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

2017-04-26何先成

老区建设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

[提 要]新建本科院校逐渐认识到校地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树立了以地方为依托,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观念,加快了培育和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的步伐。在校地协同育人机制下,新建本科院校可从四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一,针对性地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第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第三,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第四,提升教师自身创新创业素质。

[關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校地协同

[作者简介]何先成(1982—),男,博士,四川文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川陕苏区史。(四川达州 635000)

[基金项目]四川文理学院2015年度高等教育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协同育人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2015GJ021Y)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校地合作、创新创业的政策,学界关于校地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成果也随之大量涌现。然而,作为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高职(专科)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时期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一问题,学界却鲜有探讨,本文拟以校地协同育人机制为中心对该问题进行考察。

1999年以后,国家逐步在全国地级市城市设置本科院校,截止2015年4月,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共408所,占同期具有本科招生资格高校的34.3%(其时全国共有1191所高校)。[1]可见,新建本科院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的投入与管理原则主要是“省地共建,以地为主”。然而,由于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存在新建本科高校隶属于省教育厅的观念,加之,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观念不强。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较少得到地方在政策和财政上的强有力支持,在发展中显得捉襟见肘。

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为获得地方政府支持,整合各方资源、增强内涵发展和提高竞争力,走校地合作是一条必由之路。校地合作是指以共同利益为纽带,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大众等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为实现共赢的互动合作,这是“大学内在发展逻辑和社会需求在协同发展中寻求共赢的过程”。[2]校地协同育人是指高校、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行业机构等主体共享人才、知识、物质资源,结合教育教学和市场规律,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而进行周期性活动。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逐渐认识到立足地方、进行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树立了以地方为依托,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观念,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方面,都紧密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努力成为地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中心,为地方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加快了培育和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的步伐。它们以学科优势为支撑,坚持以行业发展引领和行业标准指导为重点,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思路,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我们以川东北唯一一所省属新建本科院校四川文理学院为例来加以说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四川文理学院将办学理念定位为: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办学思路,立足川东,服务四川,面向全国,培养具有“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新成立秦巴文化产业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特色植物开发研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制造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生态旅游学院。面对老龄化突出这一国家现实问题,学校设立康养产业学院,培养养老服务方面的专门人才。学校还成立校地合作处、发展规划处和校友工作办公室等对外联络班子,加强与省(市、区)领导,特别是学校所在地达州市各级领导干部的联络,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络。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与思路上的转变,为校地协同育人扫清了观念上的障碍。

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提出,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002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率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2009年教育部在高校“质量工程”项目中设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10年教育部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贯彻劳动者就业的四个方针,即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中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国家一系列关于创新创业大政方针政策的出台,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全国普通高校申报了一大批创新创业项目并纷纷设立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形成了“课堂式”、“实践式”和“综合式”三种比较典型的模式。作为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高职(专科)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在校地协同育人机制下开展创新创业机制教育呢?

(一)针对性地制定校地合作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核心是专业设置,专业设置要首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种类。课程安排要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原则,以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为抓手,使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可以为制定一套切实可行、循序渐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比如四川文理学院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三五”期间学校要取得的创新创业成果,即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分别为50项和100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0项,初步建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据此,学校进一步制定了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培养计划。第一学年:解读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翻转课堂讲授《科学思维与方法》、《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职业规划与发展》等。第二学年:开设创新创业实践班,课堂讲授与实践《创造学》、《知识产权法》、《市场调研》、《项目开发》、《学科竞赛》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比如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应用实践,学生可以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为以后的创新、创业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学年:专业教学与实践,介绍学科专业前沿,采用基于应用问题、项目深度研发、实践基地创新创业等方式深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第四学年:集中实践与创新创业成果导向教育。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

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为办学指导思想,加强与国内相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的合作,建立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基地;依托地方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支持建立大学生科技園,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开办培养主体多元的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的主题创新实践班。

另一方面,政府提供相关政策与资金支持,与学校共同建造科技园、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基地,并将其打造成学生实习、实践、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校地资源互补的平台,实现学科带动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进行创业模拟实践,通过创新创业基地来孵化创业基因。下面,我们重点讨论新建本科院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新建本科院校应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精神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形成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校内基地建设的成型模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专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搭建的制度化平台,主要设在高校校园内,可以是课堂、宿舍、餐厅门口、体育馆休息区、图书馆空置房、大学生活动中心、实验室、实训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这些场地由学校免费提供。基地主动聘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校内外著名教授、著名企业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工程师担任创业导师。学生在基地内由导师指导实施创业,孵化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创意项目。当然,也可以以孵化基地为平台,搭建网络服务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项目推介服务,让社会资源、产品订单进入高校,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相较于政府搭建的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园、动漫产业园等注册资金高、注册手续繁多、用工条件较高且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服务平台,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成效”的创业模式。如四川文理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室,学生在创新创业导师指导下的《凉山彝族“纪念版擦尔瓦”服饰创意设计公司》项目取得较好社会反响,在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弘扬了民族文化。“擦尔瓦”是彝族同胞平时穿着的一种民族服饰,许多游客想有一件留着纪念,但“擦尔瓦”纯手工制作,用时长,价格贵,以前没有商店大量出售,游客也因价格过高而放弃购买。该项目对“擦尔瓦”纪念品进行改良设计,通过改变其材质,降低成本,添加了具有民族特色图腾的发光体,使其外观更加新颖和具有吸引力,不少游客在感受彝族风俗时,都愿意购买一件甚至几件“擦尔瓦”作为旅游纪念品。另外,四川文理学院成立了36个创新创业团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该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先后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二等奖,2014年“创青春”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三等奖,达州市首届青年创业梦想大赛银奖等奖项。

(三)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

“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3]良好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必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精神教育。[4]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与生活工作实践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合心理素质。”[5]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让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形成坚定的创新创业意志。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为着力点,进而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效。

(四)提升教师自身创新创业素质

新建本科院校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来开展教学、科研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活动。每个院系的教师要在服务社会、行业、企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学校可以采取以下三点举措来提高教师到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锻炼的积极性。第一,学校每年可有计划地推选一到两名专职教师到对口的企业、行业,做具体的工作与业务,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参与其经营管理,为各自单位献言献策,从而完善并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二,形成新进青年教师上岗前在校地合作的相应企业、行业实习半年的制度。新进青年教师虽然具有高学历、很高的专业知识理论,但在企业、行业的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学校可有计划地组织新进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和锻炼,熟悉创新创业的教学流程。第三,学校要鼓励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取得各种行业、职业资格证,要对在创新创业教学中做出突出业绩和获得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绩效工资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人的发展教育、生存教育和终身教育,是社会为迎接新挑战而对人才构成提出的新要求。通过校地协同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一个新亮点,是使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举措。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使他们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不能“一刀切”[N].中国教育报,2015-06-18.

[2]刘国瑞,林杰.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3,(2).

[3]林周灵,谈姗姗,吴琼,刘畅,刘莱阳.创业梦想 大学生面临三个艰难选择[N].北京日报,2010-11-10.

[4]肖海平,邓银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5]卢萍,戴吉.大学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

[责任编辑:黄贝如]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及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