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试卷评讲中教学古诗词鉴赏

2017-04-26李松

广西教育·D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平声韵脚感受力

李松

语文学习,重在阅读理解和感受力。第一次月考,我们用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混不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来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力,我本以为这11分的题学生至少能拿到七八分,然而,事实却大大出乎我的预料。针对戎昱的这首诗,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1.作者在诗中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主要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针对第一问,有些学生的答案只有“春日离别的画面”几个字,个别学生甚至不懂得这“画面”其实就是要他们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对于“修辞手法”,有些学生直接回答“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估计是把“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写作手法弄混了,也有些学生根本不懂如何在诗句中筛选、提炼所谓的“手法”信息。对于第二问的“炼字”题,学生的思考很“单纯”,只想着把该字放入文本简单分析,而不能将“系”“啼”二字拆分开来单独理解,因此也就不能想到“系”是“细”的谐音,更不会想到柳条纤细、柔软的特点……表面看来,这是学生对“夺分方法”的不熟练,从本质上讲,却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严重不足。

后来询问学生才知道,他们在初中并没有学过如何阅读鉴赏古代诗歌,通常是老师写答案他们抄答案,只要背熟了就能应付考试。初听之下,我很是骇然:这样的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剥夺了学生对文本(詩歌)的感受力与审美能力啊。由此,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于是在接下来的试卷评讲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感受能力:通过集体诵读、示范诵读、有感情地诵读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同时指导学生明确诗的平仄、韵脚和诗眼。《移家别湖上亭》这首诗正好体现了近体诗结构完整、讲究押韵、规定平仄的特点,加之古代诗歌大多是诗人感兴吟咏而得,本身就有一定的音律性,刚好可以作为学生感受平仄吟咏的范本,于是笔者以此诗为例,对诗歌抑扬顿挫平仄起伏的吟咏进行了如下指导:平声字吟咏时应声调长扬,仄声字(包括入声字)吟咏时应短促、急收藏,等等。

诗歌鉴赏,大有文章。为了给学生补上诗歌鉴赏这一课,我觉得有必要教给学生如何去把握平、仄声字的音韵情感。我以岳飞的《满江红》一词为例,该词中的韵脚是“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几个字,学生很容易找出来,但是当我让一个学生示范朗诵时,学生朗诵到“歇”“切”“雪”“缺”“阙”几个字时声音平淡,缺乏应有的力度。这几个字用普通话读,都是平声字,语气、声调平平,但其实它们是“入声字”,在语气上应体现出短促、急收藏的特点,如此方能体现出岳飞将军“怒发冲冠”“渴饮匈奴血”情怀急切的满腔豪气。指导之后,学生的朗诵越来越有味道了。之后,我又引出了诗的“韵脚”问题。《移家别湖上亭》一诗中的韵脚选自《平水韵》下平声八庚韵部的“亭”“情”“声”,此韵部声调语气平平,情感抒发自然;而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光”“霜”“乡”三字,其韵母都是“ɑng”,音韵高亢嘹亮,适宜表现振奋激动的情绪,比如作者深沉的思乡情绪等。

绕了一个大圈子,我再带着学生回到《移家别湖上亭》这首诗的鉴赏上,让学生找出诗眼“别”并结合韵脚、平仄等加以具体地理解、分析。学生做得非常好,顺利完成了这个任务。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平声韵脚感受力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花间集·更漏子》韵脚国际音标及韵腹整理札记一则
《笠翁对韵》韵脚分析
韵脚怎么押?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培养感受力 提升写作效率的新尝试
病联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