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王子”张军:听一曲水磨悠扬看一出生死情殇

2017-04-25蔡晓梅受访者提供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7年2期
关键词:张若虚张军牡丹亭

文/本刊记者 蔡晓梅 图/受访者提供

“昆曲王子”张军:听一曲水磨悠扬看一出生死情殇

文/本刊记者 蔡晓梅 图/受访者提供

穿过“棠舍”酒店的大堂,张军坐在沙发的角落处。作为昆曲表演艺术家,连下榻的酒店都选择了艺术氛围浓厚的“棠舍”,可见张军对艺术根深蒂固的喜爱。

不同于舞台上的古装扮相,近距离接触,才发现,张军有着超高颜值以及完美的身材,一身休闲装扮也掩饰不了帅气逼人的气息。

张军从事着一门最古老的剧种——昆曲的演绎,该剧种是揉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从艺31年来,主演过《长生殿》《牡丹亭》《玉簪记》《春江花月夜》等多部大戏。曾获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联合国促进昆剧发展大奖”等荣誉。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张军用“一己之力”掀起一股复兴传统文化之风。每一场演出都座无虚席一票难求,表演完毕,场馆内掌声雷动,不少观众眼里饱含泪光,都被“昆曲王子”的演绎所折服。

“跌跌撞撞”入了行,“苦不堪言”受折磨

张军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他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人民解放军,穿军装行军礼,如果不从事昆曲表演,如今或许会多一位“手握钢枪来站岗,保卫祖国永无恙”的人民解放军。

张军的家里人谈不上热爱艺术,他也没有在艺术氛围熏陶中成长,一切的源头仅是因为12岁那年上海戏曲学校来张军的家乡青浦招生。

父母觉着张军身形不错,或许有机会从事艺术行业,会拉手风琴又学了两个月二胡的他硬着头皮报了名。张军低声说:“家长让我去试试,结果当地就有2000多人考,最后就招了2个,一男一女。”

被招入学校的唯一一名男孩就是坐在我对面的张军。连续几日不同城市奔波筹备演出,他显得有些疲惫,但却很认真仔细地回答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1986年,张军从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进入上海戏曲学校昆三班的学生,与昆曲的缘分就此展开。

进入学校后,与电影《霸王别姬》中描述的练功生涯一般无二。起初,张军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唯独就是嗓子不灵,这对于学昆曲之人来说是致命伤。他一没乐趣,二没信心,挫败感极强,一度想放弃了之。对于科班学习,张军只用了四个字形容:“苦不堪言”,苦到什么程度?他说那时根本就没了梦想,只想早早毕业回家。

一路跌跌撞撞,好不容易坚持下来,毕业后,张军又陷入了“惨不忍睹”的生活,惨到什么程度?“毕业之后我遇到昆曲行业最差的时候,没钱,活的没尊严。”张军如是说。

张军入校和毕业的那段时间正值戏曲的低迷期,毕业后,一半的同学都转行了。张军也曾到俱乐部演出,连续做了七八年,做到了当时上海滩最红的男子组合。

能够坚持到今天,张军称自己也曾动摇过,“临毕业时动摇得一塌糊涂的,在学校8年,真的是饱受心理和生理上的摧残,就像影片《霸王别姬》中演的那样。当时我们中的很多人玩流行音乐是一把好手,在很多地方演hip-hop很受欢迎,在我第二个本命年,也就是24岁时,还有唱片公司邀请我们加盟。”

“偶遇恩师”变明朗,“不遗余力”推昆曲

冥冥中对昆曲的期待让张军还是选择了放弃流行音乐的道路,直到遇见姚士达,更加坚定了对自己的信心。十年前,机缘巧合下张军认识了声乐老师姚士达,直到现在只要在上海,张军仍旧每天都会去跟老师上声乐课。

在张军的眼里,姚老师是位特别睿智的人,他对专业专注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张军。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张军的人生也逐渐变得明朗,正所谓拨开乌云见明日 ,风雨散尽彩虹来。

“人的可能是无限的,用科学的方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改造自己,万事皆有可能。”张军说,在某种意义上他被昆曲选择,从此内心埋下了一颗种子,怎么都丢不掉。纵然行业内淘汰率极高,也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无数个夜晚都被困难吓到面临放弃,但最终他仍旧坚持了下来,“昆曲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也许真的就少了。”

此后十年间,张军不遗余力地普及和推广昆曲艺术:去上海各大高校和中小学宣讲昆曲,挑梁演出各种版本的《牡丹亭》和《长生殿》。

他还通过与各种艺术门类的跨界合作来拓展昆曲传播的渠道,先后同著名作曲家谭盾、指挥家汤沐海、日本歌舞伎演员市川笑也、歌手王力宏、英国小提琴家Charlie Siem、美国爵士大师 Bobby McFerrin 等艺术家跨界合作,为昆曲获得年轻观众的喜爱及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创造了可能性。

其中,由荷兰皇家歌剧院制作、张军主演的谭盾歌剧《马可·波罗》还获得2010年美国格莱美奖提名。201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授予张军“和平艺术家”称号,他也是继中国影星巩俐和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之后第三位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艺术家。

园林《牡丹亭》,“惊天地、泣鬼神”

2009年,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张军辞掉了上海昆剧团副团长的工作,成立国内首个以演员之名命名的民营昆曲院团——“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与著名作曲家谭盾、舞蹈家黄豆豆联袂打造了“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作为世博会园区外展演项目,“园林版”《牡丹亭》在上海朱家角的课植园上演。

“每个人的三生三世里,都有一出牡丹亭。红尘紫陌的宿世姻缘,深锁于尘封经年的百宝箱中……从此,镌刻一段戏文,缅怀那只属于自己的情愫。牡丹亭上三生路,原是春闺梦里人。”诞生400多年来,《牡丹亭》一次又一次被搬上舞台。身为上海著名的昆曲小生,自13岁第一次学《牡丹亭》,张军已经到“不用排,拿起便演”的境界,也因为《牡丹亭》让张军从流行音乐重回到昆曲的道路上。

“园林版”《牡丹亭》最让张军记忆犹新的一场演出,外界气候的变化与剧情完美贴合。箫声从小船上传来,琴音从假山上飘来,杜丽娘在亭子里吟唱,柳梦梅(张军饰)在假山石下拾画……

演出前60分钟还是闷热的初夏,没有一点风,演到道士开始作法时,风起了;

柳梦梅跪下祈求杜丽娘还魂时,雨来了;

回头看杜丽娘时,四目相对,暴雨如注;

最后演出结束,灯光打起,演员鞠躬谢幕,雨停了。

所有演职人员与观众都叹为观止。

“不是每一场都这样的,唯独这一场特别的恰如其分。”直到如今,张军仍旧时常想起那一场演出。

纽约时间2012年11月30日晚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艾斯特庭院也正式上演了中国昆曲《牡丹亭》,大都会博物馆还同时在其官网上进行了全球直播。

7年间,《牡丹亭》已演出两百多场,且场场爆满。“没有别的空间比园林更能够承载昆曲之美了。离开惯常的镜框式舞台,你将置身于和杜丽娘柳梦梅共同呼吸的气场。一步一景,一颦一笑,咫尺瞬间。梦中情,人鬼情,是倒影在池水中的纸灯笼,是飞舞在纱帐中的萤火虫……这是一次梦幻之旅。《牡丹亭》,梦回爱的牡丹亭。”张军如是说。

《春江花月夜》来渝,再掀昆曲热潮

张军先后五次来渝,除了演出还有演讲,山城昆迷的热情一次高过一次。张军最近一次来到重庆,是2016年12月下旬,为演出《春江花月夜》而来。继2016年11月25日上海大剧院演出,12月2日南京场巡演,在2016年末,这部一票难求的唯美大戏终于降临山城重庆,连演两场,再掀昆曲热潮。

戏里,才子张若虚对佳人辛夷一见倾心,无奈在即将告白之时就被鬼差错勾灵魂而死,从此只能隔空思念无法忘怀的佳人。仙子曹娥为其执着深情所动,宁愿舍弃五百年的修行,助了张若虚重返人间……

2015年6月,《春江花月夜》在上海大剧院首演三场获得了一票难求的票房神话和社会各界高度的赞誉,被媒体称为“当代昆曲最好的样子”,张军饰演的张若虚更是赚足了多少观众的眼泪。

“听过张军的《牡丹亭》,再听《春江花月夜》。昆曲,性感到骨子里,雅致之极。”

“人生短暂,人情无常。随心随性,大情大爱。”

“张若虚与辛夷三次明月桥头的际遇,那句‘春江潮水连海平’,那句‘阮步兵哭兵家女’,那句‘一世相思入红炉,能煮三钱相忘无’都让人泪奔,对于昆曲,一见倾心,再念刻骨。”

……

舞台上的张军与张若虚浑然天成、宛若一人,历经爱慕痴怨、行游阴阳,以短暂渺小的人生,直面茫茫无垠的时空。他将昆曲的精髓演绎得深入灵魂,也将张若虚的一生刻画得准确突出。张军说:“昆曲不仅仅是一场演出,希望昆曲和大家的生活更融入。”我想这就是最好的融入。

50年后,张若虚穿越人鬼仙三界,得以重生再返明月桥头,此时红颜已成白发,唯江月恒长。

张若虚:“我在等一个人。”

辛夷:“你等的人怕是不会来了。”

张若虚:“我等的人,已经来了。”……(剧终)

情这一个字,可瞬间、可永恒,也可穿越生死、时空。在张军的演绎下,我们醉心于故事中,似乎也到了明月桥头,随着那背着琴的张若虚时喜时悲,看着迟暮的辛夷双眼泪目。

走进“春江”,走进昆曲,远离喧嚣与张扬,听一曲水磨悠扬,看一出生死情殇,或许你会遇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猜你喜欢

张若虚张军牡丹亭
Generation of elliptical isolated attosecond pulse from oriented H in a linearly polarized laser field
牡丹亭
The regulation of memory e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discharge properties of a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riven by bipolar pulse at atmospheric-pressure nitrogen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世上没有卑微的工作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王小奇送画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