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理论课中的法治教育内容嵌入性研究

2017-04-22施俊波

文教资料 2017年1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摘 要: 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天然契合性,而且前者有特殊的形式和功用,可以有效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不足。本文旨在探索法治教育内容嵌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机制,以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法治教育 嵌入教学 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所在,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优势所在。如何提高“两课”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是教育界一直研究的重大课题。而法治教育由于其特殊的功用和形式,与思政教育具有特殊关系,两者有效结合,能使思政教育别开生面。

一、法治教育和思政理论教育的关系

(一)法治教育及其特点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期,法治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前所未有地得到加强和重视。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法治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法治教育,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准确认识和把握:

1.法治教育体现的法律内容具有权威性,因而具有较强的宣示性。

和其他生活案例不同的是,法治案例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因而其揭示的成功经验是可复制的,其宣告的错误做法是不可模仿的。

2.法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具有系统性和单维性(即确定性),因而具有较强的规范性。

由于法律本身的系统性和确定性,因此基于法律规范的法治教育研究方法较单纯的说理教育和可以从多维度评判的生活案例具有更明确的确定性、规范性。

3.法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更注重从学生利害关系角度出发,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利益关联性。

法律涉及权利义务的安排,法治教育不仅是权利意识的培养,还是责任意识的强化。法治教育直接揭示了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使学生更能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主动学习和接受,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法治教育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观念和意识。

公平和正义是法律所包含和体现的价值追求。通过法治教育的嵌入,通过案例研讨、规则注入等教学方法,学生能较生动直观地领会各个教学内容中体现的公平正义原则,进而有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事实上,法治教育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令学生具有强烈的崇高感和使命感,能极大地增强思政理论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关联

1.两者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执政方式在教育领域的铺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法律是准绳,道德是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①。法治和德治,在教育领域里深刻体现为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法治教育是关于规则、关于法治理念、关于法治意识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关于理想信念、关于道德人生的教育。两者在高等教育中均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执政方式上,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不可偏废,决定了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必须无缝对接,共同促进。

2.两者本质上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反映。

法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即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则是思想道德,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两种教育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故在实践中应该努力做到相互推动、共同发展,而不应该搞“两张皮”,完全分离。作为嵌入方的法治教育,并非普法性质的通识教育,而是以思政理论知识点为轴心的法治知识圈。对于该知识圈的详细讲解,使学生饶有趣味地获得法律知识;进一步深刻领会思政基本知识点。由于法律制度包括国家和社会重要的结构性安排,故其与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较多相通之处。应该注意到,现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里有法律内容,这体现了两者的结合;但是该部分法律内容课时过少,介绍得过于简单和抽象,学生难以有实际运用的空间,应在实践中加以改善。

例如,宪法学和法理学课程,都绕不开对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讲解,该知识点同样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所谓司法审查制度,以美国为例,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某一部法律因违背宪法或宪法精神而无效,这一制度体现了司法权对于立法权的制衡,也较为典型地说明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如果能进一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我国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的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由这个根本政治制度决定,我国法院没有如同美国法院那么巨大的权力。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在我国是完全行不通的。通过这个比较分析,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明白中美法院的角色和地位的区别,还可以教导学生辨明法律并不是如同资产阶级法学家所说的超越于国家和阶级之上的完全独立的中立之物,而是国家意志的产物,是政治的表现;同时从现行法制分析入手,可以进一步使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制度的根本性安排,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国家制度的优越性。这些比较说理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无法详细涉及的。只要任课教师用心发掘,完全可以总结出诸如此类在法律和思想政治方面有着深刻交集的教学内容。

3.两者在内容上相互契合,具有结合嵌入的现实可能性

法治教育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的主要法律制度,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制度存在和主流价值观。它和思政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②。在高等学校中对学生加强法治教育,绝不仅仅是普及法律知识这么简单——它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结构,熟悉国家改革和社会改造的主流话语权,树立既符合國情、又符合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主流价值观,从而在深层次上有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方向、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互契合而不是相互矛盾的,两者的结合嵌入、相辅相成,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法治教育嵌入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机制探讨

(一)嵌入途径和方法

1、教学案例相互通用、相互促进

由于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因此教学效果最终要靠案例来显现和加强,这是思政理论课和法律课程的共同特点之一。思政理论注重的是和学生生活未必有直接关联的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而法治教育则由于其专业特点,案例较为丰富,而且很多典型案例由于直接体现了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变迁,和思政理论在某些方面存在共通性。基于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共通性,很有必要挖掘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共通性案例,并且作为思政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内容相互加强、互为手段

教学内容上,除了案例,还有许多可以互相加强的方面。

(1)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社会基本制度(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基本制度)的结论,往往是法律的明文规定。如果能结合法治教育知识讲解,学生感受或许能更多维、印象更深刻。

(2)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是思政理论课程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内容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讲解“三观”时,法治教育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话题。

(3)思政课里的创业、就业和职业理想内容中,法治环境和法律意识是提倡创业、鼓励就业、认真思考职业理想不可避免的前提条件,合法经营、最大限度避免法律风险是创业、就业和职业理想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

3.教学方法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传统思政理论课由于教学内容所限,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而结合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内容有机嵌入思政理论课,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嵌入时机选择

1.课前知识导入

在讲授思政理论课程知识之前,可以先声夺人地以法治教育内容引起学生注意,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和课程内容的展开。这些内容需要有一定的时效性、典型性和生活性。

如笔者每次法理学上课之前都叫学生上台讲述和评议近期时政要闻,述评内容需包括事件来龙去脉和自己的认识,而非简单地找新闻稿子念一遍。这种做法一是可以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良好习惯和观念,二是可以使得学生开动脑筋、有意识寻找课程内容和社会现实的结合点,三是可以使得其他学生开阔视野,资源共享,四是可以使得课程更活,而且课堂中讲到的案例往往会在学生述评中有所提及,故学生听起来就不会那么陌生。法理学课程是这样,思政理论课也可以如此。

2.课中要点强化

讲授思政理论课程内容时,针对某些专门的知识点,如果依据书本讲解文义或许会无甚新意,学生印象不深,无法有效理解和记忆,但是如果结合法治教育,则效果或许出乎意料。

例如曾经引发社会很大关注的某著名经济学家L教授和第三者的财产纷争,L教授已离婚,后原配偶起诉第三者,请求返还L教授为第三者买房所支付的价款(因为购买房产是在L教授与其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故该部分价款法律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同时L教授请求该第三者支付以第三者作为唯一股东的公司所欠L教授所在基金会的合同价款(因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里如果不能证明股东财产独立于公司财产的,股东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偿还责任)。最终结果是第三者败诉,需支付巨额欠款。该案例不仅告诉我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必要性,更告诉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人生观,而这正是思政理论课的课程内容之一。运用该法律案件进行说明,具有较多的现实情节,不仅使学生有兴趣听讲,而且使学生内心深处知晓法治的重要性,更使得学生对于思政理论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生动的感知,而不会是空白一片。

3.课后总结提炼

一个思想理论章节讲授结束,不妨借助法治教育的某些内容作为小小总结,让学生耳目一新,强化理解情境,和单纯的文字记忆相比,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关于我国国家主权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笔者课堂上引用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案例。该案例背景是两名立法议员“辱国宣誓”而导致宣誓无效,在香港高等法院复核其是否获准再次宣誓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释法说明,指出:“宣誓人故意宣读与法定誓言不一致的誓言或者以任何不真诚、不庄重的方式宣誓,也属于拒绝宣誓,所作宣誓无效,宣誓人即丧失就任该条所列相应公职的资格。”从表面上看,这是法治国家正常法理逻辑,属于法律事件;但背后却关涉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关涉公众的爱国主义。这样,就将思政理论课程爱国主义略显枯燥的理论概括扩充得血肉丰满,爱国主义的讲授要点因此得到了强化。

4.考核评价材料

在对学生进行思政理论课程考核评价时,可结合各种法律案件的事实材料,令学生从思政角度分析评判,一可使学生发生兴趣充分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二可使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和分析社会现实。

例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里原本就有法制内容,用法治教育内容对学生考核理所当然;同时,对于思政课其他知识点进行考核,可适当引入法治教育内容(如职业选择和职业理想教学内容的考核,可以结合劳动合同案例考查学生;如在考查学生的《邓小平理论》的“民主与法制”内容时,可用法律案例和法律原则加以考查……)通过法治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核,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嵌入评价标准

法治教育内容的嵌入,不是贯穿思政理论课程的每个知识点。对其嵌入效果的评价标准,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考查和评估:

1.能否引发学生对结合论述的思政理论内容的内心兴趣

学生发自内心的兴趣是提高思政理论课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最大前提,法治教育内容的嵌入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升思政理論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故能否引发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相关内容的内心兴趣,应当成为考查评估法治教育内容嵌入教学效果的首要评价标准。这个“兴趣”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学生课堂听课专注程度、对于嵌入内容的回应情况、课后作业反思和反馈情况,等等。

2.能否引发学生对结合说明的思政理论内容的自觉思考

学生能自觉思考嵌入内容,说明课堂和课本知识正在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思政理论内容本身的宏大性、当下思政理论课填鸭式教学方法都很难使学生对于课堂理论知识进行真正自觉的思考。法治教育的嵌入,应当能给学生一个思考思政理论“宏大叙事”的支点,故学生能否对嵌入内容进行真正自觉的思考,也应当成为评判嵌入教学有效性的一个评价标准。该标准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学生对于嵌入教学内容能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否结合思政理论阐明其个人认知;作业中能否反映学生内心的疑惑和上课所得;等等。

3.能否引发学生对结合强化的思政理论内容的内心认同

教条式的学习方法,学生只能生硬地记忆、机械地照搬所学理论知识,而嵌入教学通过情景化、生活化的内容,学生容易对结合案例说明的思政理论内容发生兴趣,并且自主思考,同时在内心深处产生认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在内心深处和教师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这是嵌入教学的终极目的。对于修改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方面考量:学生对于给定案例的思考逻辑和结论是否正确;学生自己阐述情境案例时观念是否正确,等等。

法治应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教化中应体现法治要求。法治和德治、法治教育和思政政治教育千百年来便具有极其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嵌入法治教育内容,不仅是这种联系的客观要求,更是增强思政理论课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有效举措。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将两者有机结合,适当取材,在某个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点获得最佳知识支撑,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注释:

①习近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報,2016-12-11.

②施俊波.法律课程渗透德育教学的途径及效果评估[J].文教资料,2011(6).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12-11.

[3]施俊波.法律课程渗透德育教学的途径及效果评估[J].文教资料,2011(6).

[4]《中国教育报》评论员.一论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5-1-20.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