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土家族节日习俗英译策略探析

2017-04-26谭芳芊彭娇娇刘敏

文教资料 2017年3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目的论

谭芳芊+彭娇娇+刘敏

摘 要: 继经济对外之后,人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提高。土家族是中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和民俗风情,但土家族文化在传承方面不尽如人意。本文立足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主要聚居地,针对土家族传统节日,从节日名称、节日活动、节日语言、节日美食四个方面出发,对土家族传统节日习俗及其英译策略进行探讨,以期对土家族节日文化的对外传播有所帮助。

关键词: 土家族节日习俗 目的论 翻译策略

引言

土家族节日习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民族文化宝库。纵观土家族民族文华的传承现状,不难发现其在对外传播方面相对缺损,这不利于土家族文化对外的传播,阻碍了世界民族文化与土家文化的交流。2015年著名土司王宫永顺老司城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使得世界对土家族的关注日益增加,对传承土家族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湘西土家族节日习俗的英译举世翘首以待。

1.湘西土家族节日习俗综述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土家族主要聚居地在永顺、龙山、古丈、保靖等北部县内,与苗族基本形成“南苗北土”的分布状况。节日在土家人民心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就数量来说,土家族节日多;就时间看,土家人民过节的频率高,基本上每个月都有节日,根据节日内容大致可分为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农事活动性节日和社交娱乐型节日。

节日习俗,简单来说,就是节日这天或这一时间段内过节的人做什么、吃什么及不做什么或禁吃什么。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土家族节日习俗有其独特之处,并通过节日名称、活动、语言、特色食物等得以表现。

1.1以时间为主的多种节日名称

对节日本身而言,节日名称是对节日的高度概括,了解节日名称的内涵是了解节日的第一步,而语言习惯对节日名称具有极大的影响。土家人民在节日命名上充分展现了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多数节日直接以节日时间命名,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除此之外,由于节日来历说法的不同,节日名称有多种说法,但时间节日名称是最常用的。

1.2祭祀、舞蹈等多种节日活动

节日活动是节日习俗中最重要、最能体现文化特色的部分,土家族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也信仰神灵,在土家族多数节日中祭祀活动不可缺少。过年时要把所有的祖先、神、甚至农具都要祭拜一遍以表示感谢;二月二要祭拜“土地佬”;有舍巴节这样的综合性祭祀节日,主要祭祀八部大王、向佬官人、田好汉、彭公爵主等土家族祖先。此外,土家人创造了独特的摆手舞和毛古斯舞,大小节日土家族人都会跳摆手舞庆祝。各个节日又有各自的活动,如六月六“晒龙袍”,七月半“烧包封”、洒“鬼稀饭”。

1.3与之相关的丰富多彩的节日语言

特殊的节日活动和节日气氛促使某些语言的使用频率增加,甚至在节日中形成具有节日特点的语言,如八部大王、向佬官人、田好汉、彭公爵主等祖先名称,“土地佬”、“灶神”等土家人信奉的神,其在节日活动期间的使用次数远远多于日常生活,充分体现了土家族祭祀文化。此外,一些习语是人们在节日才使用的、与节日相关的生活、农事经验,如二月二时人们常说“土地佬打了伞,一升荞子打一碗。土地佬发了汗,一升荞子打一石”。四月八这天人们会在墙上贴上写了“毛虫今日嫁,嫁到青山处,永远不回家”的字条。

1.4饱含文化的节日独特美食

过节的时候吃点不一样的东西是中国人庆祝节日的一种独特方式,土家人也不例外,他们创造了像团馓、糍粑、灌肠、血粑、合菜等獨特的节日美食。这些食物的出现有些是由于土家人常年居住在山区,有些则是为纪念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流传,有的源于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的需求。这些食物都源于土家族节日,是土家族节日习俗的特色。

2.目的论“三原则”简述

目的论认为翻译活动要遵循三个原则——目的法则(skopos rule)、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诚法则(fidelity rule),其中“翻译的最高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是由其目的所决定的。也就是‘目的决定手段”[1]。

目的原则就是指“每个文本的生成都有一定的目的,而且应该达到这一目的。因此,目的法则陈述如下:翻译/口译/说话/写作要按文本/译本在使用的语境中所能起到的作用的方式进行,而且要根据使用该文本/译本的人及其他们想让该文本起到的作用来进行”[1]。目的又分为三种:“普通目的,即译者翻译过程中所要达到目的;交际目的,即在目标语环境中目标语文本所达到的目的;某种特定翻译策略或翻译过程所达到的目的。”[1]

连贯性指译文必须符合文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文际连贯一致。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2]。诺德认为“文际连贯从属于文内连贯,二者都从属于目的性法则。如果目的要求改变功能,那么标准就不再是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文际连贯,而是在目的上的充分性或适宜性。而且如果目的要求文内不连贯,那么文内连贯这个标准不再有效”[1]。

综上所述,目的论强调目的法则,并且在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3]。土家族节日习俗的英译是为了展示并传播土家族内在的民族文化,这与目的论所强调的翻译的交际目的不谋而合,因此,目的论对土家族节日习俗的英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目的论指导下土家族节日习俗的英译归化和异化策略

土家族节日习俗带有浓厚的土家族文化特色,其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三种文化之间的转换,翻译时要求译者最大限度地克服文化障碍,在充分理解源语言文化和表达形式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既能尽力保持语言风格特色,传达土家族文化,又能使英文文本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接受。

3.1异化策略

异化策略是“忽略目的语现成的表达方式,以符合原文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的翻译策略[4]。在传播文化的目的指导下,异化策略既能彰显土家族语言特色,又有助于展现土家族节日文化。

团馓是土家族人准备过年物资时家家户户必做的食品,可冲泡做主食,也可干吃当零嘴,是过年期间必不能少的一种食物,其名称由土家语音译而来,直接音译为“Tuansan”能展现土家族语言特色,直观地表现土家文化,但没听说过该食品的目的语读者对这一译文会感到困惑,若在“Tuansan”之后稍加解释——“the flat round fried glutinous rice”,译文效果就会明显不同。又如“合菜”是将猪杂和豆腐、粉条、海带、萝卜、白菜(至少是四种菜)混合同煮的一种菜肴,是土家人过赶年时吃的一道菜,与土家族关于赶年节的传说渊源颇深。上网查询“合菜”,检索结果显示为“Knipp”。Knipp是德国小莱梅的一道特色美食,中文译名也叫合菜,但两种“合菜”的用料、做法和味道差别巨大,翻译时不宜用同一个词。从文化角度看,使用音译+注释法译为“Hecai——a boiled dish of edible pig offal,tofu,vermicelli,seaweed,radish and cabbage(at least four kinds of ingredients)”不失为一种好译法。

土家族农谚说:“土地佬打了伞,一升荞子打一碗。土地佬发了汗,一升荞子打一石。”这句农谚源于土家人对土地佬的敬畏,其对应的时间是农历二月初二,句中打伞就是下雨,发汗就是天晴,整句农谚是说农历的这一天下了雨,当年的收成肯定不好,反之则丰收在望[5]。运用归化策略,根据谚语解意之后的意思可意译为“If it rains,it will be a poor harvest;if it is fine,it will be a bumper harvest.”,但这一翻译完全没有出现“土地佬”这一重要角色,“荞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也没有体现,更没有“一碗”和“一石”之间的对比。因此,笔者认为应译为:If Tudilao——God of the Land puts up an umbrella, a liter of seeds will only yield a bowl of buckwheat. If he sweats, a liter of seeds will yield a load of buckwheat.

3.2归化策略

归化策略是指尽力使译文贴近目的语读者,用符合目标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文化传统习惯来帮助目标读者理解[6]。土家族节日习俗英译的最终目的是向外传播土家族文化,使目的语读者通过阅读英译文本了解土家族节日文化是文化传播交流的第一步,归化策略更能帮助读者理解。

四月八也叫牛王节,意思是在这一天让辛苦了一年的牛休息,为牛修缮房屋,加厚茅草,加牢底板,清理牛栏[7],这是牛的节日,可译为“Cattles Day”。八部大王是土家族祭祀仪式上常祭拜的祖先,指传说中土家族八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遂译为“Chieftain of eight tribes——leader of the eight tribes of the Tujia Nationality in the legend”。田好汉是传说中辅佐彭公爵主的将军,可译为“Knight Tian”;彭公爵主则是古代土家族的一个王,古代土家族的王只是封建王朝下设的官职,与西方的伯爵类似,可以译成Duke Peng,为了避免与伯爵混淆,在其后加上注解——A Ruler of Tujia Nationality。

土家族的一些习俗用语,汉语为名词,实则体现动作,翻译时运用归化策略以还原其内涵使读者易于理解。土家族七月半“烧包封”即在世的子孫将包好的纸钱烧给去世的祖先,因此,使用意译法译成“Burning wrapped paper ghost money to the dead ancestors.”更合适。另外,一些词语由于中西文化不同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内涵是一样的,对这些词语的翻译应尽量使用归化策略。比如“红煞日”在土家族里寓意大凶之日,不祥之日,而在英语中a black letter day也有此寓意;糍粑,土家族特色小吃,译为glutinous rice cake,“糍”在汉语中是糯米的意思,英文glutinous rice刚好与其对等,而糍粑的形状近似于“cake”;灌肠译为kishe或sausage,灌肠和国外香肠在形状和口感上都很相似。这类对等翻译有助于读者理解。

结语

土家族节日习俗中许多的词语表达已经过了一次从土家语到汉语的音译过程,若在翻译中过多地运用归化策略,土家族源语言的特色及其文化内涵就会进一步流失;而一味地采用异化策略又无法使目的语读者理解,达不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目的。土家族节日习俗翻译时采用异化策略为主,以归化策略辅助理解,更能使目的语读者贴近土家族节日文化。

参考文献:

[1]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http://baike.so.com/doc/2356515-2492005.html.

[3]Venuti L(eds.).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4]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5]张伟权.土家族节日研究——以龙山县土家族节日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6]李彧.归化异化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7]梁先学,庹年玖.《湖南土家族风情》[M].长沙:岳麓书社,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规划,2009.

此文属于湖南省吉首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性计划项目。

指导老师:黎兴桥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