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德莱顿的“翻译三分法”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三篇译文

2017-04-26池欢李端奇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三分法

池欢+李端奇

【摘要】德莱顿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是17世纪英国翻译史上的最高峰。他是复辟王朝的桂冠诗人,对诗歌翻译提出来很多自己的原则和观点,他提出的翻译三分法对西方翻译传统上的两分法,即直译与意译的区分法,是一个重大的发展。三分法对于诗歌翻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三分法赏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三篇译文。

【关键词】德莱顿 三分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87-02

一、引言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是英语古典主义流派的创始人,复辟王朝的桂冠诗人。德莱顿对翻译理论进行过认真地研究,写了不少论文和序言,全面深刻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明确系统地提出了翻译原则。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和杰出译家,对于诗歌的翻译,德莱顿提出了非常独到的看法。

他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诗译者,首先必须是一名优秀的诗人,译者与原作者在特征上应相似。他将诗歌翻译分为三类:(1)词译(逐词译 metaphrase);(2)释译(paraphrase);(3)拟作(imitation)。

李白,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游历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留下了许多歌颂自然美景和友情的佳作。其中送友远行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们广为传颂的名篇。李白十分敬爱孟浩然,此番送别,依依不舍。然而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这首诗有很多英译版本,本文选取两篇较具有代表性的译文,利用德莱顿的“翻译三分法”对其进行赏析。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其文学特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送友远行的诗作,但所表达的情感却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诗的前两句用铺叙的手法写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去处。第二句烟花三月,给人以水气朦胧、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因友人远去而产生的寂寞之情,这只要从第三句的“孤帆远影碧空尽”中便可看出。诗人明写江水碧天隐没了远舟,实际是写出自己心头因失去友人而产生的空白,这是一种茫然无绪的失落情感的形象说法。

三、译文分析

1.许渊冲的译文:

Seeing Meng Haoran off at Yellow Crane Tower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德萊顿提出的“词译”是指在翻译中,强调与原文逐词相对,译作局限于原文的韵律,译者便成为韵脚的奴隶。“……就好比戴着脚镣在绳索上跳舞,跳舞的人可以小心翼翼避免摔下来,但不能指望他的动作优美”。这个生动的比喻正是诗歌翻译的真实写照。

许渊冲译文中的第一、三、四句正是这样亦步亦趋,虽然道出了原诗的内容,而且aabb押韵,但是原作的意境已经荡然无存。例如:原诗三四两句的意境是“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在现代,很多人都有过送亲友上车时离别的经历,通常大家都会看着车子远去直到看不见了才转身离开。这两句正是描述了这样的画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舟随行,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许渊冲的译文几乎逐词相对,没有“化境”,即德莱顿说的“舞姿不优美”。

但是,另一方面,许的译文显示出娴熟的翻译技巧,做到了格律严谨而不失自然,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从而使译诗中文字的表层意义有灵活转化的余地,同时也保留了原诗形式上的特色。许渊冲先生主张在译文中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境、韵律和行数、句长,使译文与原文一样具有“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尽可能地向世界展示古诗的意蕴之美,弘扬中国灿烂的文化。

2.庞德的译文: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Ko?鄄jin goes west from Ko?鄄kaku?鄄ro,

The smoke?鄄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

另一种极端译法——拟译法,德莱顿也不赞同。“拟译是指后世诗人像以前的诗人一样写诗,写同一主题的诗歌,既不搬原作者的诗句,也不局限于他的意思,而只把他当作一个模式,好比原诗人生活在我们的年代、我们的国家,使用他可能会使用的写作方式”。显然,拟译是译者表现自我的最好方式,然而他对“九泉之下的原作者却是莫大的不公”。另外,拟译脱离原作的面貌,超越了翻译的范畴,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创作而不是翻译。

意象派诗人庞德认为,现代译者所处的时代跟原语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他在理解原语时必然带着自己的先在理解进入原语文本。也就是说,译者的翻译是译者自己对原文的体悟与理解,并根据译语语言的规范和译者自己的表达能力再现这种体悟和阐释。如前文所说的,这是一种创作性翻译。

庞德是意象派诗人,因此在翻译时更是努力地保存原作的意象美。他是用现代自由诗体来翻译这首律诗的,显然没有拘泥于原诗的韵脚等外在的形式,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翻译。因为他认为,翻译不应该受原语句法的限制,应该根据译语的表达需要,采用自然的、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句法表达思想,对于诗歌翻译中的节奏更是如此,诗歌的节奏是情感表达的载体,节奏的采用必须为情感的表达服务。因此,在翻译中,庞德打破英语旧体诗的陈旧格律,采用自由无韵体,用“绝对的节奏”来表现情感;他没有直译诗名,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它译为“江上告别”,紧扣住了原作的主题,比较符合西方人的行文特点;但是,他选取“Ko?鄄jin”代替“故人”,“故人”是指“an old acquaintance”,虽然“Ko?鄄jin”和“故人”的发音有点类似,但是目标语读者也不知他指的是什么,反而比较像日语某个单词按照发音翻译的。庞德将“西辞”译成“go west”,汉语意思是“东辞”,这是庞德根据费诺罗萨的手稿得出的误译,但是,在美国,西部多山脉,往往代表荒凉和凄冷的意味,因此,“go west”在美国人看了理解为送别之人有许多的牵挂和惆怅,这与原诗作者李白送友人的心情不谋而合,算是个巧合,但是完全偏离原作的意思。在第二句的译文中,他舍弃了表示时间的“三月”和表示目的地的“扬州”,但是他描述的似烟如雾的花丛随着孤舟渐行渐远,慢慢地变得模糊不清这一动态过程与送别之人的心情交相辉映,送别之人的情感由此得到升华。在第三句的译文中,庞德仍然没有逐字对译,而是用“lone sail”,“blots”和“the far sky”,将一叶白帆远去消失在天边的画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样用“reaching heaven”将“天际流”白描出来。

庞德作为意象派领袖试图借中国古诗翻译宣扬意象主义,矫正当时英美现代诗歌中矫揉造作、雕琢、浮华、空洞、拟古等陈规俗套,从而对美国诗歌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有所贡献。

3.Rewi Alley的译文

德莱顿认为“词译”和“拟译”是两个极端,应加以避免。他主张折中,即采取介于过分随便与过分呆板之间的释译。在释译中,译者重意不重词。原作者的意思不可侵犯,任何时候都不能更改。在词语表达上,译者可以有某种自由,因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在一种语言中美好的东西,在另外一种语言中不一定美好,可能是粗糙的,甚至毫無意义,所以,译者为译作选择恰当的措辞变得非常重要。总之,译者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改变原文的外观,却不可以改变或毁坏原文的实质。

第三个译文是Rewi Alley的。Rewi Alley是一位新西兰人,1927年前往中国,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了整整60年。他著有很多关于中国的作品,还将一些中国古典诗集译成英文。

Farewelling Meng Haojan at Yellow Crane Tower

At the Yellow Crane Tower there comes farewell to Meng Haojan;

It is the sweetest time of spring, he goes east to Yangchow;

I watch the sail of his boat going ever further and further, until at last it vanishes in the clear blue sky;

Yet my heart runs with the Yangtze waters flowing, ever flowing.

虽然这篇译文在韵律、格式上与原作相差甚远,但是它没有改变原作者的意思。从整体看,这一篇是比较可取的,它主要是向目标读者展示了原作者的意图——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表达对友人去的不舍。

四、结语

在古诗英译中,我们不能面面俱到,把事物所蕴含的所有意境和文化内涵都成功地传达给译语读者。我们最好选择其中最能引起目标语读者文化共鸣的意思,最好选择那种能给目标语读者带来最大想象空间的理解方式,给予古诗最好的内涵意蕴的阐释与补偿,能“戴着脚镣跳出优美的舞姿”。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3]祝朝伟.构建与反思——庞德翻译理论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石永霞.李白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中的文化缺省[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82-84.

猜你喜欢

三分法
应用“三分法”思考法学领域中的问题
三分法模式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践与创新
三分法: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思维
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分法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究
论素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