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据结构课程依托互联网技术应用手机终端实现形成性成绩评定改革实践

2017-04-20谭强袁叶敏

科技视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数据结构互联网改革

谭强 袁叶敏

【摘 要】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的运行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形成性成绩评定已经成为各高校学生考核改革的方向,本文针对形成性成绩评价在数据结构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数据结构;互联网;形成性成绩;改革

形成性评价最初是由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G.F.Scriven)提出来的。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的运行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各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已从过去过分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更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更注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多次、即时、动态地实施形成性评价,使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但由于专业、课程、学生层次、教育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不同院校和不同課程科目中推行的程度和应用模式不可能完全相同,本文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形成性成绩评价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实施作以探讨。

1 数据结构课程

数据结构课程是辽宁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和信息医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上课人数50余人。本课程是介于数学、硬件及软件三者之间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学习数据的各种逻辑结构、物理结构以及相关算法,使学生能够独立编写基本的算法、会利用数据结构解决基础编程语言不能直接表达的数据,初步具备一个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所应有的基本能力。在课程设计上除了理论课之外,还安排了实验课练习小工程项目的开发。

2 形成性成绩评定改革实践

数据结构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比例为3:7,其中,形成性评定考核项目包括三项,分别为平时测验、考勤、实验,其分值比例为5:2:3。

2.1 平时测验

2.1.1 考核项目

结合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随堂测验题目组成题库,教师每堂课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考题。

2.1.2 考核方式

利用课堂互动软件实现考核。具体操作是:教师在课前登录云平台,录入或通过Excel表格导入课上互动题目;课上适时启动互动测试;学生用手机浏览器登录云平台,随机抽题作答;系统自动批阅评分,并形成分析结果;教师进行讲评;期末自动生成平时测验成绩。通过数据挖掘算法,能够统计出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及各知识点掌握情况,既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1.3 评价标准

每学年平时测验满分50分,由于每学年不同课程的试题数目及分数各不相同,必须将平时每堂课的得分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转化为以50分为满分的计分标准。具体操作是:教师根据题库中每道题的难易程度分别设定具体的分值,一般为1-5分不等,每堂课的分数累加到期末形成本学期的测验基础分J,教师应根据本学期的题目及学生作答情况,设定一个标准分系数I,该标准系数分指的是达到这个分数即为优秀。如果测验基础分J除以标准分系数I大于50分,则学生最后的平时测验均为满分50分,如果测验基础分J除以标准分系数I小于50分,则学生最后的平时测验分数即为相除所得的分数。在课堂互动系统中我们将计算公式写在里面,可以直接生成,具体语句为:If(J/I*50>50,50,J/I*50)

2.1.4 考评设计的宗旨和创新点

1)是“互联网+高校课堂互动”的大胆创新,使形成性成绩考评开启了量化考核新篇章。

2)首创性地把手机这种教师和学生心中的“玩物”变成课堂的“教学工具”,有效破解了手机是否应该带进课堂的难题。

3)高质高效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每名学生每堂课的学习情况均能被记录一次即为高质量,仅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完成一次教师与每名学生的互动即为高效率。

4)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每堂课都有测验且公布测验结果必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高效学习,培养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教师而言,有利于改进教学。

5)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核过程不再是教师的主观臆断。

2.2 考勤

2.2.1 考核项目

学生出勤情况。

2.2.2 考核方式

系统根据学生课上登录及答题情况自动生成学生出勤结果。

2.2.3 评价标准

每学年考勤满分为20分,缺勤一次扣5分。

2.2.4 考评设计的宗旨和创新点

1)电子化点名——省去了高校课前点名之苦。

2)出勤统计更全面准确——在课堂互动答题的同时自动生成每名学生每堂课的出勤情况,这利用传统教师点名的方式是做不到的。

2.3 实验

2.3.1 考核项目

结合数据结构课程特点及相关教学大纲要求,数据结构实验部分的考核项目设计为以下四项:

项目一:结构体变量、指针变量的实例应用(4学时)

项目二:栈和队列应用(4学时)

项目三:二叉树的应用(4学时)

项目四:综合性试验(6学时)

2.3.2 考核方式

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进行考核。结合学生C语言成绩分组,每组5-6人,分组完成任务,组内得分平均。考核要求每组要设计完成项目预设功能,组内每位成员责任清晰任务明确并能准确清晰描述出模块设计思想及代码详解。

2.3.3 评价标准

实验考核结果分为A、B、C、D四个档次:

A:小组内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实现预定功能,代码段书写完整,思路清晰,有清晰完整的构图设计,小组成员介绍程序功能模块,语言表述清晰准确,用词专业恰当。

B:小组内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实现预定功能,代码段书写完整,思路清晰,有清晰完整的构图设计,但小组内部分成员对任务分工的理解设计、设计表述等,完成情况不好。

C:小组内分工明确相互协作,但未能实现预定功能,代码段部分完整,思路清晰,有清晰完整的构图设计。

D:没实现预定功能,代码段书写不完整,思路不清,没有清晰完整的构图

结合四个考核项目的难易程度,分别对A、B、C、D四个档次赋予不同的分值,具体见表1。

2.3.4 考评设计的宗旨和创新点

为了切实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受到带动和指导、基础优秀的学生有机会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的目的,巧妙设定以下三个细节:

1)分组原则是以前序课程C语言所得分数高低搭配,保证了每组优秀学生的比例。

2)考核的结果是组内每名成员得分一致,这不但激发了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动力,也确定了优秀学生在组内的带动作用。

3)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不只是最终的成果展示,更重要的是每名成员要把自己负责的部分向老师讲清楚,这就使各组要想保证成绩,必须互帮互助,优秀学生要帮助基础薄弱学生把整个实验项目理解透彻。

2.4 考核结果的应用

通过以上程序,将形成三个成绩,即:平时测验成绩、考勤成绩和实验成绩,将该三个成绩相加乘以30%即为学生本学年的平时成绩,学生期末试卷考试成绩乘以70%即为学生本学年的期末考成绩,二者相加,即为学生本学生的最终成绩。

3 小结

以上数据结构课程形成性成绩考评是本人结合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要求,紧跟“互联网+”时代主题,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发高校课堂互动软件,利用手机终端,既实现了随堂实时互动、即时反馈的学生学习过程考核的突破,又实现了平时成绩考核指标量化的突破。高校课堂通过应用课堂互动系统,使平时成绩考核回归到了考核的本质,即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以及客观性原则,进而形成了科学规范、客观公正、高质高效的形成性成绩评定体系,高效实现了促进学生日常学习、合理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等目标,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未来通过对学生考核成绩的挖掘分析,还可以得出更精确更多样化的评价,为学校、用人单位甚至国家信用系统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1]張蔷.用形成性评价促进生物教学[J].师道,2005(10).

[2]李佳,朱爱松,尚德阳,杨芳.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形成性成绩评价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4,14(8).

[3]汤琼英,周启良,邓玉梅,贺金凯,袁宪宇.新建本科院校形成性考核成绩的组成及基本考核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

[4]魏德才,程倩.智能手机与高校课堂教学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2).

[责任编辑:田吉捷]

猜你喜欢

数据结构互联网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以《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为例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TRIZ理论在“数据结构”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
《数据结构》教学方法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