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乡土地理实现智育和德育双赢

2017-04-1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同安厦门乡土

(厦门市五缘实验学校,福建厦门361009)

利用乡土地理实现智育和德育双赢

林津津

(厦门市五缘实验学校,福建厦门361009)

近几年中高考,区域地理仍是重要考试方向。用好乡土地理,既彰显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也是新的中高考形势的需要。文章通过必修2教学过程中渗透厦门乡土地理的实例,探讨高中地理教学渗透乡土地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乡土地理;人口;城市;农业

乡土地理是指家乡本土的地理,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988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在福建厦门召开了“全国地理教育为乡土建设服务”的研讨会,掀起了乡土地理教育的高潮。[1]然而在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设置乡土地理课程,也没有相关的课时要求,只在一些探究活动部分有所涉及。但乡土地理的学习和应用对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至关重要。同时对于德育来说,乡土地理是最直接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乡土地理也涉及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和人地协调的地理观念,高中地理教材每一章节都可以在乡土地理中找到相关案例。现以人教版必修2第1~3章为例。

一、课内教学渗透

(一)乡土地理作为素材,演绎教材的原理和规律,探究因果

利用乡土地理生活性特点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提供的案例“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虽然有文字介绍,但学生较为陌生。教师充分利用同安农村地区的优势,学生对农业耳闻目睹,让学生以接龙的形式每人挑一个要素,说明影响农业的因素。学生列举如台风过后蔬菜变贵是自然灾害影响,莲花、汀溪等丘陵地区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安溪铁观音驰名中外是酸性红壤的功劳,五显的蔬菜基地靠东溪水源充足,翔安的红萝卜和龙眼生产受市场影响,莲花西坑的茶叶外运受交通制约,南平长富牛奶和新店的花卉需要保鲜冷藏技术和交通,同安蔬菜瓜果基地建塑料大棚种蔬菜,同安蔬菜园的喷灌技术,水稻田里的收割机和脱粒机体现机械的影响……学生举的例子覆盖面广,而且都是本地的相关事件,课堂氛围活跃,知识记忆更深。

(二)乡土地理作为案例,分析地域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人文地理内容,让学生深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身边的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材只介绍了几种类型,但缺乏具体例子。教师展示厦门和同安的地图让学生加以判断,得出厦门属于组团状外部形态和多核单中心集团式内部结构。在城市等级划分时,教师给出福建省各大城市人口以及厦门各区人口让学生加以判断,得出厦门的人口规模排福建省的最后,属小型城市,人口密度却是全福建最高,可见,厦门人多地少。同安人口36.5万,翔安人口28.4万,均属中等城区。又如,城市规划问题,对比厦门风频图和厦门工业区分布图,让学生思考:化工、高新技术分别建在哪个区合理?学生很明显应用已学原理轻松就能分析出结果,既巩固必修教材所学的知识,又学习了厦门的城市规划,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乡土地理的本地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兴趣

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地区,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必修2第一章人口空间变化即人口迁移,教材的案例是美国的人口迁移,离学生生活遥远,缺乏兴趣。教师把福建人口的古代迁移史讲给学生听,尤其是讲到百家姓从中原到福建的迁移,学生一片沸腾,因为学生各种各样的姓氏都有,他们很想了解自己的祖先,如郭姓为郭子仪的儿子后代,在同安郭山村最突出。林姓为比干之后,西晋北方人林禄到福建当官,为“闽林始祖”,姓林的是因为祖先工作调动才迁到福建,而其他姓氏很多是战乱、自然灾害迁移到福建的。进一步问学生明星中姓林的有哪些,结果学生所列举的明星基本上都是福建或台湾人,更进一步说明闽台亲缘和“闽台陈林半天下”的说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学生对百家姓的故事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课外组织了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本来枯燥的人文地理,由于教师充分备课乡土地理,因此制造了学生热议的话题。

(四)乡土地理使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加深理解

课本的地理知识有些较陌生抽象,但与乡土地理之间又总存在千丝万缕的相似性,是可替换的。必修2第二章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课本例子是枣强镇、衡水市、石家庄市,学生不了解这些城市,教师替换成厦门地区的地点,且级别对应。如莲花镇、同安区、厦门市,请一位家住莲花镇的同学问他在寻求教材所列几组服务时,他怎么选择。学生亲身经历,很具说服力。为了理解层层嵌套理论,教师让学生用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来代替大中小三个城市等级,使抽象的、陌生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学生能更好理解这些城市之间的服务范围是怎样层层嵌套的,以及不同等级城市个数和距离。又如水稻种植业是同安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农村的学生为同学介绍水稻的种植过程,让城里的学生大开眼界,通过农村的同学分享他们家里的水稻种植规模、单产、熟制、人口、灌溉、机械、销售情况等,得出水稻种植业的“一大一小一高三低”的特点,学生便难以忘怀。

二、课外活动渗透

生活处处有地理。新课改下,仅仅课堂教学有太多局限,地理教学的范畴要延伸到课外,而乡土地理探究就是很好的平台。我们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深入社会,开展实地探究、野外考察、社会调查、访问等,以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从不同视角去感知地理知识,以小见大去了解大千世界的地域差异。

(一)用乡土地理的实地性开展课外研究,德育渗透

课本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学生组成研究小组,亲赴现场,对各大工业区农民工进行调查,包括农民工籍贯、生活处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调查,也对各行各业进行问卷,了解对农民工的政策和看法等,然后各组做成调查报告或PPT在班级交流。这种调查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尤其同安很多学生来自农村,作为农民工的孩子,感同身受。教师引导他们爱父母,体恤父母,为了改变命运而努力奋斗。这节课,不仅是一堂地理教学课,更是一堂生动的德育教育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地理研究性学习方法,而且也让学生有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同情弱者,关注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二)用乡土地理的地域性开展课外调查,培养情感

课本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怎么样。同安、翔安的学生对农业的研究有地域优势,他们就生活在城乡结合部或农村,对农业园的研究比较能深入。学生查找同安农业发展状况,参观农业基地,尤其还去了一些现代农业示范园、生态农业、瓜果蔬菜基地等,拍了不少照片,还到海边调查了渔业的发展,最后对同安、翔安的农业现状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和自己的规划蓝图。这个活动激发学生发展家乡现代农业的伟大志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三、问题与探讨

中学地理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都规定:地理课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了德育教育的使命。高中地理教学中处处可以渗透乡土地理,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渗透地理学习方法,还可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双赢。然而,现有的高考指挥棒下,课外活动的策划、组织等几乎难有时间和精力。课堂中乡土地理的大胆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值得思考和探索。

[1]景春泉.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2]李依铭.厦门地理[M].厦门:福建鹭江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万丙晟)

猜你喜欢

同安厦门乡土
厦门正新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全国首批“巾帼志愿阳光行动”试点站在同安揭牌
乡土中国
“偶”遇厦门
同安的山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