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谭盾音乐创作中“新音色”的运用

2017-04-20赵晓雨

青春岁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谭盾音乐创作创新性

赵晓雨

【摘要】谭盾,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在谭盾音乐创作中,“新音色”的运用促成了谭盾在音乐创作中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对“新音色”的运用与创新让人们耳目一新,喜爱有加,他把“新音色”与管弦乐配器结合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理念,《地图》就是他的“新音色”代表作之一,该文通过对他的作品实例《地图》的分析,论证谭盾音乐创作中“新音色”的运用,他不同于传统的创作思维与新的视角彰显着他创作观念的独特性与新颖性,从而得出谭盾创作的伟大之处就是能把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洋乐有机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使音乐创作之路走向多元化,立体化的艺术创新。

【关键词】谭盾;音乐创作;“新音色”;创新性

一、谭盾音乐创作中“新音色”的含义

“音色,即声音的特色,根据不同的音色,即使在同一个高音和同一种声音强度下,也能很好的区分出来。音色的表现力在近代音乐中已经上升到极为重要的地位。音色作为一个节奏感很强的东西,在同样的音量和音配上不同的音色就好比同样色度和明度配上不同的色相的感觉一样。音色的不同取决于不同的泛音,每一种乐器、不同的人以及所有能发声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除了一个基音外,还有许多不同频率的泛音伴随,正是这些泛音决定了其不同的音色,使人能辨别出是不同的乐器甚至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每一个人即使说话也有不同的音色,因此可以根据其声音辨别出是不同的人。”

所谓“新音色”,新可以解释为从未出现过,对音色的一种创新。依据音乐表现的需要,作曲家既可以加入本民族的传统民间乐器,也可以选择世界各地的特色乐器,甚至可以将电子合成的声音用在交响乐队中。现代乐队的另一特点就是以非常规乐队编制的小型特色乐器组合,来产生新颖、独特的音色。因此“新音色”的含义就是对音乐中音色的一种创新形式。

一直以来,谭盾的音乐跨越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多媒体与表演艺术的众多界限。纽约时报评其为“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他在音乐创作中的“新音色”得到了国人的熟知与认可。就比如《卧虎藏龙》中的《月光爱人》,这是谭盾取自《永恒的誓言》的吉他协奏曲,用单纯的管弦乐、一种或两种乐器的独奏以及打击乐等不同的表现手法,将东西方的文化、情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加上李玟西化的嗓音,这首歌成为了谭盾的又一个代表作品。

二、谭盾音乐创作中“新音色”的运用

谭盾在音乐创作中强调创新,他被誉为中国音乐界的鬼才,而他在“新音色”中的运用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新音色”的运用主要包含两点:一是新技法的运用,二是新乐器的运用。新技法的运用如西方弦乐大提琴与中国传统古琴的融合,新乐器的运用则由石乐和水乐构成,敲击碰撞的石头发出的音乐感及瓷杯盛满的水形成了大自然美妙的音乐之声。

纵向声部结构中的音色融合与力度平衡。

音色旋律是一种用音色变化取代高音变化形成旋律的设想,一种强调音色在音乐表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种高度重视音色作用的创作的原则。谭盾在传统民族乐器中恰如其分的应用,就像古琴与大提琴如影随形一样,在《卧虎藏龙》中奏出的武侠的神秘与感伤,这是谭盾运用旋律音色对音乐做的最好的诠释。可以说《卧虎藏龙》成就了谭盾,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谭盾在旋律音色上的结合。而且在处理音色上,谭盾用了一套在中国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乐器——古铙,在看似杂乱的不同音乐中将不同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新鲜而又不失恰当,让人在旋律中感受到浪漫的感觉。

在为和声的配器上,就不得不提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谭盾对编钟的使用。在北京奥运会以及残奥会的颁奖仪式上的背景音乐,谭盾以湖北曾侯乙的编钟原声与玉罄声进行交响乐的融合,形成“金声玉振”的宏大音效,与北京奥运会“金玉良缘”的设计理念相融,在入场音乐中,其和声采用交响乐配器,节奏鲜明,给人轻松欢快、情绪激昂的感觉,而在其后的颁奖音乐中,谭盾运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与编钟、玉罄之声进行融合,营造出运动员受冕时庄严、隆重和神圣的气氛,而在退场音乐的中,谭盾的创作曲调则轻松、欢快、节奏明快。可以说,一次背景奥运会,谭盾向世界展示的是中国最好的民族音乐,以及和声的配器,给人充满时空交错的意味。

三、谭盾作品《地图》中“新音色”的运用

1、“有意”声音——常规乐器的“新音色”

整部协奏曲分为九个乐章,分别是《傩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听音寻路》《石鼓》《舌歌》《芦笙》,除了间奏曲之外,每一乐章都配有不同内容的来自民间的音乐影像。《傩戏与哭唱》描述的是湘西地区的傩戏和当地少数民族的哭唱。湘西的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收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的渊源非常久远,表演傩戏的人通常都带上面具,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傩面”,边唱边跳,表现与天地、鬼神和祖先的交流。“傩面”通常被绘制得比较诡异,傩戏又经常表现迎鬼、娱鬼、祭鬼等内容,再配上民间的打击乐,显得异常神秘,“鬼气”颇重。

2、“有机”声音——天然的音色

《舌歌》和《芦笙》是乐曲的最后两个乐章,也是将整个乐曲推向高潮的两个乐章。大歌的演唱需要很多人,但是让人惊叹的是,这么多人同时开口,唱出的和声却都建立在一个标准音的基础上,没有一个人跑调,非常和谐,所有人的歌声都完美地契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大提琴在这一乐章多为拨弦,和屏幕上的侗族姑娘们形成一个应答,为歌曲更添一份色彩。《芦笙》作为最后一个乐章,必然是最让人心潮澎湃的。这一乐章用“震天动地”形容绝不为过。芦笙的声音非常饱满和圆润,加之是十几把芦笙同时吹奏,还有和声的配合,演奏出来的效果不同凡响。这体现了谭盾善于将天然的音色放在音乐作品中,可以说着是一种艺术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 江. 清风与明月的舞蹈——评《卧虎藏龙》的动态之美[J]. 电影评介, 2000(12):43.

[2] 吴 叶. 谭盾与《地图》——记谭盾“音乐创作的新发展”讲座[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5(1):110-112.

[3] 罗平冠. 谭盾音乐及其对中国音乐创作的启示[J]. 江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05(5):93-97.

[4] 谢 霜. 双重概念: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交融与追寻——谭盾音乐作品《地图》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 艺术百家, 2008(2):172-173.

[5] 唐朴林. 解读谭盾“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只有靠民乐”之说[J]. 中国音乐, 2008(3):28-31.

[6] 李 浩. “根籁”的内涵及其意义——谭盾《地图》创作的美学内蕴[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表演, 2014(3):134.

[7] 郭 阳. 音乐乘着金色的翅膀飞向世界——从谭盾《地图》中所体味的20世纪音乐创作思想[J]. 黄河之声, 2008(6):108.

猜你喜欢

谭盾音乐创作创新性
关于自动化缝制连续缝的研究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研究
关于萨蒂的音乐学分析(一)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学改革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分析
拉琴人的不同选择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