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移支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17-04-21徐小亮

中国经贸 2017年5期
关键词:财力均等化财政收入

一、转移支付国内外研究现状

转移支付是我国各级政府间为了解决财政资金失衡问题,按规则进行一定的财政资金转移,从而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无偿支出。一套好的转移支付制度,应当有助于实现各区域政府财政能力均等化,让大众公平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实现经济的相对稳健发展。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实施效果如何?对于这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我们通过以4个方面进行总结:

1.转移支付与地方税收

Baretti、Huber 和 Lichtblau(2002)以德国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国的税收征收时发现,以均等化政府财政能力差异为目的的转移支付抑制了该国的税收努力。

Thiess Buettner(2006)就典型的均等化转移支付系统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时发现,均等化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的税收努力具有正面的激励作用,较高的边际贡献率与较高的税率相联系,且其利用德国市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理论分析结论。

相反,乔宝云、范剑勇、彭骥鸣(2006)首先建立一个理论模型来以试图说明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对财政努力程度的影响,其次同时使用1996—2002年和1994—2000年各省的转移支付数据、实际GDP值和财政收支数据,先通过模型估算各省的预期财政收入,从而得到各省的财政努力度,在此基础上,建模分析了以税收返还和总量转移支付为主要内容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以及各省的富裕程度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的影响,作者得出结论是: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不能有效的提升地方的财政努力,并且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富庶地区的财政努力程度低于贫困地区的财政努力程度,作者认为这样的一个特点将会扩大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的差距。

Thiess Buettner(2009)利用德国城市面板数据,通过VAR方法重点分析政府转移支付对财政冲击的动态调整时发现,具有均等化作用的转移支付制度给市政当局所提供的大数额的补助将会诱使当局更多的依靠较大的商业税,而不是像美国市政当局一样依靠财产税。

2.转移支付与财政支出

张光、曾明、江依妮(2009)运用2005年跨县数据就转移支付对县级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税收返还对县乡财政收支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效应,有效地促进了县乡财政收入努力,促使通过发展地方经济来增加财政收入。此外专项转移支付对县乡财政收支行为产生了温和的刺激效应,财力性转移支付对县乡财政收支行为产生了显著的替代效应,减轻了县乡居民的税费负担。

徐涛、侯一麟(2010)运用1993—2005年中国7个省861个县(区)的财政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Prais—Winsten模型或者Cochrane-Orcutt模型,分析了轉移支付对省、市、县(区)财政收入稳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转移支付对于省政府、市政府和县(区)政府财政收入存在较大的拉动作用,且当财政收入处于下降阶段时,其稳定效应更加明显。

3.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及地区经济竞争之间关系也做了大量研究。龚六堂、邹恒甫(2002)对Barro(1990)和Gong-Zou(1999)经济增长与政府税收之间的模型进行了扩充,推导出转移支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数值的方法测定了政府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马拴友、于红霞(2003)运用1995—2004年各省的转移支付数据,分析中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的关系后发现,1995—2004年间我国的区域经济并没有出现收敛趋势,相反,由于资金分配的不合理等原因,地区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转移支付总体上没有达到缩小地区差距的效果。同时,通过运用OLS模型对转移支付影响因素的分析解释了无法缩小地区差异的内部原因,作者认为,其关键在于确定各地区的标准支出,从而安排合理规模的转移支付资金。此外,作者还建议应该缩减税收返还规模或取消税收返还制度。

Nicolaas Groenewold和Alfred J Hagger(2006)运用two-region model(两级区域模型)对联邦转移支付对经济及福利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两级区域模型中包括两个区域,每个区域中都包括家庭、公司以及区政府。研究发现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对经济的影响效果微不足道的。

朱国才(2007)通过对转移支付与我国人均收入收敛进行实证分析后同样也认为我国的转移支付没有起到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此外,作者认为其原因是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不公平以及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由此可见,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认为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在我国地区经济收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有限,效果并不明显。

4.转移支付与地区政府财政能力均等化

刘溶沧、焦国华(2002)运用1988-1999年的省级数据,对我国当时转移支付制度对于平衡地方财政能力差距方面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其认为我国中央政府财政补助对于缩小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的效果并不明显,我国转移支付制度虽然在平衡地方政府纵向财力不平衡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却在横向平衡效果上作用不大。

Hikaru Ogawa(2004)基于Hartwick、Boadway 和Flatters(1982)的财政外部性模型,对日本的财政转移支付进行数量研究分析,探讨现行转移支付水平是否是理论上的效率最优水平。作者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转移支付水平低于理论上的均等化水平。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财力薄弱的省级政府获得了大年的转移资金,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均等化作用。

王艳艳(2008)通过比较2000年至2005年各省人均财政收入和接受转移支付后的人均财力情况,实证分析我国政府转移的财力均等化效应。作者认为,虽然转移支付产生了一定的均等化效应,但其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却对该效应起到弱化作用,并且指出了“取消税收返还、改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分流专项转移支付”的结构性整合思路。

二、转移支付与财政能力差异状况分析

唐蕾蕾、宗颖(2003)对1988—1999年各省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财政总收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地区(省市)之间的财政收入差距特别明显,而且明显高于人均国民收入差距。

欧阳华生(2007)运用1992—2005年我国省份财政数据,同时采用Gini系数计量模型,从总体与人均角度对省际间财政能力差异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省际间财政能力总量分配总体表现较为公平,但不公平趋势在加大。此外,作者还发现,如果考虑地区人口因素时,我国省际间的财力分配极为不公平。省际之间财政能力差异,导致财力分配必然不均,政府要解决各省之间财力分配不均问题需要使用转移支付手段。

胡怡建、张伦伦(2007)基于对地方税收及转移支付两大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对我国地区间财政支出差异的相对贡献率发现,转移支付体系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稀释”和“抵消”了省区间财政收入能力的差异,是的支出差异小于收入差异。

Jerry Zhao(2008)采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形式对我国省级政府自1984年至2006年的财政情况进行分析发现:1984—1993年期间,省级政府财政能力差异逐渐减小,然而在1994年之后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田发、杨楠(2011)把1995—2010年全国31个省级政府财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Theil系数对区域财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均等化水平进行估算。研究发现,区域总体财力不均等在初次分配中没有明显收敛,而且区域间财力差异大于区域内差异。此外,中央转移支付在区域财力再分配中改善了区域总体财力不均等状态,但不能有效缩小区域内财力差异,东部、西部地区的财力差异构成了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胡德仁、刘亮(2011)利用1997—2008年各省的转移支付、财政收支数据以及财政部预算司核算的各地区标准财政支出的数据,从地区间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角度,首先以人口为权数的加权变异系数对地区间的财力差异大小进行度量,得到结论是:考虑了地区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地区财政能力差异小于未考虑地区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地区间财力差异。接着作者又采用泰尔系数对地区间政府财政能力差异进行地区分解,作者发现:我国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和东部地区内部的差异。

从上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对我国政府财力差异的状况研究都还停留在省际间的层面。

东中西部地区的财力差异较为明显,政府解决省际间的财政分配不均问题,更多的需要使用转移支付手段。

三、转移支付与财政能力差异因子分析

Tsui(2005)首先简要分析描述了1994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县级财力差异的变化趋势,然后利用Morduch & Sicular于2002年提出的基于回归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发展程度及产业結够等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对财力差异不均等的贡献率。作者得出结论是:人均GDP和城市农村两极分化是最主要的两大影响县级财力差异的元素,并且两者对财力差异的贡献率合计达60%。

张伦伦(2006)运用1995—2004年各省的财政收入和GDP数据,测算各省的财政努力程度并分区域进行比较,作者指出:东部地区的财政努力程度比中西部都高。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区域回归分析财政努力程度对各省的财政能力差异的影响,得出结论是:各地区财政努力程度对财政能力的影响系数相差非常悬殊,且东部的财政努力程度系数最大。

李晋中(2011)年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考察其对省级政府财政能力差异的影响。作者认为,资源禀赋和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西部与东部的产业分工,高投资、高消耗、低产出的增长方式,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相互作用,定然会对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异造成一定的影响。

转移支付手段的使用需要考虑影响财政能力的因子,省际之间财力差异原因不同,转移支付力度以及达到的效果也不同。

参考文献:

[1]Barro, R.J and Sala-i-Martin, X. 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 [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1, 1.

[2]Ehtisham Ahmad,Singh Raju,Mario Fortuna. Toward More Effective Redistribution: Reform Options for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in China[J].IMF Working Paper,2005.

[3] Zhao,Z. and J. Martinez-Vazquez. 2003. The System of Equalization Transfers in China. Working Paper 0312, International Studies Program,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Atlanta.485–497.

[4]胡德仁、刘亮:中国地区间财力差异的度量及分解[J].贵州财经学报,2006(5).

[5]马拴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3(3).

[6]乔宝云、范剑勇、彭骥鸣: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努力[J].管理世界,2006(3).

[7]田发、杨楠:基于泰尔指数的区域财力均等化水平估算[J].商业研究,2011(10).

[8]江庆:中国地方政府总统财力不均等程度及其分解:1997—2005[J].南方经济,2010(8).

[9]王艳艳: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财力均等化效应分析[J].绿色财会,2008(8).

[10]王雍君:中国的财政均等化与转移支付体制改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9).

[11]尹恒、康琳琳、王丽娟: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基于中国县级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7(1).

作者简介:

徐小亮(1987—),男,江西南昌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财政学专业2010级硕士生,目前就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分公司财务部。

猜你喜欢

财力均等化财政收入
浅谈加强农场经济财力保障工作
1—4月份怀柔区地方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中国财政收入走势图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结算财力
结算财力
栖霞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地级市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