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

2017-04-18江林根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邻里品德与社会品德

江林根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多年的教学实践,使人深刻体会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也应该进行审美教育,这样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教材中领略大自然的美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图文并茂,里面的很多插图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那辽阔的原野,巍峨的高山,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各有其美的特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大自然的美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教学有关“爱祖国”的课文,可向学生出示多幅祖国山河壮丽的图画:雄伟的万里长城,位于中国境内的世界最高峰——珠海朗玛峰,滚滚东去的长江、黄河,风景秀丽的长江三峡,等等。看到这么多生动的画面,学生为祖国山河美丽、神州风光无限好而感到自豪,真正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明理”中感受社会的美

“品德与社会”教材不少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社会生活的画卷,孕育了一定的生活哲理,使学生感受、领略到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以在讲清道理的同时,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社会生活是美好的。如,在教学《邻里乡亲》一课是,可以着重让学生了解:邻里和睦,人们就会感到心情愉快,生活安定,社会祥和;邻里不和,人们就会感到烦恼和不安,甚至影响社会安定。通过讲、议文中的小故事,真正理解“邻里好,赛金宝”的含义。学生通过讨论,懂得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真诚相待,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形成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这也是社会美的一种体现。

三、在学习中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世界上任何事物并不一定都是美的,只有加以鉴别才能分出美和丑。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的鉴别与评价,它不仅表现在对自然美的鉴赏上,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地鉴别与评价社会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如,在学习《保护人类的家园》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一幅插图:“鱼儿也需要保护伞”。然后提问: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想法?通过讨論,让学生明白: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要生存,离不开由空气、阳光、水、土地、动物、植物等所构成的环境,人们依靠环境供给的一切生活着。如果破坏了环境,就是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大家要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使地球成为人类的乐园。

四、在行为实践中塑造美好的心灵

人最重要的是心灵美,“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但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行为训练,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到的道德知识内化到学生心灵中去,留下一个“烙印”,以指导学生的行为。如,在学习了《孝亲敬长》一课以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着重让学生谈谈:爷爷、奶奶每天为我们干了些什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来孝敬他们呢?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得到了深化,为塑造美好的心灵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完全必要的。

猜你喜欢

邻里品德与社会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邻里+”铸就崇川社会治理“小康梦”
邻里图书馆
好学者贤
邻里之间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邻里党建”增强居民幸福感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