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盖集》与《续华盖集》中有关“吃”的研究

2017-04-21钱艺琰

东方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潜规则鲁迅

钱艺琰

摘要:《华盖集》、《续华盖集》的写作时间是鲁迅杂文写作走向“自觉”的过渡阶段,也是鲁迅以“人情世故”作为攻击手段的一个阶段。笔者以《华盖集》与《续华盖集》的“吃”作为切入点,一探鲁迅笔中“吃”的潜规则以及规则的运行规则。我们也不免发现:鲁迅借对“吃”的潜规则大发牢骚之际,也流露出流离在规则之外“孤独者”的岑寂。

关键词:吃;潜规则;孤独者;鲁迅

《华盖集》收作者一九二五年所作杂文三十一篇, 一九二六年六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华盖集续编》收录一九二六年所作杂文三十二篇,另一九二七年所作一篇,一九二七年五月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在《批判鲁迅》中,李长之把“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六年八月底” 1这个时间段(其实就约等于《华盖集》写作的时间),视作鲁迅精神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其攻击的中心为“人情世故”。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时间段不妨扩展到一九二七年末,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二七年他南下,虽然其精神面貌似有所改,但据他的文章着眼点来看,依旧攻击“人情世故”。 此外,按照张旭东先生的假设,“1925年至1927年间,是鲁迅的杂文写作走向“自觉”的过渡时期,也是鲁迅杂文的特殊质地逐渐定型的时期。”2 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是鲁迅生命的过渡阶段,鲁迅本人的因此,我把此期间创作的《续华盖集》与《华盖集》归为一个阶段进行研究。

一、鲁迅笔中“吃”的潜规则

“吃”是在中国顶大的学问,莫大的问题到了饭桌上便不是问题。鲁迅在《夏三虫》、《忽然想到》、《“破壁”之后》、《咬文嚼字》、《忽然想到》、《并非闲话》、《杂论管闲事 ·做学问 ·灰色等》、《一点比喻》、《不是信》、《送灶日漫笔》、《谈皇帝》中频频以“吃”为譬喻,或者将主题归结到“吃”。鲁迅在攻击“人情世故”的时候,很敏锐地发现了“吃”的潜规则,并用文学的形式表述出来。

首先,明白“吃”的潜藏含义是划分人的标准。“吃”是个明白又隐秘的词汇,连带着和它有关的词语也变得明白又隐秘起来,譬如“饭店”,“请帖”。只有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才相信吃饭和“公理”“公论”诸事莫不相关,愿意加入饭桌;世事烂熟的聪明人早就不发一词,明哲保身去了。《续华盖集》里鲁迅如此阐述一个年轻人的愤怒:“ 他就是受了‘公论不发源于酒饭说之骗的一个,所以永远是愤然。殊不知他那理想中的情形,怕要到二九二五年才会出现呢 ,或者竟许到三九二五年 。”年轻人的愤怒是永远的,因为他不愿相信“吃”潜藏含义;而余下的社会人是坦荡的,习以为常,反发觉年轻人的痛苦是可笑的。明白“吃”的潜藏含义或社会含义便成为了划分一切的标准。“吃”成为象征的壁垒,年轻人与社会人在这楚汉交界之处陈兵对峙。他们在面对烂熟的社会俗物“吃”的时候呈现得如此不同,以至于就算他们一同坐在吃饭的圆桌前,本质仍然将他们区分划做不同的人。如果年轻人对此的愤怒消退了,年轻人便完成了其到社会人的蜕变。对“吃”的愤怒是年轻人“永远”的所属物,它不属于社会人。

其次,无论认不认同“吃”的潜藏含义,一旦进入饭桌,“吃”的隐形规则就会操控一切发生。“吃”的隐形规则如下:能选择“在何处吃”,“吃什么”的人通常是强者,被邀请和被选择“在何处吃”,“吃什么”的人通常是弱者;吃饭的双方很容易达成“共识”。在能选择“在何处吃”“吃什么”的人自然是强者,因为理所当然地占据着主场优势。其一,他可邀请于自己的决定有益的人参与宴席,鲁迅《“公理”的把戏》中不无调侃地引用陈西滢陈大学者的言论“你代被群众专制所压迫者说了几句公平话 ,那么你不是与那人有‘密切的关系便是吃了他或她的酒饭 ”,而后在《续华盖集》中攻击李四光先生,指出他否定北女师大学潮的决定可能与杨女士的请客有关。“吃”是社会人的社交手段,吃饭和请客是他们达成目标的一种形式。其二,他可通过举办宴席来彰显自己的权威和财力;其三,“吃人的手短”,被选择“在何处吃”、“吃什么”的人很容易在饭桌上弯下腰板,被邀请“在何处吃”、“吃什么”的人因着主场优势,吃饭的双方便很容易达成“共识”。

鲁迅对这一点的切身体验集中表达在《“破壁”之后》,亦有些杂感散落在其余诸文。年轻人是怀着炽热的心情来参与社会事务的,原想可以通过社会事务“吃飯会议”便可以改变现有的事情。但是一旦他们进入饭局,一切便由不得他们做主。只要他们接受了宴席的邀请,他们就沦为失去了主动权的乙方,因为他们进入了只限定甲方规则生效的场域。

二、也是规则之外的孤独者——鲁迅

鲁迅本人在这场无处争斗的争斗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他也参与了这场“饭桌会议”,却在这场会议中感受到了深切的悲哀。先前的意欲主持公道的热心肠与愤怒,在这场会议中“吃”了“冰激凌”冷了冷罢,他已然意识到自己也误做了牺牲。在《咬文嚼字》里他如此表述:“据考据家说,这曹子建的《七步诗》 是假的。 但也没有什么大相干,姑且利用它来活剥一首 ,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 , 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 ,正好办教席 !”同是北女师大的教师,他被撂单了,一个人愚蠢地卷入了是非。讲师在《“破壁”之后》他自感愚弄的情绪可以更明白地呈现:“中国什么都黑暗,谁也不行,但没有事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教员咧,学生咧,烘烘烘, 烘烘烘,真像一个学校,一有事故,教员也不见了,学生也慢慢躲开了;结局只剩下几个傻子给大家做牺牲,算是收束。”他自己也被归纳到“傻子”一堆去了,可怜的怀着炽热心肠想要解决问题的傻子。

李欧梵在分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时,曾明白地点出了鲁迅一直存在的“孤独者”情绪:“独异个人正是面对这一切卓然而立,孤独,无权。当然,这一切聚合在一起,也形成鲁迅对中国,以及他自己所处地位的悲剧的看法。”3 但,其实正如上文所析杂文鲁迅中也体现出受冷遇的“孤独者”形象,这次他描写的孤独者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鲁迅已然自诩看得明白了,抛却了“理想的情形”,接受了“吃”的隐藏含义。“吃饭”与“公理”,“公论”诸事到底还是相关的。想要否决“吃”的潜藏含义,就是否决中国的当下,而否决当下就是否决存在于这当下的自己。否决存在于当下的我,徒存理想的我是难以行事的。他痛苦又讽刺地在《不是信》里给年轻人提意见:“顺便还要给热心而老实的青年们进一个忠告,就是没酒没饭的开会时候不要开得太长,倘若时候已晚了,那么,买几个烧饼来吃了再说。”年轻人开多久的会都是不起作用,还不如多买几个烧饼来吃。

拒绝“吃”的隐藏含义或社会含义的人天然就失去与强势平起平坐的权利,拒绝社会化的人失去了话语权,他的愤怒将永远燃烧;接受“吃”的隐藏含义或社会含义的人天然就失去改变的能力,承认社会化的人失去了拥有无限可能性的能力,他的沉默将永远存在。接受与不接受“吃”的含义,如同《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矛盾地存在。

鲁迅是慷慨激昂的浙地青年,学成归国之后,却实实在在地游离在规则之外。他重复描述感觉自己四面有厚厚的墙壁,憋仄他的生活。生存已然逼迫他成为教员,而成为教员又不免进入到规则之列,孤独感侵袭着他,他沦为一个沮丧而挫败的孤独者。“此时鲁迅真正的沮丧和挫败感的原因,并非全部来自“生存”的艰难和困境,而是在一种精神自我的压抑中,结合“生存”问题对个人抑郁情绪的表达。”4

对《华盖集》与《续华盖集》“吃”的窥探实际上可以看做一面镜子,我们在观“吃”以观苦痛的鲁迅在生命的过渡阶段痛苦地抉择,亦可借观冷漠的“吃”规则吞吃个体的“我”。

参考文献:

[1]李长之.批判鲁迅[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23

[2]张旭东. 杂文的“自觉”——鲁迅“过渡期”写作的现代性与语言政治(上)[J].《鲁迅研究》.2009(01):42-52

[3]【美】李欧梵 著,尹慧珉 译. 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M]. 湖南:岳麓书社出版.1991.1: 12

[4]毕绪龙. 无法完成的自我:鲁迅自我形象研究[J].2007. 4:25endprint

猜你喜欢

潜规则鲁迅
鲁迅防窃
当代女生交友潜规则
孔乙己
终结艺考潜规则需要“靶向治疗”
阿迅一族
揭开党内潜规则
潜规则
自作自受的“全民潜规则”
潜规则之脏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