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宋时期余干文学家浅析

2017-04-26王胜奇彭小猛董宁

老区建设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学家特点

王胜奇+彭小猛+董宁

[提 要]两宋时期饶州余干出现了众多文学家。有关资料显示,这21位余干文学家的姓字与关系、生平和科举、身份及作品的均具有一定特点。运用孟子“知人论世”方法,分析他们的这些特征,无疑有利于这一研究的深化。

[关键词]两宋时期;余干;文学家;特点

[作者简介]王胜奇(1982—),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江西南昌 330077)彭小猛(1978—),男,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董 宁(1978—),女,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江西南昌 330004)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青年项目“南宋诗人交游与文学关系研究”(16WX177)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项目“南宋江西文学家交游研究”(15QN14)

一、引子

两宋时期,江西涌现出众多人才,不仅有著名的政治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胡铨、文天祥等,还有很多闻名的文学家晏殊、曾巩、杨万里、姜夔、刘辰翁等,其中作为千年古邑的饶州余干也可以说是这个时期的一个写照,正如夏汉宁先生所说“吴孝宗在《余干县学记》中,还以饶州为例,分析了‘人才之盛的原因:‘盖饶之为州,壤土肥而养生之物多,其民家富而户羡。蓄百金者不在富人之列。又当宽平无事之际,而天性好善,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其美如此。饶州这种现象,也可看成宋代江西的缩影。”[1]据青年学者黎青统计,当时余干出现了有据可查的21位文学家,他们分别是“邹希衍、陈峤、都颉、赵善应、章纶、余瀚、赵汝愚、陈文叔、柴中行、柴中守、赵崇宪、饶炎、赵必愿、饶鲁、释正韶、李伯玉、李谨思、李思衍、熊朝、熊瑞、胡定。”[2]笔者在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这些文学家的姓名与字号有一定的特点,有的文学家生平详细而有的文学家则生平不详,有的文学家是进士而有的文学家则是道士,有的文学家是亲属关系且形成了文学家族群,有的文学家创作较多而有些文学家则较少。下面笔者试图浅析这些文学家的特点。

二、姓字与关系的特点

在研究以上列举的21位两宋时期余干文学家后,笔者发现两宋时期这21位余干文学家姓氏不一,他们的字号各有特点,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总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这21位文学家中字号不同

在古代社会,人除了名字外,一般又有“字”或“号”,《礼记·曲礼》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这就是说无论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能取“字“,取”字“之意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特别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因为只有君王、父母或尊长才能直呼其“名”,正如“君前臣名,父前子名”,并且“字”一般是“名”的补充或解释。“号”又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云:“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和“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有所不同,“号”最初为自取,称为自号,后来又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为尊号、雅号等。笔者发现,余干这21位文学家或有“字”和“号”,或无“字”和“号”,并且“字”、“号”不同,具体如下:陈文叔,无字号;胡定,无字号;余瀚,无字号;释正韶,字雪屋;柴中行,字与之;柴中守,号蒙堂;陈峤,字景之;都颉,字光远;李谨思,字明道;李思衍,字昌翁、克昌,号两山;饶炎,号竹坡;熊朝,字东采;熊瑞,字西玉,号冕山;章纶,无字号;赵必愿,字立夫;赵崇宪,字履常;李伯玉,字纯甫;饶鲁,字伯舆、仲元,号双峰;赵善应,字伯舆、仲元,号幸庵;赵汝愚,字子直;邹希衍,无字号。

通过上述列表,我们可以发现,李思衍、熊瑞、饶鲁和赵善应4人均有字号,约占总人数的19.05%,并且饶鲁和赵善、李思衍应有2个字;柴中行、陈峤、都颉、李谨思、熊朝、赵必愿、赵崇宪、李伯玉、赵汝愚9人均有字无号,约占总人数的42.86%;释正韶、柴中守、饶炎3人均有无字有号,约占总人数的14.29%;陈文叔、胡定、余瀚、章纶、邹希衍5人均无字号,约占总人数的23.81%。

(二)这21位文学家之间的关系不一,其中有4个文学家族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余干这21位文学家中有4个文学家族,共10人,约占總人数的47.62%,比如柴氏文学家族中的兄弟2人柴中行和柴中守,熊氏文学家族中的兄弟2人熊朝和熊瑞,饶氏文学家族中的父子2人饶炎和饶鲁,赵氏文学家族中的曾祖父赵善应、祖父赵汝愚、儿子赵崇宪和孙子赵必愿4人。其他文学家之间的关系由于资料匮乏而难以考证。

三、身份与作品的特点

两宋时期余干这21位文学家的身份有所不同,并且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和保留至今的作品数量也各有差异。为此,笔者大略地列举一些文学家的官职和作品加以佐证。

(一)这些文学家的身份有所不同

笔者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后发现,这些文学家中既有身世显赫的宋宗室家族如宋太宗七世孙赵善应、宋汉恭宪王元佐七世孙赵汝愚及其子孙赵崇宪、赵必愿,又有官职不明的余瀚、章纶、熊朝等,具体如下:赵汝愚历任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秘书省正字、著作郎、知信州、知台州、江西转运使判官、吏部郎兼太子侍讲、秘书少监兼权给事中、吏部尚书、光禄大夫、右丞相、宁远军节度使等赐谥号“忠定”,赠“太师”。追封“沂国公”;李伯玉历任观察推官、太学正兼庄文府教授、太学博士、校书郎、知南康军、著作佐郎兼沂靖惠王府教授、考功郎官、尚书右司员外郎、宋度宗侍讲、礼部侍郎、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等;赵善应历任承信郎,修武郎,监秀州崇德、饶州余干、安仁县、景德镇之酒税、潭州南岳庙、江南西路兵马都监,主管台州崇道观等;柴中行历任抚州军事推官、太常主簿、知光州、江州教授、西京转运使兼提点刑狱、国史编修、秘书监、右文殿修撰主管南京鸿庆宫等,谥号“献肃”;赵必愿历任承务郎、崇安县令、知婺州、太府寺丞、度支郎中、右司郎中、知福州、福建安抚使等,赠“银青光禄大夫”;赵崇宪历任保义郎、监饶州赡军酒库、太府监丞、秘书郎、知江州;李思衍,历任乐平令、袁州治中、国子司业、礼部侍郎、南台御史等;熊瑞历任庐陵教授、国子正,后辞官为清虚道人;饶鲁历任迪功郎、饶州教授;陈峤曾任大理寺丞等;都颉曾任司农少卿等;李谨思曾任泉州推官等,后隐居;释正韶、邹希衍为道士;陈文叔为术士;柴中守、饶炎、余瀚、章纶、胡定、熊朝等不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文学家官职多达12个的赵汝愚和李伯玉2人,约占总人数的9.52%;曾任10个官职的有赵善应1人,约占总人数的4.76%;曾任8个官职的有柴中行和赵必愿2人,约占总人数的9.52%;曾任5个官职的有李思衍和赵崇宪2人,约占总人数的9.52%;仅任1个官职的陈峤、都颉和李谨思3人,约占总人数的14.29%;官职不详的多达9人,约占总人数的42.86%。其中赵汝愚和柴中行2人有“谥号”,约占总人数的9.52%;赵汝愚和赵必愿2人有“赠号”, 约占总人数的9.52%。比较特别的是释正韶、熊瑞和邹希衍3人为道士,约占总人数的14.29%;陈文叔为术士,约占总人数的4.76%;李谨思是现当官,后来辞官归隐。

(二)这些文学家创作的作品和现存的作品各有不一

余干这21位文学家才华各异,因此创作的作品也各有不同,既有擅长诗词文的全才赵汝愚,如《全宋诗》第四八册第二五八三收录其10首诗歌(其中有2首残诗)、《全宋词》第三册收录其1首词、《全宋文》第二七三册第六一八五卷至第二七四册第六一九三卷收录其115篇文章,又有诗文高手的柴中行,如《全宋诗》第五三册第二七七四卷收录了其6首诗歌(其中有三首残诗),《全宋文》第二九四册第六七一0卷收录了其9篇文章,还有《全宋诗》第五三册第二七七四卷仅收录了其1首诗歌《跋山谷书范滂传帖》的柴中守;既有10位进士文学家,又有3位道士(术士)文学家。同时,这些文学家中很多人都著有文学专著,比如熊瑞著有《瞿梧集》,可惜已经佚失了;李伯玉著有《斛峰集》,也可惜佚失了;陈峤创作了《吟集》八卷,可惜没有流传至今;柴中行更是著述了《易系传》、《书集传》、《诗讲义》、《论语童蒙说》,然而荡然无存。

总而言之,由于笔者学识浅陋,暂时只能这样浅显地探析两宋时期21位余干文学家。通过以上大致的探微,我们大致了解了他们的姓字和关系的特点、生平与科举的特征、身份与作品的特性,借用孟子“知人论世”的话来说,这为我们以后深刻地研究他们可提供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夏汉宁.宋代江西文学家的地理分布[J].江西社会科学,2012,(1).

[2]夏汉宁,黎青,刘双琴.宋代江西文学家考录[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3]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文学家特点
An Analysis of To Autumn in New Criticism Perspective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蔡文姬辨琴
不为五斗米折腰
挽衣留谏
刘禹锡与《陋室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