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华市2016—2017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作文

2017-04-26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饰文质君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棘成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论语》

对于“文”和“质”的重要性,以上三人看法不一,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与审题立意】

题目的材料取自高中教材《〈论语〉选读》。

议论文的写作,本是对一个人的判断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思辨能力、举证能力的综合考查。一篇文章要反映出以上的诸多方面,必须要有一个具有思辨色彩的话题,为此,高三“一模”作文题选择了“文”和“质”这个话题。

以此命题的目的,第一,是让同学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第二,让同学们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哲学思想的养分;第三,希望同学们能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深入思考解决一些问题;第四,希望同学们提高思辨能力,学会理性思考、辩证处事。

“文”与“质”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它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可以表现为人的外表与品德、言行和思想,文章、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商品的包装与内在质量等。它涵盖一切事物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材料中的棘成子认为做人只要重视品德就可以了,外表和言行无所谓;子贡认为“文”与“质”同样重要,就如虎豹之皮去了毛,与去了毛的犬羊之皮就没法区别了;孔子则强调文采在文章内容、思想流传的广度方面有决定性的作用。

同样,中外哲学家在这方面也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可供立论参考。

东汉王充强调两者统一: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外内表里,自相副称,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则是五色之禽,毛妄生也。(《论衡·超奇篇》)

亚里士多德强调二者的分立:形式和内容表示物种与质料、模型与材料。

康德将二者并列:形式是内容的外部表现,内容是形式的内部根基、依据和实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

【评分标准】

一类卷(55—60分):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能够辩证地阐述“文”“质”两者的关系,并紧密联系当代生活实际阐述观点。

二类卷(50—54分):观点明确,论据充足,强调两者都重要,能联系现实论证观点。

三类卷(45—49分):有观点,有论据。只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

四类卷(40—44分): 对材料理解有偏差,立论片面,论证不力。

五类卷(36—39分)及以下: 偏题、离题、字数不足等。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早在几千年前,先贤就曾告诉我们: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文,便是文饰;质,便是内心。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对待二者?我以为,文质缺一不可,应达到二者圆融之境界。

文饰,顾名思义,可狭隘地理解为外在的东西,诸如名利、欲望。如今,追求外在的东西似乎成了“庸俗”的代名词,而孔夫子那一句“野哉!游也!”正是道出这种想法的弊病,“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试想,若是人人都简衣陋食、“安贫乐道”,这社会将是怎样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诚然,我们现在所谓的“外在”更多地表现为追名逐利,为了蝇头微利、蜗角虚名,如蛆钻粪似的永无止境。那么,这也谓之“俗”,而并非我所谓的“文”。

当然,光有文饰还不足以支撑起一个人作为完整的、有思想的个体而存在。内心的修养,即“质”,是人的灵魂。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写道:过多地注重外表是一个人内心空虚的表现。注意此处为“过多”,是走向了一个极端,因而会造成心灵的空虚。因此,填补这种空虚的良药便是修养,借用朱光潜先生的话,便是“优游涵泳”。大抵是花更多的时间去整理自己内心的杂物,为心灵增添一些有营养之物。

尼采说,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越要把根伸向黑暗的地底。北大有个传统叫“沉潜”,二者有共通之处。由此,足可见内心的修养于人之重要性。

我们可将“文飾”看作精美秀巧的花瓶,而将“质”看作花瓶中的花。若这花不够鲜妍,花瓶再美也黯然失色;反之,没有美丽的花瓶,旁人也不一定能够欣赏鲜花之美。

我忘不了《红楼梦》中的那位奇女子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正是她的气质造就了她的美。“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大抵就是这样的人吧!

再反观当今社会,或许我们的确应当反思如何做到二者之圆融。贪污腐败层出不穷,招摇撞骗比比皆是,更有人自恃有才、特立独行。或许孔子的“中庸之道”正是我们需要的。但我们学习古人,并不是想要回到过去。我们所追求的,从来都应该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而不是反对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

心中有质,外在有文,文质彬彬,然后可为君子矣!

得分: 54分

文章第1段通过释题提出观点,直截了当,指向明晰,为后面的阐述奠定了基础。文章由“文饰”到内在的“质”,由外在的现象到内在的“灵魂”,在论述的不断推进中强化理性的思辨。阐述时除了引用论证外,还运用了类比论证,如第5段就通过花与花瓶来类比论证,形象具体地阐述了“文饰”与“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判断推论,丰富思想内容,增强阐述说理的深刻性,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此文可在一类卷中给分。

文质兼美

孔子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先贤早已为世人确立了君子的标准,即文质兼美,两者缺一不可。

然而有人以“文”为美。由此,我们可见许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人,又见许多附庸风雅不成的啼笑皆非逸事。譬之以文学,《文学回忆录》中说:“文学,就是要脱下衣服。多少有名的文学,脱下衣服,里面要么一堆肥肉,要么一具白骨。”为人亦如是。形式基于内容而存在,内容要骨肉匀停,形式方能不没于流俗。张爱玲后来写看到胡兰成的文字,说“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好的”,说自己“憎恶得要笑出来”。是了,再精妙轻巧的文饰,被无情地戳破揭穿后便是玩笑。短暂的迷惑或许有效,但在漫长的时光里,一切空空的皮囊都会瘪气,唯有饱满温润的才能被磨砺,被冲刷得愈来愈光可鉴人。

只是仅有“质”也还不够。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孔子知晓文采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内心情感、思想深度,最终要靠外在的言语表达出来。孩童时我们有真切的感知,有对美的诚挚体会,有深广的同情,然这些都无法发之于笔端,只能咿咿呀呀不甚明了地表达,真是憾事!而如今有了辞藻,懂得修辞,却失去了最本真也是最厚重的内容,易流于表面,岂不更为可悲!故而有质之时也勿忘文饰。人们对于美的关注与生俱来,只有具“文”的“质”才能引人眼球,才能唤起共鸣。如文学不仅是作家的事,很多时候为人处世也不是只要关注自我即可。

文质兼美之人,往往能留名。我惊叹于老庄的玄妙思索,也为其文才所撼。《论语》也是阐发深刻而文学成就极高,足可见孔子为人之文质彬彬了。质是其著书立说之根本所在,而文是其得以为后人所知的手段。缺“质”则难经推敲,失“文”则湮没尘世,文质兼美,然后成就。

我有时会欣赏朴鲁、不拘礼节的放诞之士,但也会怜惜他们满腹才华不为人知。但我厌恶虚伪文饰,引出名言而充博学的虚伪之士。或许因为前者只是尚未雕琢的琅玕璞玉,而后者却只是爬满虱子的华美袍子罢了。

要做到文质兼美固然难,只是要有警惕之心与敬畏之心,不要只觉得鄙陋的文饰可以欺瞒世人。也不要以为世人都会争着发掘你这块有待雕琢的璞玉。有意识,然后以此为目标,行之。

得分: 53分

文章的标题即为文章的观点,作者强调的是要做到“文质兼美”。全文能围绕这一观点展开阐述,主体结构先论“质”再论“文”,最后综合论述“文质兼美”,结构比较清楚。论述中能从理性的角度展开思考,如第2、3段。

纵观全文,作者的理性思辨比较强,文体意识比较突出。但文章在论述时一会儿将“文”“质”指向文学和写作,一会儿又指向做人,导致文章读来思路不够清晰,表达有些含混。另外,文中有些语言半文不白,不够通达,影响了文意的正确表达。此文应在二类卷上给分。

文质彬彬后君子

如今社会存在着这样一种怪象,一些只知用华丽辞藻堆砌加之俗气思想的网络小说家被狂热追捧,而那些语言朴实但饱含人生哲理的作品被人们打上了“无聊”的标签。其实,这就是文和质的两个极端,而作为选择者的我们,在这两者之中又该做何判断呢?

文,顾名思义,就是外在的文饰。人们常说外在皆浮云。其实不然,文恰恰是美化我们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曾经的网络流行语“你这么能,你咋不上天呢”经美化后成了“汝乃天骄,何不上九霄”,其思想并未改变,只是通过简单的加工,给人一种高大且儒雅的感觉,通过词语变换而改变了原有气质,让其在感觉上得到了升华。这就是“文”的独特魅力。

质,也就是内在精神,可谓是灵魂所在。正如仓央嘉措所说:“一场无目的的游行,终究是徒劳。”而目的,不仅指远方,更是精神上的一种指引。它或许是虚无的,但它却又在无形之中将人们带向另一方净土。

固然,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倡文者认为,平凡普通的文字,哪怕再如何挖掘人生的真谛,终究会让人感到平淡无奇。而倡质者认为,质本身就是简单的,是最高度、最朴实的,文的修饰反而会让其显得有幾分俗气。这二者看似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水火不容。

然而,文与质本就是一个共同体,文需要质的升华,质也需要文的修饰。正如猫与虎,同为猫科动物,却有着不同的威严与气质。且不论其内在如何千差万别,单从外部的花纹上看,便可见一二。猫偏向舒适、温顺;而虎则展现出一种霸气和威严。因此,文不仅能修饰质,更能很好地将质用一种外在的、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质对于文,则更不用说,没有那骨子里的王者风范,纵有那一身皮毛也无济于事。所以,文与质两者之间相互扶持,相互衬托。

古人云:“过犹不及。”文质虽相互促进,但并不意味着某一方越多越好。文胜于质,终让人觉得浮夸,而显得气质全无;质胜于文,则让人觉得平淡,缺少了欣赏的热情,所以,在这两者之间做好权衡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让两者保持在各自恰当的位置,秉承着儒学的“中庸”之道。质不胜于文,文也不胜于质,文质两者各据其位,各安其分,相互之间各有奉献,又有所求,如此才能达到文质彬彬,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君子之道。

得分: 52分

这是一篇切合题意、观点明确的论述文。文章从诠释概念着手,阐述中先联系生活分论 “文”与“质”,这既照应了命题所提供的材料,明确了概念,同时也丰富了议论的内容,突出了自己的认识。然后,通过“固然”“然而”等关联词,将思考推向深入,在比照中凸显矛盾,在类比中阐述矛盾的对立统一,深化了思想,体现了独特的思考。文章除去第1段表意上有些不够明晰外,其余部分结构自然严密,体现了作者比较严谨的逻辑思维。

猜你喜欢

文饰文质君子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君子无所争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赋迹赋心说”探源
关于激光洗文饰你要知道的
解开关于文饰的误会
文质相合 淡泊自守——張世刚书品小议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