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有活水需拓源头
——从中学语文教师培训谈起

2017-04-1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中学语文素养

(福清市元洪高级中学,福建福清350300)

为有活水需拓源头
——从中学语文教师培训谈起

王晓玲

(福清市元洪高级中学,福建福清350300)

对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着重提升专业知识素养,特别是古典文化素养,加强艺术鉴赏培训,丰富各类知识,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提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

专业知识培训;古典文学素养;培训方式

一、教师培训长期存在无效的现状

这一问题由来以久,有研究者指出,在当前的教师培训中,存在着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培训目标模糊,缺乏具体针对性;第二,培训手段传统单一,大多采用讲座的形式,不能满足教师所需要的多种培训要求;第三,培训观念落后,仍停留在“补偿式”继续教育的传统观念中;第四,在培训的组织上采用强制手段。这些问题导致了教师培训的低效的状态。[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手机APP代替了电脑,但教师培训的无效现状依然没有改变。许多教师对待培训的方式,基本上是采用电脑或手机挂网的方式,完成任务为要,讲座培训时也多是低头玩手机,培训效果极差。如培训微课制作后,许多教师学会制作后却基本没有用武之地,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了。许多学校引进白板,培训后也没有能够广泛使用,最终课堂依然只剩下PPT,各种培训的结果不外如此。

二、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应以专业知识为主

教师培训要有效,应该从观念、知识、技能等三个方面考虑。从新课改实施以来,关于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培训有不少,而在知识方面,必须采用前沿的学科知识来作为培训内容,以促使学员教学知识的更新,最后是通过新课程典范的教学案例使学员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技能与方法。

笔者认为,这三者中,最急需最重要的应该是知识方面。目前教师所进行的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最多,仿佛是一夜之间全国上下都已经完全实现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普及的教学条件似的。事实上,类似语文这样的学科,平时经常使用多媒体的教师本来就不多,网络环境的教学条件很多学校也并不具备,而语文教学最需要的却更应该是教师个人专业水平的提升,而不是外在的技术条件。教师如果无法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附加的技术手段也不会有所帮助,只能沦为空架子。

长期以来,教师备课只依靠一本教参的事实依然没有改变,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连教参都被抛之一旁,而代之以网上的某些现成的教案和素材,上课时只是对教案和课件做一些简单的修改而已。教师自身阅读质量低下,且鉴赏能力偏弱,许多教师还出现知识退化现象,因此,“当下中学语文教师素养中最缺的不是教学技术,也不是教师品德,而是文学素养”。[2]对中学语文教师培训上应该更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即文学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的核心是语言教学能力和文学教学能力,其中文学教学能力随着新课标和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占据了语文教师能力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要提高语文教师文学教育能力,无疑需大大涵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2]

三、培训应注重教师的文化素养是的提升

近日看新闻,上海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杨逢彬教授在其《论语新注新译》出版时谈及现在的中文系学生,课外书不看了!他曾问到一个中文系免试研究生,自称读过《复活》,却说不出所以然。给中文系学生上课时,说起一些作家作品,学生也基本不知道。

这一点笔者也深有体会,在课堂上提到一些作家作品,但往往一说名字,连高三学生都一片茫然。丰子恺、林语堂、张爱玲都不认识,甚至提到杨绛先生时,学生还得问:“为什么称杨绛为先生?”更不用提外国作品。课上谈到金庸先生状告江南侵权,现场调查学生是否看过金庸小说原著,两个班仅有三个学生看过一点。有一个学生还说,翻开《笑傲江湖》看了两章,实在看不下去……

凡此种种,不禁令人感慨现在学生的阅读量太少,阅读能力太低,但仔细反思,大学毕业后自己看的书也是越来越少,近几年来,纸质阅读变成了手机阅读,据统计中国人年人均阅读纸书的数量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量太少,与整个社会缺乏阅读的环境有关,与家庭教育中阅读习惯的培养缺失有关,而教师的有效引导缺乏也是原因之一。

教师对学生阅读引导的缺乏主要原因有:

1.应试教育环境下无暇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2.中老年教师专业知识严重退化,知识遗忘率高,能结合教学给予学生的指导十分有限;

3.80后青年教师成长于动漫时代,相当多人自己都不曾涉猎经典文学作品,自身专业知识准备不足,遑论能给学生以阅读指导。

试问,一个自己都没有看过《红楼》的语文教师如何跟学生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的前世今生?一个没有读过苏东坡大多数作品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赤壁赋》的情怀?讲《逍遥游》的时候能多讲几个庄子寓言吗?不要说成长于动漫时代的中文系学生没有看过《复活》,如今的中学教师又有几个较完整地看过《红楼》《三国》《史记》《古文观止》?枯燥的课堂又如何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感受文学的美好?可见,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缺失才是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的硬伤,教师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

四、应特别加强对语文教师古典文学素养的培训

“教育者必须要先受教育……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要特别注重教师的古典文学素养。”[3]当前我国正提倡中小学生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中偏重古典文化教育,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因此,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古典文化素养的提升上。

目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涉及《诗经》《战国策》《史记》《古文观止》《水浒传》《红楼梦》以及唐诗、宋词等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当然要求教师做到学富五车也不现实,那就只能扣紧教材选文,在培训时对涉及到的文本尽量多进行阅读指导,让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甚至热爱,才有可能真正带领学生涉入其中,感受美好。

五、采取多种形式提升培训有效性

1.专业讲座培训

减少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培训,代之以阅读指导。由文学类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内容可以是一部作品的介绍,一篇文章的解读。一次培训下来,哪怕只有几篇作品,或者某一部作品的引导,都有可能让教师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者引发教师阅读原作或者相关作品的兴趣,从而增加知识积淀。

2.网络培训可以参考MOOC方式

选择专业而有趣味性的讲授视频材料或音频材料,由教师自行下载看或听,在课余时间完成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提升。比如笔者曾经在MOOC上学习了《史记》《秦始皇》《红楼》和《中国人文经典导读》,分别由台湾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著名教授讲授,深受启发,并且经过学习获得了结业证书,觉得收获颇丰。而在网上下载的《蒋勋说红楼梦》的音频,也是存放在手机里随时听上一段,兴趣大了,还去买上一整套书来翻看。可以提供多门课程供教师自主选择,对感兴趣的内容学起来也更积极主动。

3.尽可能提供艺术鉴赏学习的机会

诸如琴棋书画各类知识在古诗文中皆有涉及,教师粗浅的了解,三言两语的说明,有时可能影响一个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产生既了解文本,又培养美感的效果。我们的社会培训机构不应该只是对孩子进行艺术培训,或者也动用教育系统自身的力量,组织学校的音乐、美术教师等,时不时地对其他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进行艺术鉴赏的讲座。

4.校本培训中加强教研组内教师的读书交流活动

网络培训可能流于形式,实际活动也许机会不是太多,而校本培训则是各校目前比较常见的培训方式,在教研组会上,教研组集体研读一篇文章一部作品,或者了解一位作者,大家交流探讨,互相切磋,既有内容又有实效,应该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哪怕有些教师准备不够充分,听他人的交流,至少也有一定的收获。

当然,不管什么样的培训方式,都必须教师真正投入,发自内心地接受。而对于提升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需要教师本身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由此产生自我提升的动力,这才是教师培训的内需。

[1]李山林,李瑞.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有效培训模式的建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

[2]周建华.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提升[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8.

[3]浅论加强中学语文教师古典文学素养的必要性[EB/OL]. [2011.1.12]ht tp://www.docin.com/p-117124236.html.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中学语文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