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怕”的词汇化过程

2017-04-26项佳佳

牡丹 2017年3期
关键词:句法宾语副词

项佳佳

词汇化是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主要来源,“生怕”则是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结果。本文通过考证历代文献中出现的“生怕”一词,了解其具体的词汇化过程以及语法化的原因。

“生怕”作为一个副词,又有动词的词性,研究其演变发展过程具有一定意义。

查阅《现代汉语800词》可知,“生怕”兼有动词和副词两个词性:①<动>很怕,表示担心、疑虑,没有否定用法;②<副>恐怕,兼有估计和担心两种意思。

“生怕”兼属动词和副词,因此,我们既要分析“生怕”的词汇化过程,也要了解其转变词类的原因。

不同来源的双音词的词汇化共同表现出几个基本条件限制:“首先,只有双音的句法单位才有可能词汇化;其次,原来两个分立的成分必须在线性顺序上邻近;第三,词汇化过程中,语义上有一定变化;第四,在语言中的使用频率高,这一要求在跨层结构中尤其突出。”这些条件限制的归纳为我们研究词的具体词汇化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怕”字释义

“怕”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怕,无为也。”所以许多人认为“怕”的本义是用来表示恬淡,相当于“泊”,但目前这一说法未有语料考证。

就“怕”的来源而言,王念孙和王力认为“怕”是“怖”音转所致,“怕”就是“怖”。根据王力的研究,心理动词“怕”是中古出现的新词,始见于唐代。另一种观点认为“怕”由“迫”演变而来。如《说文·心部》“怕”字条下段玉裁注:“今人所云怕惧者,乃迫之语转。”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怕”字条下:“按今惧怕字其义当为压迮。”。

对于以上两个观点,我们认同前者,即认同“怕”就是“怖”。为满足韵律要求,原来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单音词并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双音步的韵律词,在古文献中“怕”和“怖”经常连用。

(1)行非法时有怕怖者。(唐《义静译经》)

(2)是汝屋里底,怕怖甚么。(宋《五灯会元》)

(3)不由我战兢兢的添怕怖,悠悠的魂魄消。(元《全元曲》)

二、“生怕”的词汇化过程

(一)“生怕”结构的出现

“生怕”这一结构最早出现在隋唐五代时期的文献中,共5例。

(4)面载(戴)惊惶,心生怕怖。(《敦煌变文(国学本)》)

(5)心生怕惧。告彼门师婆罗门曰。(《义静译经》)

(6)但任作见面,不须生怕怖,看取当时演若多,直至如今成错误。(《全唐诗补编》)

(7)潜倚空山鬼魅愁。生怕雷霆号涧底,长闻风雨在床头。(《全唐诗》)

(8)生怕赤真人,都来一夜春。(《全唐诗补编》

此时的“生怕”并不是一个词,而是处在跨层结构上的两个分立的句法成分,“生”和“怕”不构成一个句法单位。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变化,不同于短语和句法结构的词汇化是从一种语言单位变为另一种语言单位,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从非语言单位变为语言单位的变化。例子(4)、(5)、(6)中的“生”和“怕”都不处于同一层次,“生”是谓语动词,“怕”和“怖(惧)”是并列词做宾语。

“生怕”的词汇化开始于隋唐五代。本文认为,发生词汇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两个分立的成分在线性顺序上相邻。上文提到,双音词词汇化的条件之一就是原来两个分立的成分必须在线性顺序上邻近,“生”和“怕”虽是两个分立的句法成分,但在线性顺序上相邻,为“生怕”的词汇化提供了可能。

第二,句法结构发生了重新分析。以“心生怕怖”为例,随着使用的增多,宾语逐渐分化,“怕”渐渐脱离了“怖”,于是“生”和“怕”两个非直接成分在取消句子分界的基础上结合在一起,逐渐凝固成词,这一过程称为重新分析。“由于词在句中经常处于某一特定的语法位置,使得人们对它与其他成分语法关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即由‘A|BC变为‘AB|C,或由‘AB|C变成‘A|BC”。 “生怕”的词汇化也应是重新分析的结果。此外,重新分析现象的发生与节律的影响有关,不是直接成分的两个单位经常连读在一个节拍里,就可能会发生结构层次的变化,例如:

意义:心|生|怕怖

节律:心|生怕怖→心|生怕|怖

从心理认知的角度,使用者很容易把“生怕”理解为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中,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就很容易发生词汇化了。

隋唐五代时期,跨层结构“生怕”开始词汇化为动词“生怕”,表示担心和疑虑。到宋代,还有几例“生怕怖”,如下例。

(9)闻说阎罗五。未免生怕怖。(《全宋诗》)

(10)闻人说空说寂。则生怕怖。(《茅蓬语录》)

(11)绍卿禅师道:“绍卿甚生怕怖。”(《五元灯会》)

从历时研究的角度,词汇的形成最初发生在口语中,然后才使用在诗文赋颂之类的文献中,但由于当时反映口语的古文献较少,所以难以确定一个词的最早成词时间。虽然这一时期“生怕”已经成词,但依然存在“生怕怖”这样的跨层结构,这是因为发生词汇化以后,原来的结构与词会并存一段时间,词的演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上文中提到,词汇化首先发生在口语中,因此我们推断“生怕”的成词时间应在唐宋时期,到元明时期稳定下来,并一直沿用,例如。

(12)和泪暗弹红粉。生怕人来问。(宋《全宋词》)

(13)苦伤神,谩销魂,瘦来生怕旁人问。(元《全元曲》)

(14)王慕善生怕正经官绅来的不多,扫他的面子。(清《官场现形记》)

(15)生怕你们百姓吃亏,也算在你们百姓身上尽心的了。(清·颐琐《黄绣球》)

(二)“生怕”的语法化

《现代汉语800词》提到“生怕”具有副词词性,意义相当于“恐怕”,兼有担心和估计两种意思。查阅各个时期的语料,我们发现副词“生怕”出现的用例较少,例句如下。

(16)贾蓉道:“那先生若是这样准,生怕老爷也有些不自在。”(清《红楼梦》)

(17)左思右想不觉的又心慌起来,生怕终究要露出马脚。(近现代《新小说》)

(18)我就赶紧向窗外看看,生怕是忽然阴了天。这位博士把那么晴好的天气都带累得使人怀疑它了。(现代《樱海集》)

以上例句中的“生怕”都是副词,表示推测和揣度。动词能够语法化,与汉语句子结构的特点相关,而语法化则须在特定的语法位置上才有演变的可能。

分析句法結构可以发现,动词“生怕”后只能带动词宾语或小句宾语,不能带名词宾语,由此可知“生怕”的语法位置在动词前,而这正是副词出现的典型位置。如例子(12)的句法构式是“生怕+NP+VP”,随着使用的增多,说话人把主谓短语中的“VP”看做是主要动词,这样“生怕”就处于次要动词的位置,动词的词性相对减弱,语义也趋于虚化。

到了清代,如例子(16),“生怕”后接的内容不再是说话人担心或畏惧的情况,不能用“很怕”来解释,而应是表达说话人对事件推测的主观态度,表示揣度的语气,相当于“估计”。上述例句中的“生怕”正处于虚化的过程中,其动词意义被弱化了,可以看作副词。

可见,句法演变和语义演变是“生怕”语法化的主要因素。当然,副词“生怕”的用例还不多,其词性主要还以动词为主,这说明“生怕”还没有完全完成语法化,正处于实词向虚词发展的过渡阶段。

三、结语

“生怕”这一特殊结构最早产生于隋唐时期,属于跨层结构,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多,“生怕”词汇化为双音词,在唐宋时期完成词汇化,成为动词。但其词性并没有稳定下来,到了清代,在句法演变和语义演变共同的影响下,“生怕”进一步语法化为副词,但其作副词的用法还不多见,说明“生怕”的语法化还未完成,依然处在演变的过程中。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句法宾语副词
The Wheels on the Bus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宾语从句及练习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