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化研究

2017-04-26赵军

大经贸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大缩短知识更新的周期,进而提高人才标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就必须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从传统的封闭式的模式向开放型模式转变,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管理方式和课程体系的动态化创新。大学生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炒股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愈发值得重视,通过研究大学生炒股这一现象,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分析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动态化研究 大学生炒股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化研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固有的弊端,从而引发国内各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热烈讨论、探究和实践方面的创新。然而,在讨论、探究和实践中确立的新人才培养模式,都不可避免的会被不断发展前进的社会现实所超越,导致其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再次脱节。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无法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这对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更具挑战的要求,因此必然要在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及时的调整,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

(二)研究意义

首先,通过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的现状进行调查,找出目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现存问题的产生根源,进而提出高校进一步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与策略,有利于高校认清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结合自身学校实际特点进而根据所提出的策略和建议构建出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形成属于自己学校的模式。[1]因此从大学生炒股这一角度去分析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化研究,有利于具体分析,进而指导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实现创新、协调、快速的发展。

从另一方面考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化研究给各高校的教学以及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面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不仅是证券、经济、金融各专业的学生能从改革后全新的模式中依据一定的理论指导炒股等方面的事件,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也能找到一天适合的路,为适应变化的环境奠定理论基础,从而适应虚拟经济的生存之道。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化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以大学生炒股为例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化研究的现状

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各有建树,都进行了相应的探索。许志山(2012)从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第二课堂等角度出发,认为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知识结构欠合理、创新意识较薄弱、创新思维方式缺乏、第二课堂建设思想亟待统一、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第二课堂的硬件条件比较薄弱、专业老师指导不够并缺乏积极性、社团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2]从大学生炒股这个角度出发,在中国股民之中大学生股民无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对大学生炒股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分析时,除了关注炒股行为之外,更多应该关注他们是学生的特殊身份。大学生股民炒股方式偏向网络化,动机纯粹、为了获利,对金融证券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严重不足,因此他们的逐利行为更随意,无形中增加投资风险,大学生炒股的资金来源多为家长给予的生活费,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收入来源,一旦投资亏损,将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化研究的问题分析

首先,炒股虽然促进了学习,使大学生股民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识,但也会占用一定的学习时间,导致专业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得不偿失。经济管理类专业参与炒股的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占较大比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参与炒股学生有学习专业的变化及知识更新的需要,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是很好的锻炼,但是与这些专业关联不大的其他专业的学生会因炒股而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有所忽略。

其次,炒股对大学生股民生活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带来的消极影响涉及领域较广,个别问题十分尖锐。在校学生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很多进行证券投资的学生是把学费和生活费押在里面,[3]因此股票盈亏直接影响其日后的生活质量,但在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在对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并未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和创新素质,一味的鼓励学生实践,实践虽重要,但缺乏理论的知道,必然带来不可弥补的后果。

最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十分关键,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教学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很多高校本科生课堂的出勤率令人堪忧,认真听讲的学生少之又少,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些现象归结于学生,认为学生懒惰成性又不思进取。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高校的教师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下,大学应该是各种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圣地,老师如果仍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不思变革,仅仅是对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思想。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化研究变革与创新

(一)以社会需求为立足点

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做足功课,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达到供需平衡,在适应需求的前提下发展本校特色。在教学模式,授课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立足于学生,避免盲目追求效率,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实践、实验和公共环境的有序运行,在形成创新型、实践型教学方式的同时,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最终为社会提供高水平、高素养、有追求的人才。

(二)变更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课时

高校可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基本素质+专业能力”(或系统性+倾向性) 的教育培养模式,试行“前期趋同,后期分流”以及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等培养模式,同时实行人性化人才培养制度,以保证给予每个学生最适合的教育为宗旨。[4]首先,新生入学时实行大类招生,不具体分所学专业,只分文史、理工与艺术三大类。在第一年按照大类的三个方向进行学习,共同学习基础课程并辅修通识选修课程,此外针对专业课的学习不能细分,所有学生均按照所属类别进行文史、理工和艺术的学习,学习掌握其所在类别内的所有专业课,从而夯实基础,为之后的进一步分类奠定基础。然后,在本科第二学年,根据学生自己意愿选择大类中的具体专业进行学习,从而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自愿选择的条件之下也要坚持优者先选,采用考核的方式,提高选拔标准在于督促学生加强学习,保证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在具体考核选择专业的基础上,设置多项选修课,增加选修课课时,并允许学生积极进行实习,加深对就业知识的了解,与此同时高校尽量做到与用人单位签订联合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对口培训。

(三)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适应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定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一定的自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社会实践知识、实践技术以及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团队精神。[5]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人才培养与实践相结合,使德、智、体同社会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保障高校学生具有基本的综合知识与修养之外,能够立足于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条件,在互联网时代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才的更新換代较之传统模式有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如何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成为高校在探索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只有适应了社会实践的需要才能够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中迅速站稳脚跟,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在经济社会中才能充分的发挥自身的长处与价值。

四、结论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是高等院校追求的基本职能目标之一,在互联网时代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才的更新换代更为明显,社会对人才更为需要,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实现变革。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会明.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2] 许志山.第二课堂建设与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 张永红.大学生证券投资现象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3):84.

[4] 贾月明,张雁.浅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6):24-25.

[5] 贾月明,张雁.浅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6):24-25.

作者简介:赵军(1990-04-07),男,汉族,安徽阜阳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

项目基金: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化研究——以大学生炒股为例》(201610378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