,成了一名刺绣爱好者。她笑着说,记得处女作是个花朵图案的枕套。那段时间,她前前后后绣过一百多对绣花枕套,绣艺越练越精湛,成了朋友圈里小有名气的绣娘。

1972年,19岁的钱月芳如愿进入松江工艺品厂顾绣车间。在那里,她第一次接触到顾绣,那份画绣相彰的高雅瞬间征服了她的心,“哇,真美”。事后回想起来,钱月芳感叹地说正是顾绣的光芒引领着她走入理想中的世界。

当兴趣变成职业,便会迸发出无与伦比的热情。为了让绣艺更精进,除了上班认真刺绣,下班回家后,就着小小的台灯,年轻的钱月芳还苦练绣艺,每天一绣就是四五个小时。直到母亲喊她睡觉,她才恋恋不舍地放下针线。虽然关了灯,房间里漆黑一片,但在她的心里,顾绣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学苦练的她很快脱颖而出,掌握了选稿、勾画、配线、绣制、装裱等全套工艺,成为顾绣车间的业务尖子。

经过多年的磨练,钱月芳成为顾绣第二代传承人。

大师的成长之路

顾绣三绝:擘丝细过于发,针如毫,配色有秘传。钱月芳说,顾绣完全具备“宋人之绣”的特点,“顾绣创作首先要勾图。我们有时先在底面上施以墨彩,再绣边线表现物体形象;有时则在绣好的作品上加画”。顾绣的针法有十几种,在此基础上,她进行创新和改进,独创出了“虚实针法”。

顾绣是传统单面刺绣,针迹看似层叠,但整个丝绣只有1层,又平又薄。绣面的层次感是通过丝线纹路的转化来体现的,而其中的奥妙便是“劈线”。顾绣线材选用桑蚕丝,而在刺绣时,为了让其更贴近笔墨肌理,助于准确地表达原作,绣娘还要用手指将桑蚕丝劈成若干细股。1根丝线可以劈成16股、32股和64股不等,用这些极细的丝来表现人畜的眼眸、蝉翼、马鬃等。

《五牛图》局部(左)

《五牛图》局部(右)

钱月芳的绝活是能将1根丝线劈成256股。她站起身,为记者展示被劈成256股的丝线。记者凑近观察,发现其确实比头发丝还要细上许多,细微难辨。顾绣的针比一般的针更细,很难想像,绣娘如何能将丝线穿入如此细小的针眼。钱月芳曾现场演示过穿针引线技艺,在她手里,丝线仿佛活了一般,一挑、一抹便轻松穿过针孔。她说每天都要锻炼眼力,“一天不练,第二天就会感觉眼睛无法聚焦”。

钱月芳伸出双手,向记者比划穿针的动作。记者发现她的手完全称得上“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原来绣娘的手要时刻保持滋润,否则不仅会弄毛绣面,劈线也会有困难。为了更好地保护双手,钱月芳回家不太做家务,“幸好家人也支持我”。

作为顾绣传承人,为了推广顾绣文化,为了进修艺术知识,平日里,钱月芳四处奔波。无论多劳累,无论回家多晚,她依旧坚持每天刺绣几个小时,保持手感和眼力。几年来,她依然作品不辍。

一般,刺绣10年方能比较精通绣艺,20年方能提升刺绣速度,30年方能开始有自己的设计,而40年方能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让作品与世界对话

有别于四大名绣,顾绣的题材一直以我国传统画为主。钱月芳说,顾绣的可贵之处,并非只是对原画作神韵及意境的简单复制,更妙在绣娘的艺术感觉,即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发挥:“绣娘只要绣好画面就可以了,而大师则要强调作品中的神韵和灵感。刺绣过程是设计、再创作的过程。大师要将自己的心态、设计、感觉投入刺绣里,拥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因而大师的作品是可以与观者、与世界对话的。”

顾绣大多是册页类作品,小巧精致。因此若是在展览,和其他庞大的艺术作品比起来,在抓取观展者注意力方面似乎略有欠缺。这几年,钱月芳在尝试刺绣一些大型作品。不过,熟练的“绣娘”即使全身心投入,也至少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方能完成一件册页类作品,刺绣大型作品的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五牛图》是钱月芳的代表作之一,属于大型作品,临摹的是唐代韩 的名画《五牛图》。她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幅作品。除了高度“如画”,为了更传神地临摹牛的神态、姿态、毛色,空闲时,钱月芳还骑着自行车去近郊的奶牛场,在田里来回地观察牛,一待就是很久。“牛的眼睛非常漂亮,你仔细看”,钱月芳指着《五牛图》的图片,面带自豪,“我还将牛的眼睫毛也绣出来了呢。”

2016年,钱月芳又完成了大型作品《飞天》,以敦煌文化为灵感,结合顾绣特色而成。整幅作品长1 200 mm,宽800 mm。绣面上,不仅仙女形象栩栩如生,在不同角度之下,钱月芳运用“虚实针法”绣出的祥云还能呈现多种色彩,平添几分灵动。同年,《飞天》入选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并荣获“全国非遗精品展金奖”。

曾有收藏家如是评价钱月芳的顾绣作品:“做到了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绣的人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绣的花鸟虫草生气迥动,振翅欲飞,使人如同见了原作画品一样,有一种人见人爱的感觉。”

《飞天》

《菊花图》

《群鱼戏藻》

以绣弃躁修心

2002年,钱月芳挑起了培养顾绣接班人的重任。在松江大江职业学校,她对学生倾尽所能,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编制成教材。从最简单的拿针、穿线,到色彩搭配、几十种针法运用,她毫无保留地教授。虽然25名学生顺利毕业,但是目前留在钱月芳身边的绣娘,不过区区7人。

说起人才流失,钱月芳言语间颇有遗憾,一直平缓的语速也开始加快:“当年,我也曾走两个多小时,追到学生家里,试图劝说她和家人不要转行。但是学生的数量依然从25个到15个,从15个到7个……但是,我不会让顾绣失传。”讲起这段经历,她一时有些语塞,而作为第三代传承人的徒弟们都很争气。学绣艺时,有些徒弟因为白天绣了十几个小时,晚上做家务时有时连手都抬不起来。虽然当时的工资不高,但是徒弟们不仅一直坚持到了现在,而且绣艺精湛。这让钱月芳看到了顾绣传承的希望。

钱月芳说:“从19岁起,我就开始从事顾绣,现在已经40多年了。可以说,我把青春完全献给了它。很多人不理解,刺绣那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坚持。我觉得,‘绣’与‘修’同音。从事顾绣,就是修心,肯静心做事,必须要有坚守、情怀和修行。刺绣时,我们要连续几个小时不说话,绣到经典的地方更是只能屏气凝神,不能大喘气。所以,我们都是真正浸淫在顾绣艺术中,每一针每一线注入了诚挚感情的。一路走来,我们虽然辛苦,但是体会更多的是幸福。这也是我们和顾绣的缘分使然。”

“孤独的人最有力量”——易卜生。

“车马很慢,书信很慢”的时代早已远去,智能化时代正轰鸣着袭来。作为传统手艺的传承人,钱月芳走的无疑是一条伟大而孤独的路。虽然外界的孤独不可避免,但是更有力量的是源于内心的孤独——在坚持住一生的不屈、耐得住内心的寂寞之后,是内心笃定从容的无悔。

“顾绣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它。”钱月芳巧笑倩兮,眼角眉梢都带着喜悦,温柔而坚定。

猜你喜欢

绣娘松江刺绣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胆大心粗”的爸爸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清新唯美的刺绣
绣娘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