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字新法

2017-04-18田蕾

新课程·上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法识字小学语文

田蕾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进行阅读、写作等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后生字的强化记忆、反复练习完成识字教学的。长此以往,学生难免失去学习兴趣,出现厌学现象。在这种情形之下,钻研识字新法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识字;新法;小学语文

提到识字教学,大多沿袭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哪一课,统统将教材翻到课后的读写部分,通过整体感知初识新字、释义,再通过反复书写加强记忆,识字部分就这样完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一个方块字都拥有历史渊源和文化演变,它们有着不同的形状,不同的笔画,在初识时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对它们的教学怎么能是千篇一律呢?其实识字教学有很多种方法,不一定拘泥于最传统最原始的那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识字教学的方法也该创新了,不是吗?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字,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

教师只是单纯把识字教学当成是教学任务,不断强调其重要性,给学生施加压力。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识字当成一个学习任务,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望而却步。教和学的过程都应该是快乐的、轻松的,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教学目标不是要让学生掌握成千上万个生字、能够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绩,更多是激发他们原本就有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考虑,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每一篇都独具特色,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妨结合课文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字,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

例如,在讲授二年级“识字7”这一课时,我会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小动物吗?”学生无一例外地点点头。我继续问:“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藏着很多动物,大家拿起笔,看看谁能把藏起来的动物找到。”“老师,我找到了孔雀、老虎。”“我找到了雄鹰、老虎、黄鹂、百灵、熊猫,还有锦鸡。”……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手回答,学习兴趣格外高涨,在这样一个情境中我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看大屏幕,穿着黄色外衣的小鸟就是黄鹂,仔细看黄鹂两个字和它的图片,图片里可爱的小鸟就是百灵,我们一起来读它们的名字,看一看它们都具有什么特点,听一听它们美丽的叫声。”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笔者一直认为,识字部分发现生字特点这个环节应该由学生自主完成,而非老师告诉学生固定的规律。将学生引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二、了解字的发展演变。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其意义

在识字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死记硬背,学生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生字数量多、难度大,无疑是浩大的工程。所谓“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只有让学生体会所学生字的意义,学生才能真正铭记于心,并且避免与其他形近字混淆。为了追根溯源,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识字教学中,我将每一个字的发展演变都向学生展示出来,古文一篆书一隶书—楷书,从最原始的象形文字逐渐发展演变,一点点趋近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字,过程是十分神奇的。这样一来,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文字经典的同时,也使语文课堂散发出别样的光芒。

例如,在讲授《春晓》这一课时要解决三个生字:古、声、多。以“古”字为例,就是从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的字形演变而来。通过古今字形的演变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详细的解释,学生会对这个字的理解入木三分,刻骨铭心,学习其他字时也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完成对生字的使用

无论哪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识字也如此。在初学阶段,学生不会使用生字,脱离了它出现时的语境,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不妨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课文对生字的使用来完成这一环节,从课文中来,到课文中去,待学生真正掌握后,自然会运用到其他的语言环境中。课文本身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例如,在讲授二年级“识字4”时,这一课主要以成语为主,教师可以引用“拔苗助长”等成语故事导入教学,增加生字学习的趣味性,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成语典故,又加深了生字学习的记忆。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和大家分享自己喜爱的成语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固然识字教学本身是比较枯燥的,但通过教师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相信识字教学这一基础环节也能够变得丰富多彩。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喜欢识字,不断增加自己的识字量,为阅读和写作源源不断地积累素材,期待看到他们取得更大进步!

猜你喜欢

新法识字小学语文
识字
识字儿歌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识字谜语
无痛肌肉注射新法
Performance of Ni/Nano-ZrO2Catalysts for CO Preferential Metha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