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溪大矣资村生存现状调查

2017-04-15杨敏

大观 2016年12期
关键词:生存现状玉溪宗教信仰

摘要:大矣资村隶属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李棋镇,地理位置偏僻,全村人口少,大部分村民以务农为主,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都是自给自足的模式,经济单一,造成村民生活贫穷落后。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初步了解了玉溪大矣资村的生存现状,并从大矣资村的历史迁徙渊源、村民的宗教信仰、影响村民生存现状的因素几个方面入手,对玉溪大矣资村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和考察。

关键词:玉溪;大矣资村;生存现状;宗教信仰

玉溪大矣资村地理位置偏僻,全村人数少,村民以务农为生,造成村民生活贫穷落后,多年来村民的生存现状未得到明显改善。笔者拟从玉溪大矣资村的历史迁徙渊源、影响村民生存现状的因素以及村民的宗教信仰这三方面入手,探索和考察玉溪大矣资村的生存现状及出路所在。

一、玉溪大矣资村的历史迁徙渊源

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部,距昆明市88km,大矣资村隶属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李棋镇,位于李棋镇东边。它的海拔是1740米,年平均气温15.5℃,适合种植生姜、毛芋头等农作物。全村国土面积13378.66亩,森林面积7958亩,果园面积170亩,耕地面积215亩,人均耕地0.38亩;全村有农户220户,共596人(2016年初统计),农民收入以打工及种植业为主。

(一)杨氏继昭碑的历史渊源

“大矣资是彝语地名。‘矣为‘水;‘资为‘水车或‘水磨;意为安有提水工具的村子。因有两村,以大小区分”[1]。大矣资村现有的姓氏是:杨、李、陈、白、王、张,其中杨、李两大姓氏占总人口的90%以上。

杨氏宗族是玉溪大矣资村的两大家族之一,村头的小坟山是杨氏祖坟,杨氏祠堂在文革时期被砸毁,现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块刻有杨氏祖先名字的昭碑。昭碑名为<杨氏门中先远历代宗亲考妣之墓>。根据《玉溪大矣资杨氏宗谱》可知,在二零零四年续修族谱时,杨氏子孙已经繁衍了十四代。在第一世祖春柏公时因逃避战乱,“迁居棋州之东僻处凤村,以图发展”。[2]

继昭碑上刻有《继昭碑承传》,内容如下:

“我杨姓自一世祖杨公春柏由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来到(凤村)大矣资定居以来,历经艰辛,创业培基。后世子孙昌达,如榕繁茂常青。遵承历代宗亲之口传铭昭,勤劳兴业,学文长智,孝悌传家之训示,世代接力相传,蓬勃向上,家族兴也!

俗称‘小坟山上之风水地,就是我杨氏门中之祖坟地。清光绪二十九年冬月,我族承重孙三代暨阁族老幼仝敬立之<杨氏门中先远历代宗亲考妣之墓>并竖碑于此,绵延后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沧桑发展变化,斗转星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因大矣资村集体开荒造地,我族祖坟被毁,昭碑移作洗衣石,碑文多半被毁,碑体严重受损;又因全县发展的需要,一九五八年开工修筑东风水库,淹没了库区内的村庄和耕地,大矣资我家族部分子孙先后三批被迁移到弥勒东风农场、峨山小街、红塔区的州城、高仓、研和等乡镇居住,远离祖根发祥地。

今逢盛世,國运昌隆,民族兴盛。我杨姓家族子孙托盛世昌隆之福,祖宗之德,蒸蒸日上矣。树高百尺根为本,水流万里有源头。寻根究源,子孙男女不忘报本之恩,继世之情,承传之责,尽其心力,彰显男女平等之法,扬世代之新风尚。使之承传有序,绵延流长。”[3]

《继昭碑承传》是村民杨家志撰写的,杨氏宗族在集资修建的继昭碑房内举行了复立昭碑点碑祭祖的仪式,杨家志向参加祭祀的族亲宣讲继昭碑碑文,并为祖坟地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前迎青龙出海腾空起”,下联是“后接舟凤还巢轻盈舞”,横批是“龙凤拥珠”。

杨氏宗族合力撰写了《继昭碑承传》,建立了继昭碑房,续修了杨氏宗谱,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杨氏族亲能寻根究源,也使后代子孙能清楚地了解大矣资村杨氏继昭碑的历史渊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杨氏宗族已经没有了过去的凝聚力,继昭碑房也逐年荒废了,而且也没有人来点碑祭祖了。笔者认为,不论是族谱还是昭碑,都是杨氏宗族重要的历史见证,既然前人能使杨氏宗族繁荣昌盛,那么后世子孙也该以杨氏宗族的发展为己任,继承前人的遗志。

(二)李氏宗祠的历史渊源

大矣资李氏宗祠位于村庄中心,属于土木结构建筑,倒座戏台与大殿在一条中轴线上,大殿两侧各有耳房一间,为民国时期建筑。该建筑融合了彝族和汉族的建筑特点,为研究本土历史文化发展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氏宗祠是李氏宗族的祠堂,现供奉着李氏先祖的神位,办红白喜事时作为村内的客堂使用。2012年被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祠堂内外都进行了重新翻修。李氏宗祠曾作为村中的教学场所和老年活动中心使用,如今虽然没有盛大的祭祀活动和人头攒动的景象, 但是从宏伟的建筑风格之中也能感受到当年的盛况。

李氏宗祠旁边是大矣资村小学,在学校操场上有一块<李氏家族碑记>,据碑文介绍,李氏家族的始祖是李尚元,李尚元壮年时,带领族人从玉溪市红塔区研和镇搬迁至大矣资村,定居于此。李氏家族碑记现已用钢筋混凝土和铁架焊接保护起来,上面写有一副对联“读书继世兴万代,忠孝传家盛千秋”。

大矣资村的两大家族——杨氏宗族和李氏宗族都是从外面搬迁来的,在此定居后世代繁衍生息,共同发展。杨氏宗族寻根究源的历史依据是杨氏继昭碑,李氏宗族追根溯源的历史依据是李氏宗祠,这说明家族的发展会有一定的记载物来作为联系纽带,只是它们呈现的方式各有不同罢了。村民应该加大对这些有价值的历史文物的保护力度,利用续修族谱或上门宣传等方式使这些历史文化可以传承下去。

二、玉溪大矣资村的生存现状

自从先人迁居大矣资村以来,虽然村民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是精神上的富足并不能使村民忽视经济上的贫困。为了保护山林植被和东风水库的水源,大矣资村的村民为此奉献了很多。笔者从衣食住行、收入方式、文娱资源、受教育现状这四方面入手,找出影响玉溪大矣资的生存现状的因素。

(一)大矣资村衣食住行的变迁

大矣资村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所以发展比较缓慢,但大矣资村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这些变化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所以大矣资村的衣食住行也有一个变迁的过程。

在服饰方面,过去的衣着一般以兰、绿、黑三色为主。年长者的服装以深色为主,年轻人的服装多为浅色和艳色;服装款式从过去的单一元素变成现在的五花八门;服装面料也从过去的化纤、尼龙变为现在的棉布、毛料;而且鞋子也从过去的草鞋、布鞋变为现在的休闲鞋和皮鞋。从整体来考虑的话,服饰的品质是一直在向前发展的。

在饮食方面,大矣资村的村民历来都以大米为主,辅以小麦、玉米等杂粮;副食品有米线、卷粉等;蔬菜有青菜、瓜类等;肉类以猪肉为主,牛、羊肉次之;腌制品有酸菜、卤腐等。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饮食结构逐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讲究每日三餐营养均衡。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饮食的改变也能从侧面折射出村民的生活水平。

在住房方面,大矣资村的老旧房屋很多。据大矣资村的村长范树明介绍,在现存的220人家中,有210户是土木结构住房,余下的10户分别是5户砖木结构住房和5户砖泥结构住房。土木结构的房屋大多为民国以前建盖的“三间四耳倒八尺”四合院,由门廊及院落,而后见正房、耳房、照壁,两层房屋围住四周,天井位处中央。三间四耳倒八尺,整个建筑的外观紧凑封闭、方正整齐,如同古代的一颗官印,所以这些老建筑也有一个别称——“一颗印”。后来建盖的砖木结构住房和砖泥结构住房样式多为平顶房,房屋多为两层楼房或三层楼房。

在出行方面,一开始是乘坐小木船,后来改为铁皮船,并有“大永号”客轮渡往返于大矣资村和坝子之间。二零零九年,玉溪市气候干旱,东风水库开闸放水,铁皮船停运,政府于同年三月份开工修建溪口桥,于二零一零年竣工。至此,大矣资公路建成通车。总的来说,村民的出行方式由走路、坐船变迁为乘坐摩托车、汽车出行。修路自古以来都是惠民工程,很多地方都是因为没有道路通车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更多的贫困和落后。大矣资村的溪口桥连通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从侧面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二)大矣资村收入方式的变迁

大矣资村依山傍水,村民集体开荒种地后,又修建了东风水库开始养鱼。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经济收入水平不高。二零一零年溪口桥修通,大矣资公路建成通车,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收入来源从种植业和养殖业变为外出务工,虽然更加稳定和多样化,但总体收入水平仍然不高。

(三)大矣资村文化娱乐资源的匮乏

大矣资村地理位置特殊,缺乏与外界的有效沟通。大部分人的交往空间主要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私领域为主,越趋向于公共领域,交往活动越少。这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度, 造成了村民对公共社会活动关注度低的现象。究其根源,还是大矣资村的村委会经费不足, 财政困难。当村委会经济困难时, 就很难顾及村民的文化娛乐活动需求, 无法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李氏宗祠翻新后,大矣资村的老年活动中心搬迁到了李氏宗祠门口的一个铺面内,基础设施简陋,只有一台电视机、一张桌子、一套旧沙发和六把靠背椅。平时村内的年长者就坐在这里晒晒太阳、聊聊天,也没有其他的地方可去。

另外,中年妇女会在晚饭后聚集在大矣资小学门口的操场上跳广场舞,跳累了就站在昏暗的路灯下聊聊天,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活动。大矣资小学内本来有一个图书阅览室,书籍大多来自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自从二零一一年大矣资小学合并到玉溪市李棋镇仁井小学以后,图书阅览室随之关闭。

总的来说,老年人只有一个简陋的老年活动中心,中年人只能在学校操场上跳一跳广场舞,年轻人没有地方可去,小孩子也没有图书阅览室可以看书。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明大矣资村的文化娱乐资源是匮乏的,虽然村委会财政困难,但是为了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保障村民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活动,村委会应该加大对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支持力度,利用村民自发捐款或社会捐助等形式来改变村民文化娱乐资源匮乏的现状。

(四)大矣资村村民受教育现状的分析

大矣资小学于1964年在李氏宗祠内创办。到1996年的时候,村民集资在村南新建学校。“学校占地1000平方米,围墙39米,绿化面积15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6%,校舍建筑面积483平方米,其中有综合楼一幢,教学楼一幢,厕所一座,食堂一间。学校属于半寄宿制学制,共有教职工8人。在2006年3月,大矣资小学被评为‘玉溪市市级绿色学校”[4]。大矣资小学于2011年合并到李棋镇任井小学,实行全日制寄宿学制。

在1964年以前,村民的生产活动效率不高,所以除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外,村民没有接受教育的观念。村民从文盲变成了能接收教育的知识分子,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大矣资村能考上高中的只是个别学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大矣资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或是学生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够,又或是学生家里经济困难,无力负担学费。总的来说,大矣资村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真正靠读书来发家致富的人占少数,大部分学生都是职中毕业以后就外出务工了。所以大矣资村真正受教育的人数是很少的,这说明大矣资村村民受教育现状远没有预期的好。

三、玉溪大矣资村的宗教信仰调查

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汉族的宗教信仰并不是十分明显。大矣资村是彝族和汉族共同居住的村庄,所以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

(一)宗教信仰的来源

大矣资村以汉族居多,汉族的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所以村民的宗教信仰也是佛教。听村中的长者介绍,李氏宗祠内原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文革时期破四旧时被砸毁了,现在李氏宗祠内只供奉着李氏祖先的神位,上书<李氏门中历代祖公穆昭之神位>,已经不会出现当年那种村民聚集在一起吃斋念佛的盛况了。逢年过节时,村中的信众会去瓦窑村的观松寺烧香拜佛,祈愿求福。

(二)宗教信仰的现状分析

观松寺是距离大矣资村最近的一个寺庙。观松寺又名关索庙,为祭祀关羽之子关索而建盖。文革时期全部被毁,后来瓦窑村村民集资修建,在关索庙原址上重建观松寺,规模宏大,共有十个大殿。观松寺于二零一三年至二零一五年进行了全面大规模的翻修工程,对寺院佛像、神像进行了修建、重建和彩绘工程。

大矣资村的佛教信众以年长者居多,老年人来烧香拜佛的人数比例比年轻人要多。现代社会越来越浮躁,可以说大矣资村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宗教信仰,他们在为生活奔波的同时没有精神寄托,甚至觉得没有宗教信仰也没什么大不了,所以就造成了大矣资村宗教信仰活动日趋减少的现状。

笔者认为,虽然汉族没有一个全民信仰的宗教,但是宗教信仰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而存在的,很多时候一个家族或是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宗教信仰。尽管不能要求大矣资村的每一个人都有宗教信仰,但是村委会也应该定期组织一些宗教活动,例如在李氏宗祠内组织村民进行每月两次的吃斋念佛活动,或者在周末时邀请志愿者带领信众在老年活动中心诵读佛经。这些活动可以使村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有宗教信仰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大矣资村宗教信仰人数较少的现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探析玉溪大矣资村的历史迁徙渊源、找出影响村民生存現状的因素以及分析村民的宗教信仰,从这三方面的内容中得出了村庄历史文化保护力度不够、村民生活水平低、村中有宗教信仰的人数较少是大矣资村生存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结论。针对这一结论,做出如下分析:首先,村民要保护好杨氏继昭碑和李氏宗祠等文物,为村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打好基础;其次,村民在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同时要以保护村庄环境为己任,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积极参与村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配合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最后,村民应该学会从更深层次去看待村庄的生存现状,因为家族文化需要在历史的继承中去探索,影响生存现状的因素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克服,宗教信仰需要信众去传播和发展。所以,村民应该以改善和提高大矣资村的生存现状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开发和保护好现有资源,这样才能寻求到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4]中共玉溪市红塔区李棋街道工作委员会,玉溪市红塔区人们政府李棋街道办事处.李棋镇志(1978—201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27,203.

[2][3]杨家志,杨家良.玉溪大矣资杨氏宗谱[M].玉溪,2002:18-31.

作者简介:杨敏(1994-),女,云南玉溪人,大理大学文学院,本科,从事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生存现状玉溪宗教信仰
让破碎的生命站立:那是硬核兵哥哥的伟力
古代埃及墓室壁画“彼岸时间观”图像研究
从好,到美好
从好,到美好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东台市古树名木调查报告
“信仰的力量”
浅析湖南花鼓戏的生存现状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