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的创设与有效生成

2017-04-21王建刚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指向性层次性问题意识

王建刚

[摘要]“以生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就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学论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创设和有效生成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的创设要基于情境,要有指向性和层次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情境 指向性 层次性 问题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并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以生为本”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它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对我们初中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问题的创设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问题创设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问题创设得当,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物理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活动,活动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活动中,学生可亲身体验,在体验过程中生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得出物理规律。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会生成一些问题,这样将预设和生成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可让学生对物理知识逐步从“记住”到“晓得”,再到“明了”,进而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下面结合一些课例,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的创设与生成。

一、基于情境,合理创设问题,调动学生思考、学习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强烈的好奇心会刺激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有意注意力。因此,物理问题的创设要讲究方式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案例1]如在《摩擦力》的学习中,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小朋友和爸爸、妈妈骑自行车时,突然遇紧急情况,需要紧急刹车。关于自行车刹车,教师可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

师:刹车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刹车可以增大摩擦力。

师:很好!刹车为什么可以增大摩擦力呢?

(学生思考、讨论。)

师:这个问题跟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摩擦力》有关。我们学完《摩擦力》内容后,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

[案例2]如在《磁体与磁场》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有一次,老师在农村家里打水时,一不小心,表带断了,手表(老师的这块表是防磁、防水的)掉到水井里了。接着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师:大家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将手表从井里捞上来。

生1:用抽水机将水抽干,再下井取出。

师:这个办法很好,但时间长了点,有沒有其他简单的办法呢?

(学生交流讨论。)

生2:找一个吸铁石,将手表吸上来。

师:很好!吸铁石,我们把它叫做磁体,磁体具有哪些特性呢?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磁体与磁场》,研究有关磁体的特性和磁场的知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合理创设生活情境,利用铺垫型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这样做,可使问题融人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很亲切,并能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自己对问题的想法。接下来,教师再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使学生无法较好地解决,此时,教师提出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在这一环节中,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生成。

二、基于指向性。提高问题创设的有效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指向性,即要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探究学习,并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样教师也能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3]如在《磁体与磁场》的教学中,在引题后,接下来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关磁体的性质,笔者先将创设的问题公布给学生,问题如下:

(1)磁体靠近大头针、铁钉、橡皮、硬币等物体时,你有什么发现?

(2)磁体各部位吸引的大头针一样多吗?

(3)将磁体悬挂起来,静止时你有什么发现?

(4)将磁体的一端分别靠近另一磁体的两端,你又有什么发现?

(5)被磁体吸引过的铁钉,能吸引大头针吗?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最终,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非常容易地总结出磁体的有关性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4]如在《力

弹力》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了力的概念后,笔者先将以下问题展示给学生。

(1)当用手直接对气球、弹簧、橡皮筋、塑料尺施加力的时候,观察相应物体的变化。

(2)松手后,物体又有什么变化?

(3)手用力的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能轻松地完成对形变、弹性形变、弹力等相关知识的建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性强,探究的积极性高,也更能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三、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做到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物理课,仅靠教师对问题的讲解,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教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创设层次性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5]如在《光的直线传播》新课教学中,可从手影出发,引导学生猜想:光是如何传播的?接下来,教师提出下列富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2)光在其他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

(3)光在介质中真的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问题(1)和问题(2),学生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学生通过活动得出结论: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3)则点燃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火花,使学生对现有结论产生质疑。层层深入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得出: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较难问题分解成多個比较容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提问,学生乐于接受,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教学实效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但好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创设,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即时生成。问题生成需要在备课中仔细思考。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并通过活动掌握学生还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6]如在《静电现象》教学中,在讲解两种电荷时,要让学生探究带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先将以下几个问题呈现给学生。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会看到什么现象?

(3)将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4)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能说出对摩擦起电的电荷种类的看法吗?

前面3个问题,学生可根据现象,直接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一些学生认为电荷的种类有两种,但还有少数学生提出疑问:电荷的种类为什么是两种,而不是三种呢?

在课堂上,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难能可贵的,表明这些学生的思维比较开阔。对这个问题,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已经有了预设,只不过没有提前呈现出来,就是想看看有没有学生提出。此时,笔者装着很迷糊的样子,提问学生。

师:你们为什么提出电荷种类不是两种,可能是三种,或者更多种呢?理由是什么?

生1:实验中只使用了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实验,没有再取其他种类的物体进行探究,所以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结论不一定可靠。

师:非常好,其他同学呢,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全体学生:非常有道理。

师:那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2:我们应取多种材料体进行摩擦,再分别与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接下来,运用身边的一些物品:餐巾纸、塑料吸管、试管等,并利用这些物品进行演示:将餐巾纸摩擦过的塑料吸管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现象只有两种:靠近和远离;再用丝绸摩擦过的试管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到的现象也只有两种:靠近和远离。

师:用于探究的物品够吗?

生:不够。

师:那你们把自己摩擦过的物品拿到讲台上来,将摩擦过的物品靠近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实验现象吧!

学生还不过瘾,他们又拿着他们的物品到讲台上进行实验,有人用塑料笔在头皮上摩擦,将摩擦过的塑料笔靠近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看到的现象也只有两种:靠近和远离。学生做了很多探究实验,最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种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正电荷;一种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负电荷。

就这样,因为一个问题而带动了全班学生深入探究,且学生在体验和互动中,问题得到了生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备课时,则将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吸纳”进去,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也是问题创设与有效生成的目标。精彩的问题创设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问题,并适时提出,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逐渐走向高效。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猜你喜欢

指向性层次性问题意识
一种接收换能器指向性凹陷方法
人大专题询问:增强监督“指向性”
声波测井圆环阵指向性设计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忽逢桃林 落英缤纷——我的“指向性写作”教学点滴谈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价值观层次性浅析
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