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7-04-20张均强何叶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34期
关键词:导师制培养模式本科生

张均强++何叶

摘 要:高校本科生的培养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全国高校普遍实行辅导员制的实践中,导师制也逐渐开始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但由于导师制兴起时间不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和不足,该文在探讨辅导员制、导师制不足的基础上,结合电子科技大学管理-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经验积累探索出的“辅导员-导师制”的新模式,提出具体的操作建议,以期为高校本科生的培养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本科生 辅导员-导师制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176-02

本科教育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管理者和学者们纷纷对本科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目前,国内已有少部分高校在原有辅导员制度的基础上,模仿国外培养模式,将导师制引入本科生培养,是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但由于导师和辅导员的不同职能和分工,往往使得两种制度不能在学生的培养中得到协调发展[1],人才培养效果不尽人意。复旦大学的张晓清、李秀晗在对辅导员制和导师制的探索中,提出了“辅导员-导师制”培养模式,开始关注辅导员和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合力培养的形式[2],但是在具体的深入实践和方式上还稍显不足。

电子科技大学整合经济管理和电子工程的优质教学资源,创新“管理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于2008年开办“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简称复合班),旨在培养“信息技术专业素质和经济管理才能兼备的复合型未来领军人才”。复合班在开办之初就实施“辅导员-导师制”,历经9年的积累和探索,对辅导员和导师共同培养的模式有了更多的经验和思考。此研究将结合电子科技大学管理-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际,明确界定辅导员和导师各自的职能和分工,对原有的“辅导员-导师制”培养模式进行完善,提出一核心、双平台、双桥梁的“辅导员-导师制”(如图1所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思路。

1 辅导员、导师分职能、多类型指导

1.1 分职能指导,分工不分家

辅导员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管理、日常事务管理等相关基础工作,导师则负责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兴趣爱好的发展。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和人生经历,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可以根据所带学生的特性,有意识地加强对某一方面领域知识的学习,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导师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和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辅导员的工作提供补充。

1.2 多類型指导,导师队伍个性化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为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在学校和学院搭建的导师队伍平台中,将导师队伍划分为多个类别,学院以自身学术能力、专业能力较强的老师为依托,建立学业导师队伍,在专业知识和学术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学院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和已毕业学生的关系,成立职业导师队伍,带领在校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进行更具实践意义的指导。在有了学院导师队伍的建设之后,学校利用各学院的教育资源和各部门的管理资源,充分发挥老师的专长,并根据本科生对未来的规划,设置创新创业导师、素质拓展导师,创新创业导师主要针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单独指导和培养,而素质拓展导师则包括各学院具有不同专长和研究领域的导师,为本科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导师资源。

2 导师、学生双向选择机制

摒弃一直以来班导师1个导师指导1个班级的做法,实行1个导师指导少部分学生的方式,并推行双向选择机制,保证师生双方的主动性,成立导师库,将导师资料统一纳入导师库中,学生可以对意向导师进行申报和选择;在另一方面,对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建立学生资料库,导师也可通过资料库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确定自己所要指导的学生,并根据学生的特色,设计出合适的指导方式。该选择机制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做打算。

3 分阶段、多层次指导

不同的阶段,对学生成长培养的目标和任务是不相同的,因此,学生选定的导师不是四年制,而是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成长目标进行更换和选择。大一大二阶段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开放素质拓展类的学业导师库供学生选择,而大三大四阶段着重对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此时可以开放创新创业导师库和职业导师库供学生选择,体现出导师个性化指导的层次感。

4 辅导员、导师的沟通互助机制

实现“辅导员-导师制”模式的良性运转,辅导员要定期与班级学生的导师进行电话沟通,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导师也应积极向辅导员反馈学生的相关信息,从辅导员那里了解学生的特性,以便对学生做出更适合的指导方针,同时,导师开展相关活动时,辅导员要主动配合,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导师也应予以支持。为了更好地实现导师和辅导员的互动,可以建立辅导员代表小组和导师代表小组,定期召开座谈会议,进行深入沟通交流。

5 评价体系建立

为使“辅导员-导师制”模式的作用落到实处,不仅要制定辅导员的考评,还要将对导师的考评纳入,形成一个综合评价体系,重点考核辅导员、导师的工作态度、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等,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将考评情况与教师的报酬、职称评聘及职务晋升结合起来,激励导师工作的积极性。综合多方面评价,根据考核成绩,对评分较高的辅导员、导师予以奖励,并要求评分较低的辅导员、导师进行改进,以完善管理、加强监督、保证质量,促进各主体间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1] 陈赟.“班导师+辅导员”育人机制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4(2):57-56.

[2] 张晓清.高校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模式探索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5(8):11-13.

猜你喜欢

导师制培养模式本科生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