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模式在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观察

2017-04-17何应芹李茂兰刘佳宏李嘉欣张发平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死亡率腹部统计学

何应芹 李茂兰 刘佳宏 李嘉欣 张发平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州中医院胸外科 云南省楚雄市 675000

一体化模式在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观察

何应芹 李茂兰 刘佳宏 李嘉欣 张发平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州中医院胸外科 云南省楚雄市 675000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一体化模式在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了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期间内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分别采用一体化模式与传统模式进行救治。结果:采用一体化模式救治的观察组死亡率为4%,而接受传统救治模式的对照组死亡率为1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与住院时间均要少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讨论:针对以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采用一体化模式进行救治,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救治时间与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腹部创伤;一体化模式;救治

多发伤通常是指患者受同一个受伤因素而引起机体的多种组织遭受严重创伤,这种创伤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腹部为主的严重多发伤主要是指患者的腹部受到剧烈打击而引起的腹腔内脏器官严重损伤,这种损伤会引起患者机体的大出血,继而很容易引发患者的应激反应、伤口感染以及缺氧休克等并发症,最终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针对以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一体化模式具有良好的救治效果,现主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取了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期间内来我院接受救治的10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本院的临床诊断确诊这100例患者均是以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年龄为36.34± 2.14岁。其中车祸患者52例,坠落伤患者28例,刀刺伤5例,挤压伤10例,其它伤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因等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救治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救治模式,常规救治模式主要包括会诊处理、循环复苏以及气管插入等修复合并伤,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止血、输液、抗感染、供氧、抗休克以及营养支持等。观察组患者入院后采用的是一体化模式进行救治,一体化救治模式主要是指患者在入院后,医生先对患者进行短时间的身体状况初步评估,同时为患者建立起相应的静脉通道,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质进行监测,为患者提供供氧与止血包扎处理,包扎患者的呼吸顺畅[1]。在整个一体化救治模式中,主要包含急诊外科、手术治疗、ICU救治以及后期监护。整个过程中需要实现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缩短其中的无效救治期,及时控制患者的持续性休克、大出血以及脏器功能衰竭。对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发生伤患者,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并发症状况,对患者进行全程化、系统化管理,如患者出现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呼吸异常时应及时为患者提供血液透析治疗,而对于出现了合并严重肺挫伤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治疗。当患者的腹部损伤病情稳定后,再将患者转入其它科室进行后续治疗。

1.3 指标观察

在患者接受救治的过程中,主要观察患者的各项病症与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旦发现患者的病情或生命体征有变化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同时记录患者的救治时间与治疗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应用 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的救治情况对比

2 结果

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救治模式治疗后,采用一体化模式救治的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死亡,死亡率为4%,而采用传统模式救治的对照组出现了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0%,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与住院时间均要低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具体如表1所示。

3 讨论

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非常大的威胁,这种创伤通常是在外力作用下对患者腹部的多个部位造成了损伤。腹部的器官比较多,病情也比较复杂,多个器官损伤后的相互影响会让病情变得更加严重。同时机体的严重创伤也会激活机体中的炎症递质,从而会出现炎症因子级联反应并过度激活白细胞,最终也就很容易引发炎症反应综合症,不管是患者本身的创伤还是创伤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对患者的都具有很大的威胁。

通常严重的多发伤患者最危险的阶段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患者受创后的数分钟内,大血管的严重损伤、心脏的损伤以及颅脑的损伤都有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其次是伤后的6-8h内,因为抢救不及时,患者出现颅内血肿、腹腔实质性脏器破裂等而死亡。最后是受创后的数日或数周内,受创器官功能衰竭而死[2]。因此良好的救治模块对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一体化救治模式能够降低患者的治疗时间与康复时间,并且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采用了一体化救治模式的观察组患者救治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均要低于对照组,因此对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救治有很重要的意义。

[1]钱远宇,贺红艳,彭超英,等.钝性腹部创伤早期临床特点及超声造影诊断效果研究[J].河北医学.2014(03):355-358

[2]唐伟亮,王爱国,于文海,等.腹部钝伤的螺旋CT扫描价值及临床意义[J].河北医学,2015,(12):2405-2407.

何应芹(1979-),男, 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云南省楚雄州中医院胸心外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胸心外科。

猜你喜欢

死亡率腹部统计学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