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型社团对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作用及发展现状

2017-04-20王志高贾屹峰郑红芬

科技视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数学建模第二课堂

王志高 贾屹峰 郑红芬

【摘 要】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学质量建设,而学习型社团作为学生自愿结成的学习型组织,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详细阐述了在近几年的本科教育的迅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学习型社团在建设良好的学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课本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分析指出了学习型社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

【关键词】教学质量建设;学习型社团;数学建模;第二课堂

高等教育经过大规模扩招之后,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关注点从教育规模的增长转到质量建设上来,如何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显得尤其迫切。

理想的教学质量应包括以下紧密联系着的不同层次的三个方面。首先,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精神财富。第二,学生学会了怎样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第三,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新事物有好奇心,这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求知欲的激发能从侧面反映教学质量的好坏。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获取新信息的渠道众多,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迅速,同时也存在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松懈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迟到甚至逃课、抄作业,平时不努力,靠考前突击甚至考试作弊;不及格率较高,热衷于游戏、沉溺于网吧,受就业前景影响而无心向学,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心态矛盾加剧等,已经使得众多高校教育工作者感到忧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1]本文将从学习型社团对学校教学质量建设的影响出发展开讨论。

1 学习型社团的定位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興趣爱好自由结成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些社团不受年级、专业、系院的限制,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学生在某方面的特长,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社团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文学类社团、艺术类社团、体育类社团、学习类社团等等。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各项活动,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往能力,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职能。已成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工作领域。如何把专业型学习社团和教学质量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专业学习型社团的作用,引导学风建设转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1,3]。

学习型社团是指为促进专业学习和第一课堂教学、为学习配套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而专门建立的学生社团,充当了课堂与实践的纽带,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的阵地,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2]

学习型社团与其他社团相比,更注重在实际活动中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理念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更有力的辅助了第一课堂的教学。但同时又在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不如艺术类、体育类社团灵活,对学生们的吸引力较弱。这就需要学校和一线教师开阔工作思路,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

2 学习型社团对学校教学质量建设的作用

数学建模社团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学习型社团。其宗旨在于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有趣的一面,并锻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起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二课堂的作用。社团每学年定期举办两次活动,分别是秋季学期的“趣味数学游园会”和春季学期的“数学建模竞赛”。两次活动中出现的题目大多来自社团学生多方位的资料收集整理,不仅包括教科书上的例题,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有一些数学发展历程中的趣闻轶事。前者突出趣味,以游戏的形式普及数学,让学生摒弃数学枯燥无聊的思想;后者强调应用竞技,把数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问题相结合,更倾向于数学的运用,属于提高型比赛。在活动过程中,参与者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自发地对课本、资料进行研究,使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当问题研究取得成果时,大家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1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个学校的学风和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养成良好学风的前提。学风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仅靠家长监督、老师提醒和学校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这种精神倾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而自主性很多时候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达到自我实现。学习型社团正是满足自我实现的最佳场所,因为不同于课堂的教学模式,社团成员很容易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快乐,这种快乐便会激励学生在这一事物上的继续学习,从而产生良性循环,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优良学风。

以数学建模社团为例,在社团的各种活动开展中,如期中期末复习讲课、数学建模入门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社团并对数模社团中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最终加入社团进行学习。在期中期末活动中,社团印发了120余份的复习资料,其中包括各章节知识点和易错题型并请来数学教研组老师根据复习资料进行授课。每次授课时间约为1个半小时,总计两次。活动的影响力很广,涉及不同院系、不同数学基础的同学,每次到场人数均超过100人,且复习资料供不应求。社团也对参加过活动的同学进行了调查,几乎所有同学均表示有所收获,且对期末的数学考试增添了信心。

在数学建模入门普及的活动中,由于活动主要针对社团内部成员,故参加的人数比较固定,每次约为15人左右。活动约为每周一次,持续时间约为1个半小时,活动的形式为学长引导讲课,针对不同的题型和内容,由浅入深让社团新成员了解什么是数学建模。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社团内部大部分成员对数学建模有了基本的认识,在后来的活动中更是充当数学建模活动的火种,积极推广学校的数学建模相关活动。

自成立以来,数学建模社团强大的辐射功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社团成立初期仅有16名社员,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吸纳,到如今累计200多名成员。并且成员中有许多优秀的同学获得各个级别的奖学金、考取研究生,累计完成学生科研近30个。这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直接体现。

2.2 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度

专业学习型社团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自主、新颖独特、形式多样地开展专业学习和社团交流活动,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大学的学习是很多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关,这些学生能否在社会中立足这与他们在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很大关系。但课堂时间有限,老师无法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运用,所以很多实践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这时,根据专业特点组建的学生社团,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如数学建模社团、英语社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团等。在这些专业学习社团中,课上学到的知识被高频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很大程度加强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度,并有利于对以后的知识的学习。这些学习成果最终的体现就是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会大量使用到所学数学知识和相应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去求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否能够建立模型并求解,就考察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

2.3 充当第二课堂

学习型社团是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载体。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其本身的规律性和规范性,但是经常会因为课程设置、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原因使第一课堂教学效果打了折扣。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出现上课不听讲甚至逃课等行为,致使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大学的学习不同于高中和初中的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第一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只占到学习总量的40%,其余的部分则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如对课本的预习,复习,以及所学知识的运用。如果不能做到,势必会影响到课上的理解和吸收,延误老师的讲课进度,教学质量就这样被拉低。学习型社团可以很大层度上改善这一现象。以英语社团的晨读活动为例,社员每天早上自发的提前半个小时到教室进行晨讀,晨读的内容包括当天要学的或已经学习过的课文。一方面,减轻了老师讲课的负担,有助于学生对老师所讲课文的理解。第二课堂活动既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有益补充,又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学习型社团的发展困难

3.1 学生参与热度不高,社团规模逐渐缩小

当代大学生的兴趣普遍存在重娱乐性、轻思想性的现象,娱乐型社团相比学习型社团更有吸引力,加之学习型社团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相对枯燥乏味,造成成员参与活动热情不高,缺乏对本社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导致社团发展缓慢。以数学建模社团为例,社团每年的主要活动有两次,均和数学有关,平时的活动也是有关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娱乐型社团相比活动过于单调。只能吸引特定的人,很多人在社团的学习过程中热情减退。在数学建模入门普及的活动中,活动初期,都有50名左右的社员参加,大家的热情很高,对活动有充足的兴趣。但是随着活动由浅入深,在几次课后,出现了社员不想来参加的情况。且有50%的同学对所讲内容感到吃力,迟到早退的现象也开始发生。这个现象不仅出现在一个活动中,在其他学习型社团的发展过程也相应存在。[4]

3.2 社团成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活动吸引力不够

学习型社团要求成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但由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各不相同,同时缺少有效的专业指导,很难将活动和学习的水平提升到很高的层面。学生社团摆脱了年级和系别的束缚,对于很多文体活动,大家差距不是很大,很容易在同一层次。但对于学习型社团,往往对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这也限制了很多学生的加入。以数学建模社团为例,社团中有大一大二来自各系的学生。大二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大一学生刚开始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参加很大一部分活动时显得很吃力。考虑到很多不同的专业,对数学的需求不同,要想既能满足底层需求又能满足高层需求,实在困难。

如数学建模期中期末复习讲课活动中,所有参与活动的人中100%全为大二的学生,所以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自由灵活。但在参加数学建模入门培训的活动中,据统计大二的学生只占到12%,其余全为大一的学生。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大一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同样的,对大二学生的学习会有相应影响。在数学趣味知识游园会中,参加比赛的大约有26%的大二学生,这些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且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安全工程系、数控专业或者经济管理系这些对数学要求偏高的专业。剩下的所有大一学生,他们来自各个专业,在参加活动时,都带有很大的热情。在最终决赛的五个队伍中,大二的队伍占到了三支,相比大一的学生,能进决赛的比例要高出很多。

3.3 社团经费有限,活动开展难度大

经费是制约社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充足的经费保证,就会成为活动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学校对学习型社团发展支持力度不够,缺乏足够的物质保障。学习型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校团委和挂靠单位的资助,这些资助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活动的需要,并且学习型社团活动对赞助商吸引力不强,本身很难获得赞助,因此,物质配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健康发展以及规模上的进一步扩大受到了限制。以数学建模社团为例,由于拉不到赞助,每次活动的开展都很艰难,严重影响了活动的质量,活动的效果也不如人意。

3.4 社团指导教师不完善,缺乏专业指导

学校给每个学习型社团都配有两名指导老师,大部分老师是来自各分团委的兼职老师,虽然有些社团指导老师是专业教师,但是他本身有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任务,再加上面临学校两地办学的特殊困难,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团的发展建设中去,只能对社团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以数学建模社团为例,在自主讨论学习过程中,学习和讨论的内容往往取决于负责人会什么,擅长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难以达到大家大幅度提升的效果,长期这样,必然会使活动包括组织结构都流于形式,使得社团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综上,随着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不断发展,学习型社团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这需要学校在政策层面、教师和学生在具体实施上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好、更具体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许俊,冯凌云.论大学生学习型社团及其构建[J].经济师,2005(12).

[2]柴楠.学习型学生社团的基本内涵浅析[J].领导与科学,2006(12).

[3]卞继承,裴萍,孔凡亮.浅论高校数学社团的建设与发展[J].科教文汇,2012(7).

[4]张纯.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发展困境及对策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

[责任编辑:田吉捷]

猜你喜欢

数学建模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实践观对第二课堂建设的启示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高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课堂的设计与开发策略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