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对我国地方院校转型的启示

2017-04-25愚,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德国大学职业

陈 愚, 李 鹏

(1.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电气与能源学院, 天津 300350;2. 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经营管理系, 天津 300462)

德国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对我国地方院校转型的启示

陈 愚1, 李 鹏2

(1.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电气与能源学院, 天津 300350;2. 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经营管理系, 天津 300462)

在研究德国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点的基础上,并以典型院校为实例,总结了德国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的历史沿革和办学成效。结合我国国情,探讨德国经验对我国地方院校转型所带来的启示,并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提出合理化建议。

双元制; 应用技术大学; 地方院校转型; 职业教育

随着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获准成立,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在进行职业教育改革方面的尝试和决心,即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1]。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以整合天津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为前提,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使命,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开展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而带动和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1]。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前身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德两国政府间在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凭借对德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了解以及通过多年实践积累的经验,在学校的筹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中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战后重建上来,大规模地扩大生产。生产的扩大直接导致了高素质劳动者的供不应求,因此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的进程中。以德国为例,在此过程中发现,普通的大学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周期偏长,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这里指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基础偏弱,在后期的能力提升上存在障碍(见表1)。

表1 企业界对2类毕业生的看法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拓者德国面临着这类问题。随着德国经济在战后的迅速崛起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仅仅局限于中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界的需要。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德国正式组建应用技术大学,即Fachhochschule简称(FH)[2]。

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中也曾分别经历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现有教育体系越来越难于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各界的需要。因此我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定规模,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已经进入到大众化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何科学合理地引导其中一部分高校转制为应用技术大学,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尤其是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历史沿革及办学成效

2.1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和发展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

(1) 设想及构建阶段(1969年前)。由于历史的原因,德国高等院校的名称叫法各异,应用技术大学也使用过诸如工程学校、高等专科学校等名称。直至1967年,巴符州首先将高等院校划分为:科学型大学(综合大学)、教育型大学(师范大学)、艺术高校(艺术大学)、工程学校、高等专科学校等几大类[3]。在1968年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11个联邦州对高等教育类型进行统一规划,应用技术大学由此产生[4]。

(2) 扩建及改造阶段(1969—1999)。在这30年间,对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规定了应用技术大学以应用为导向,并可以向毕业生授予学位,仅仅是在应用技术大学获得的学位后要注明“FH”字样。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两德合并以后[5]。

(3) 博洛尼亚进程阶段(2000—2012)。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29个欧洲国家间决定推行博洛尼亚进程。该进程的主要内容是在“本、硕、博”3级学位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毕业生的成绩和证书在签约国之间的互认。虽然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所获学位后的“FH”字样变得不再被允许,但是应用技术大学仍然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4) 新的改变和尝试阶段(2013―至今)。近年来,德国部分联邦州正在考虑授予部分科研能力突出的应用技术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且有的州已经通过立法(2016年10月德国黑森州正是通过决议授予富尔达应用技术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这种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应用技术大学和综合大学之间在学位体系上的差距,并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在未来发展上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2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成效

截止到2014年底,德国共有应用技术大学244所,在425所高校中占57.4%;在校生约270万人,其中应用技术大学约93万人,占总人数的34.4%[6](见表2和表3)。

表2 德国高等教育学校类型

表3 德国高校在校生人数

由此可见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点与综合大学有着明显区别,即学校专业设置各具特色,在校生人数规模不大。这些特点也同样符合职业教育因材施教、重视实践的客观规律。因此,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也具备了区别于传统大学的独特办学成效。例如,1974年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的前身巴登符腾堡州职业学院就已经建立了。这个学院建立的起因是因为企业和大学的教授双方都需要学生有更多的实践,能够使他们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企业实习。2009年,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DHBW)在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职业学院(BA)的基础上挂牌成立。并且在法律上规定了在不改变原有教育体系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为此类学校开辟更大的运作空间[7]。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该校共有9个校区,在20余个专业中为3.4万在校生提供将近200个专业方向。学校与9 000余家企事业单位成为“双元制”合作伙伴,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约6 500名双师型教师和650名教授的指导。迄今为止,已为社会培养超过14万名毕业生[8]。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应用技术大学在继承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和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社会需求,将二者特点进行有效整合、扬长避短,既发挥了“双元制”行动导向、以学习情境映射工作情境的特点,也发挥了“应用技术大学”在为学生打下一定理论知识基础的层面上,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办学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学校的角度看。企业主导的办学模式缓解了学校在招生就业方面的压力,学校能够将绝大部分精力集中到教学上来,有利于教学内容和企业工作情境紧密结合,将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或者企业使用的先进工艺、方法很好地融合进日常教学当中,进而带动教学内容的升级,形成良性循环;全面实现校企合作,达到学校和企业资源的有效互补。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劳动力保障,协助企业不断发展。同时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的投入,进而实现双赢。

(2) 从企业的角度看。将大学理论课程和企业实践应用有机结合,根据企业需要灵活调整授课内容,有效避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的现象。在学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在企业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展开实践,注重知识在工作情境中的转化过程以及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3年学习普遍具备企业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此外还具备普通高校毕业生不具备的写作能力和对企业日常运营的了解,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3) 从学生的角度看。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能够在进入学校学习的同时立即投入到企业实践当中,第一时间了解到企业需求与自身能力的差距,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并制定客观合理的学习计划。学生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并能够从企业获得劳动报酬,这种机制解决了学生生活费的来源问题,学生能够安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学生在学期间能够得到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个性化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团队协作,使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得到长期系统的提升。

(4) 从政府的角度看。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扩展和延续,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有效调节了普通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弱和传统双元制毕业生理论知识不足的矛盾,满足了社会对劳动者能力日益提高的需求。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为德国经济界培养了大批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德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储备。世界各国都在效仿德国经验,这种趋势加强了政府办好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的决心,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和对外援助规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已成为德国政府在教育领域内的一张名片。

3 德国经验对我国地方院校转型的启示

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保持德国的国际竞争力,经济界需要通过快速有效的理论培训使未来员工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拥有熟练的技术。尽管德国在70年代已经规定了应用技术大学与其他类型高等院校的平等地位,但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被社会所真正接受仍然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我国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原因众多,但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是促进应用技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9]。

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因此,在借鉴世界,尤其是德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10点建议:

(1) 快速有保障的能力提升。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可在3年内完成所学课程,并将其中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企业实践。要在有限的学制之内完成如此艰巨的学习和实践任务就需要将假期甚至周末的时间利用起来,进而达到快速的要求。此外,学生应该和实践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真正的企业员工,按月领取工资,以此来保障学生完全专注于学业。按照这种构想,应用技术大学的课时分配可以参考下表。

表4 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学时分配(括号中数字为周数)

(2) “双师制”培养体系的终身化。“双师型”是职业院校和教师考核的重要项目,但在院校升级和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后,很难适应更高的办学要求,以及快速更新的能力结构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应用技术大学应该引入“双师制”,即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协同代教的模式。“双师”应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上,以深化专业理论或实践经验为基础,学习符合其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持续提高综合能力,真正做到“分工协作,终身学习”。“双师制”教师能力构成如下表所示。

表5 “双师制”教师能力构成

(3) 切合实际的学习内容。除了本校教师之外,应用技术大学应该将师资队伍扩展到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以及社会上相关企事业单位中高素质的专家中,并将其纳入到学校的常规教学资源中。在收集资源的同时要注意各种资源的标准化,以便从中选取适合的内容制作标准化、灵活化的教材。学习内容的开发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将“经典”和“热点”结合起来。

(4) 广泛认可的强化课程。通过紧密设置的高强度的课程体系,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一方面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另一方面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寻找理论上的解决方案或者丰富现有理论体系。因此,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获得理论和实践上的全面发展。此外,学生的企业实践课程应该像课堂教学课程一样详细规划,获得的学分计入到总成绩当中,全部课程评价体系应由国家提出,并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5) 混合学习成为主要学习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发挥职业教育专兼职教师“教练”的角色作用。做到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并重、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并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重。建设“优化资源、合理配置、有机融合,提高效率”的混合学习体系。充分发挥新技术和新媒体的优势,将其融入到学习方法的探索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6) 小规模的学习小组。为了保证学习质量,强化监督,营造愉快的、个性化的学习氛围,应用技术大学应限制班级学生人数,实行小班化教学,降低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师生比。此外,在教学环境和设施上应该尽量贴近真实的工作情境,实行“重视个别指导”“强调团队合作”“激发个人潜能”的三位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培养模式由“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开发”上来。

(7)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国家重新梳理、制定、颁布职业资格体系的同时,由行业牵头实施全国(个别特殊行业可以实行地区性)的职业测评体系,推广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考评的重点以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为主,考评场所以企业实践工作情境为主,考评人员以企业或行业专家为主,考评结果以全面的能力分析为主。

(8) 进一步的提升空间。为已获得学士学位的、优秀的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提供攻读专业硕士的机会,使其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上升空间。此外,应授予办学效果显著,在社会上享有高认可度的应用技术大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以便进一步探索“双元制硕士学位”体系。

(9) 国际化的视野。鉴于经济和教育领域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应用技术大学更应该发挥自身链接经济界和教育界的优势,开展国际合作,提升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合作办学和国际课程等模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并获得跨文化交流的经验。积极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引进发达国家经验助力我国制造业实施产业升级,同时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到周边发展中国家,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到区域经济环境中。

(10) “互联网+”战略下的教育社会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格局,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许多面临转型的企业需要对人才进行升级,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复合型的人才储备。因此,借助“互联网+”战略的广阔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对接大众需求,提供令各界满意的教育服务将会成为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未来几年发展的重要契机。

在发展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德国经验的本土化问题。据德国联邦劳工局统计数据显示,德国企业提供的全部培训岗位中仍有13.09万个空置,其中仅西部地区就达10.5万个。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同时,目前仍有9.82万名职业培训的申请者没有获得合适的培训岗位,相比2015年下降4%。如果算上已获得其他进修机会(如大学录取),但同时仍提交了培训申请的中学毕业生,则未获得岗位的申请者人数达15.25万。空置岗位主要为零售业售货员、专业销售管理、厨师、面包店和肉店售货员、理发师、酒店专业人员、餐馆专业人员等吸引力相对较弱的职业[10]。近期,德国政府公布了2016年职业教育报告,报告显示传统的职业培训越来越不受年轻人的青睐。当今德国,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比10年前增加了15万,而申请加入职业教育的人数却减少了18万。2015年职业培训合同数量减少至52.2万,空置的培训岗位达到4.1万个,位列1996年以来的最高点。有2.07万名培训生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只有1/5的德国公司提供职业培训[11]。由此可见,一方面是培训职位的空缺,另一方面是培训人数的锐减。在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源地德国仍然需要对现有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深受各界欢迎的办学模式。但是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依然被认为是新鲜事物,要想被社会广泛接受必然会经历一段艰难时期。因此,探索一条由坚实理论基础和广泛实践经验所支撑的培养路径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经济结构面临艰难的转型升级,社会各类矛盾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别对待的传统的分类体系已然不合时宜,改革条件已经成熟。在针对社会需求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References)

[1] 教育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Z]. 2014.

[2] 李好好,卡尔·维尔海姆.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12):32-34.

[3] Kultusministerium Baden-Württemberg(Hrsg.).Hochschulgesamtplan Baden-Württemberg[J]. Reihe A Nr. 5,Villingen Oktober 1967.

[4] Peter Fränz,Joachim Schulz-Hardt. Zur Geschichte der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1948—1998. In: Ständige Konferenz der Kultusminister der Länder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Hrsg.) [J].Einheit in der Vielfalt. 50 Jahre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1948-1998. Luchterhand,2001,ISBN 978-3472029526,S. 177-227(Kapitel III).

[5] Werner Mayer. Bildungspotential für den wirtschaftlichen und sozialen Wandel[J]. Klartext,2001,ISBN 978-3884746486,S. 218.

[6] 德国联邦统计局.德国高等教育类型及在校生人数[EB/OL].(2015-07-12). http://www.destatis.de/DE/ZahlenFakten/GesellschaftStaat/BildungForschungKultur/BildungForschungKultur.html.

[7] Rüdiger Soldt. Der Weg zur:dualen Hochschule[J]. In: FAZ. 10. Januar 2008,ISSN 0174-4909,S.10.

[8] 巴符州双元制大学.办学情况统计数据[EB/OL].(2015-07-12). http://www.dhbw.de/ die-dhbw/wir-ueber-uns/zahlen-fakten.html.

[9] 孟庆国.发展应用技术大学:世界高教改革共同趋势[N].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2014-1-7(5).

[10] 中华人民共和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德国职业培训生人数锐减[EB/OL]. (2016-10-21). http://www.de-moe.edu.cn/article_read.php?id=12016-20161010-3863.

[11] 中华人民共和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2016年尚有13万双元制培训岗位空置[EB/OL].(2016-10-10). http://www.de-moe.edu.cn/article_read.php?id=12016-20161021-3941.

《实验技术与管理》投稿须知

1 总体要求

《实验技术与管理》是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坚持执行国家有关科技期刊的出版标准和规范,要求论文主题明确、有创意、结构严谨、叙述准确、文字精炼、图表清楚(表用三线表),量的外文符号一律用斜体。请作者用E-mail投稿,投稿电子信箱:sjg@tsinghua.edu.cn。

2 稿件要求

(1) 题名:准确、简明、清晰,符合索引要求,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并附英文题名。

(2) 作者单位:提供作者一、二级单位的中、英文名称及单位所在地邮编。

(3) 作者姓名:中国作者姓名要有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大写,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遵从国际惯例,一般姓前名后。

(4) 摘要:以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个基本要素,不加评论和注释,以第三人称简明、确切地记述论文的重要内容,不用“本人、笔者、本文”等第一人称作主语,以200至300字左右为宜,并附英文摘要。

(5) 关键词:是表征论文主题内容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一般3~6个,并附英文关键词。

(6)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学历/学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若第一作者为学生,则还需提供通信作者(指导教师)的简介。请提供第一作者联系电话和E-mail地址。

(7) 参考文献:需列12篇以上,使能接近当前中国科技论文文后参考文献平均数的要求,并在正文中采用顺序编码制对所引的内容进行标注。参考文献中作者3人以上时,必须写齐前3人姓名,超过3人时,其后加“,等”,基本格式如下:

①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年份,卷数(期数):起止页.

② 专著: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③ 译著:原作者.译著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④ 论文集:责任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⑤ 论文集析出文献:作者.文题[C]//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

⑥ 学位论文:作者.文题[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发布年份.

⑦ 专利文献:申请者.专利名:国名,专利号[P].发布日期.

⑧ 技术标准: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S].地名:责任单位,发布年份.

⑨ 科技报告:作者.文题,报告代码及编号[R].地名:责任单位,发布年份.

⑩ 报纸析出文献:作者.文题[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基金项目:如果文章是基金项目的成果或是成果的一部分,请提供基金项目的名称和编号。有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编号和基金资助的论文优先录用。

(9) 中图分类号:查阅《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进行分类,如果作者查不到,此项可不做,在编审过程中由编辑补做。

(4) 审稿时间约2个月。若稿件在向本刊发稿之日起2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录用通知,作者可改投他刊。

联系电话:010-62783005;010-62794274(带传真),订刊专线。

地 址:北京清华大学科技服务楼2层 邮编:100084

《实验技术与管理》编辑部2017年3月1日修订

Enlightenment of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with dual system in Germany to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Chen Yu1, Li Peng2

(1.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Tianjin Sino-Germ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350,China; 2.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Tianjin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Tianjin 300462,China)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with dual system in Germany and by taking a typ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istory and effectiveness of such universities in Germany.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German experie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explored an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put forward.

dual system;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ocational education

10.16791/j.cnki.sjg.2017.04.070

2016-12-09

陈愚(1968—),男,天津,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及电气控制自动化技术研究.

E-mail:zhongdechenyu@126.com

G642.423

B 文章编号: 1002-4956(2017)4-0275-05

码。

”之后,文章正文之前,便于排版,谢谢合作。

寄)上述材料或修改稿时请注明

3 说明

(1) 以上项目除第(9)、(10)项外,其他各项的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尚未补齐者,文章将推迟发表。

(2) 文章中各英文项目(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要与中文一一对应并请依次放在“

猜你喜欢

德国大学职业
德国豹2号
“留白”是个大学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职业写作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