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生态特征的分析

2017-04-24王远远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汕尾516600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生态

王远远(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汕尾:516600)

《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生态特征的分析

王远远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汕尾:516600)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高职师范生公共必修课,是提升其信息化教学技能的重要课程,对该门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我们研究教育教学现象提供了独特视角。通过借鉴生态学的相关知识来研究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生态,分析了课堂生态结构的构成要素以及课堂生态结构图,通过分析结构图得出了和谐、健康的课堂生态的基本特征,以期为构建和谐、健康、互利共生的课堂生态系统提供理论借鉴。

高职;教学改革;现代技术教育;生态学;课堂生态

1 国内外课堂生态的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外教育学者们对课堂生态进行了一定研究,但研究视角不相同。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沃勒(W.Waller)从社会学的角度首次提出了“课堂生态”一词,分析了课堂的生态系统,他认为教室的社会行为标准和期望是课堂生态的决定因素;克里斯和马丁等人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语言课堂生态中的互动;萨利等人通过师生互动的角度来研究体育课堂生态;Young M.Fd等人从生态心理学角度对课堂学习情境进行了全面分析。

国内关于对课堂生态的研究起步较晚,在CNKI以篇名为“课堂生态”进行搜索,发现总共有才383条,最早一篇是汪霞于2001年在《全球教育展望》期刊上发表的名为“一种后现代课堂观:关注课堂生态”,后来对“课堂生态”的研究才有了慢慢上升的态势,仅2016年就有70篇对“课堂生态”的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对“课堂生态”的研究稍晚于国外,但可喜的是对课堂生态关注度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可对高职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生态的研究结果甚少,本文将进行相关的研究,以期对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生态问题的研究有所补益。

2 生态学及课堂生态的概念释义

“生态学” (ec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是由“oikos”和“logos”两个词根组合而成,前者意为住所和栖息地,后者意为学科。生态意指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关系(《辞海》),生态学则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生命科学的分支学科。

尽管目前对课堂生态的研究数量尚可,但是由于各自研究的视角不同,对课堂生态的概念界定也不同。截止目前为止,业界对“课堂生态”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等同于课堂教育环境;二是有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系统。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及本研究的需要,笔者认为课堂生态是教育生态中最微小但最为核心的生态单位,可视为微观的教育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组合而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组合体。

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狭义课堂特指学校教育中进行教学的场所。其实,两种课堂均具有生态性,但本文具体是指高职院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堂。

对课堂生态的理解我们要把握五点:一是,课堂生态不是简单的“课堂+生态”而是指一种生态状态下的课堂,或者说达到了一种生态状态的课堂;二是,课堂生态不是那种不要教室的、以活动教学为主的“活动课堂”,而是以传统课堂形式为基础同时吸收传统课堂和生活课堂的优点并对其进行生态学改造的课堂;三是,课堂生态的理论也不是生态学理论简单的移向课堂,而是用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课堂;四是,课堂生态的提出不是对传统课堂的全盘否定和颠覆,也不是重新建构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它只是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思考课堂教学,寻求课堂教学中以人(学生、教师)为本的生命价值、人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五是,课堂生态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兼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双重属性,因此,它不仅关注人的成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它更加关注人与环境的共生与和谐发展。

3 《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生态结构

3.1 《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生态结构图

目前,对课堂生态结构的研究已有一些结论,但还未有公认统一的课堂生态结构,主要是因为研究者们对课堂生态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三因素说,即构成课堂生态的因素有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精神因素;二是四因素说,即构成课堂生态因素有物质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笔者认为两种说法有各自的合理性,但由于研究视角单一,研究成果还有待丰富。在本研究中,笔者运用自然生态学中相关理论,尤其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结构及功能,结合本研究对课堂生态的概念界定,认为课堂生态因素主要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主体因素、教学资源因素以及课堂生态环境构成。其中课堂生态环境细分为显性的自然课堂环境和隐性的课堂心理环境,显性的自然环境也可称为课堂物理环境,主要指教室中自然状态下的环境,比如课堂的座位编排、教学设备设施环境、教室的卫生环境等,此环境长期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隐性的课堂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心理环境和学生心理环境,对此环境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外化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进行观察。基于对构成要素的分析,笔者将构成课堂生态的构成要素统称为“三种要素,五种成分”,三种要素是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以及资源要素,五种成分是指:由教师、学生两种成分构成的主体要素;由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两种成分构成的客体要素;由教学信息资源构成了资源要素。以下是三种要素,五种成分构成的课堂生态结构图见图1:

3.2 《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生态结构图分析

图1简单呈现了《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的课堂生态结构,以下主要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对该图进行分析。

(1)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来自于非生物环境中的太阳能,课堂生态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兼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属性,因此,课堂生态还属于社会系统,“社会系统是靠人的大脑生产和输出的智能信息流来维持和推动的。人是社会系统内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由此可知,维持课堂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课堂上的教与学的活动。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生态系统中,能量来自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活动,而作为非生物的课堂物理环境仅仅给课堂生态提供了特定的时空环境,自身并不产生能量,确切说课堂生态系统得以持续运转的能量来自于师生和生生间通过互动产生的智能信息。

(2)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主要是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期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生态中的物质主要指承载课程信息的媒体以及支持师生和生生互动的工具。这两方面的物质循环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和能量的流动而进行的,正是由于物质支持使得信息的传递和能量的流动能够畅通无阻的进行。

(3)信息传递,在上图的课堂生态结构图中,信息主要分为单向信息和双向信息,单向信息即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信息,双向信息即是师生互动的反馈信息和生生互动的交流信息。正是由于信息畅通无阻的流动,使得学生的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认知结构得以完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教师的教学技能得以不断提升。

4 《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生态特征

正如本文前述内容,课堂生态是从生态学视角来关于课堂教学,是一种微观的教育生态系统,构成这种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有老师、学生、课堂环境、学习氛围等。特征是指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是一种独特的象征或标志,因此,课堂生态特征是课堂上每个生态因子或一组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而呈现出来的独特的象征。通过上述结构图的分析,可得出高职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生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1 《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生态结构图

4.1 系统开放性

系统开放性重点在“开放”。所谓开放,是指课堂中的所有生态因子同课堂内部和课堂外部不断进行着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高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侧重于多媒体课件开放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对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处理,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适时根据需要打破课堂教室的时空限制,将课堂延伸至教室外。除此之外,开放性还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会定期得到更新。由于多媒体课件开发的软件更新较快,因此,该门课程的软件知识也应随之变化,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才能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可以说生态课堂的系统开放性,给《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堂的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4.2 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的特性是《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最基本的特性。以生为本,即是以学生为本位,在课堂生态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他们掌握了话语权,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意见等,老师不再是教材的宣读着、教案的执行者、教学的控制者。比如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中,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和技能是本门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老师可采用案例驱动、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等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提供案例(任务、项目);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分析出操作步骤,对案例中比较有难度的操作进行操作演示;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操作时间不超过15分钟,然后学生自行操作,此时,老师作为指导者而存在,指导学生实现案例。

4.3 共生性

所谓共生性是指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上师生之间形成的紧密关系。在《现代教育技术》生态课堂中,共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互利共生关系,即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都是积极进行着的,能够促进彼此的生长;例如:教师讲解photoshop的仿制图章工具,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行处理给定图片中多部分,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也存在部分没能完成的学生,该部分学生通过请教老师或请教其他同学完成了任务,通过此方式,所有学生都完成任务,互动的过程双方都有进步。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任务,老师的课堂活动价值得以体现;学生之间互动,双方都有成就感。二是偏利共生关系,即生态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只对其中一方有利,此种关系在以“教”为主的教学课堂里最为常见;三是无利共生关系,即双方之间的互动与彼此既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双方之间没有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换,即双方要么没有互动,要么是从事与课堂教学或学习无关是活动。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后面产生两种共生关系。

4.4 动态平衡性

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他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中课堂生态呈现的是动态平衡的特性,即课堂沿着“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轨迹发展,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此轨迹不是直线进行,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中,课堂生态的平衡是只是暂时的,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各生态因子的之间相互作用、此消彼长,最终各自均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生态位,使得课堂生态达到一种暂时的平衡状态。例如:在讲述flash引导层动画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在操作中由于疏忽导致动画制作不成功,在和学生一起寻找问题时,有学生就发现原来被引导的对象是非实例,进行更改后,最终动画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生产者而存在,老师则是作为消费者而存在,动画得以成功的实现说明此时的课堂生态即是处在暂时的平衡状态,且整个过程教师和学生都的知识结构都得到一定完善,这个知识增长的过程和学生认知结构完善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线性叠加的过程而是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5 结语

课堂生态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本文从课堂生态的结构要素、结构图及基本特征等方面进对高职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生态进行了研究,以期科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以学生的生命成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调动课堂生态中的生态因子,尽量营造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教学环境,最大发挥课堂生态的教育生态功能。但本研究还只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对课堂生态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可以进行,比如课堂生态系统的构建,此文也只是抛砖引玉,望跟多的学者们能关注到课堂生态,丰富课堂生态的研究成果。

[1] 范国睿.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杜亚丽,陈旭远.透视生态课堂的基本因素及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7):52-56.

[4] 管月飞.论生态课堂及其构建[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徐坤银.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本质与特征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236-237.

[6] 陈玲.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成要素及主要特征[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28(6):76-78.

(责任编辑:李文英)

An Analysis of Classroom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ang Yuanyuan

(Shanwei Polytechnic, Shanwei 516600, Guangdong)

The cours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vocational normal student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course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So, i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cology provide a unique perspective for us to study the phenomena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is paper learns the ecology of the relevant knowledge to study the curriculum of the classroom ecology, analyze classroom structure of the ecological elements and classroom ecological structure. 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diagram,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armonious and healthy classroom ecology are obtained,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healthy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classroom ecological system.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modern technology education; ecology; classroom ecology

2017-01-05

2017-02-21

本文系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教育生态视域下高职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堂生态系统的建构》(项目编号:swjy15-012)阶段性成果之一

王远远(1986~),女,硕士,讲师.E-mail:1121383732@qq.com

G712

A

1671-3524(2017)01-0095-04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生态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