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蝶形固定法在双腔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

2017-04-24杨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9

护理与康复 2017年4期
关键词:蝶形双腔移位

杨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9)

蝶形固定法在双腔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

杨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9)

目的观察蝶形固定法在双腔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3例双腔PICC置管患者分别使用普通固定法和蝶形固定法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使用蝶形固定法期间,93.94%患者PICC导管无移位,96.97%患者皮肤无损伤,固定妥贴100.00%,96.97%患者感觉舒适,与普通固定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蝶形固定法在双腔PICC导管妥善固定、减少局部皮肤反应等方面比普通固定法更有优势。

双腔导管;蝶形固定;应用

随着PICC穿刺技术的成熟和临床药物应用的多样性,PICC置管也由单腔迈向了双腔。耐高压的双腔PICC置管在临床中有许多的优势。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Power PICC)导管是抗压力的聚氨酯材质,可以满足肿瘤患者治疗、检查、监测时的不同需求[1],可以使用高压的造影剂,可以同时两路进行输液,可以进行静脉压的测定。但是双腔PICC置管因为管腔多、管口有防回血夹子、管径粗等因素,普通固定法容易出现导管移位、滑脱[2]、局部皮肤受损等问题。PICC置管的固定方法[3]直接影响着PICC置管的输液速度、留管时间及患者的舒适度。有研究[4]表明,PICC选择肘上穿刺点比肘下穿刺点患者舒适度更高。针对双腔PICC置管导管固定存在的相关问题,笔者对肘上PICC置管患者行蝶形固定法,并与普通固定法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纳入标准:入住本院肿瘤内科进行化疗的双腔PICC置管患者,PICC置管穿刺点位于肘上,2015年7月至8月均需要化疗,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3例,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18~74岁;结直肠癌24例,肺癌3例,胆管细胞癌1例,胰腺癌1例,鼻咽癌伴肺转移1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例,软组织肉瘤2例。

1.2 方法33例患者均使用相同公司生产的透明薄膜敷贴、3 M宽胶布、无纺布胶带。2015年7月1日至31日,患者双腔PICC置管使用普通固定法;2015年8月1日至31日,患者双腔PICC置管使用蝶形固定法。固定法:两组PICC置管成功后,顺着PICC置管的自然弧度,U行弯向近心端,选用3 M透明薄膜敷贴横向固定,上侧缘完全覆盖PICC翼处,下侧缘最佳位置要使穿刺口位于膜的中心;普通固定方法将双管分别双侧异向弯曲,以3 M宽胶布固定,蝶形固定法将双管分别向双侧异向弯曲,以蝶形胶布固定。蝶形胶布的制作方法:胶布剪成8 cm×5 cm,在长8 cm中点向对侧剪2 cm长的线,为第1条翅膀(有2小条);在两边宽5 cm的中点向对侧剪3 cm长的线,为第2条翅膀。蝶形胶布制作图见图1。蝶形固定法:PICC导管防回血夹子通过蝶形胶布第1条翅膀2 cm分叉处被放在第1条翅膀上,第1条翅膀固定皮肤上,PICC导管延蝶形胶布2 cm分叉下由第2条翅膀固定,PICC导管两侧肝素帽通过蝶形胶布两边3 cm分叉处由第2条翅膀固定。蝶形胶布固定法示意图见图2。

图1 蝶形胶布制作图

图2 蝶形胶布固定法示意图

1.3 评价指标导管移位:置管深度与初置时深度不一致,位置改变。皮肤损伤:局部皮肤有破损、水泡、红肿、压红等,30 min之内无法消退。固定妥帖:24 h内双管固定牢固,管口无松散,不影响穿脱衣服。患者感觉舒适:局部无疼痛、瘙痒。1.4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2 结果

双腔PICC两种固定方法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双腔PICC置管两种固定方法各项指标比较(n=33)例(%)

3 讨论

3.1 双腔PICC置管采用蝶形固定方法的优势

3.1.1 降低导管移位发生率蝶形胶布中的一对蝶翼像蝴蝶的翅膀一样将双腔导管自然地固定在两侧。蝶形胶布固定牢固,减少了置管的外移和滑脱的频率。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普通固定法行双腔PICC置管固定导管移位发生率78.79%,其中2例患者出现导管滑出体外10 cm,最终拔管重置;使用蝶形固定法后,33例患者未出现导管滑脱现象,但有2例出现置管外移现象。分析原因:1例患者进行热疗后出汗较多,透明薄膜脱开皮肤,置管外移2 cm,及时发现后更换透明薄膜;1例因为使用伊利替康化疗,患者出现急性胆碱能综合征,大汗淋漓使透明薄膜脱开,置管外移2 cm,及时发现后更换透明薄膜并对症处理后导管固定牢固无移位。

3.1.2 提高患者置管舒适度蝶形胶布粘度合适,能牢固的粘住双腔,避免多条胶布粘贴引起患者局部皮肤瘙痒和破损等不适。蝶形胶布中第1条翅膀可以作为垫子保护导管防回血夹子下的皮肤,以免形成压力性的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33例患者采用蝶形胶布固定后,1例患者局部皮肤出现小水泡,患者感觉疼痛不适,及时予对症处理后痊愈。分析原因:患者出现水泡的部位正是前次宽胶布粘贴后的皮肤破损处,未愈合又被粘贴上蝶形胶布,所以以后操作时仔细查看,避开皮肤破损部位,以免皮肤损伤加重。

3.2 临床反思蝶形固定法与普通固定法比较,蝶形固定法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少置管滑脱和外移的概率,节省了患者的费用,而且操作简单方便、实用。但是双腔置管中的一腔在固定的过程中头端较容易压迫穿刺口引起患者不适,所以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导管肝素帽端的位置或者将导管略向上拉避开穿刺口,以达到患者最舒适的状态。

[1]吴婉英,杨方英,高利琴,等.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411-1413.

[2]邵秋月,高利琴,叶彩仙,等.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在头颈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2):2074-2076.

[3]顾菊凤,朱竹华,姚鸿芳,等.肿瘤化疗患者PICC固定方式的改进和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2014,20(7):758-760.

[4]吴筱莲,应灵妹,叶宝东.舒适护理在血液病患者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5,14(5):456-458.

R472

A

1671-9875(2017)04-0352-02

杨慧(1981-),女,本科,主管护师.

2016-11-07

10.3969/j.issn.1671-9875.2017.04.018

猜你喜欢

蝶形双腔移位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蝶形引入光缆技术新进展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选择:单腔还是双腔?∗
蝶形腹板剪切变形计算与分析
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连接器的制作与临床应用
再生核移位勒让德基函数法求解分数阶微分方程
大型球罐整体移位吊装技术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空气系统双腔模型的压力动态特性分析
耐高压双腔P1CC导管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