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与苏格拉底:对话的艺术

2017-04-14尼古拉斯热恩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鱼之乐惠子苏格拉底

尼古拉斯·勒·热恩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2017-06-08

尼古拉斯·勒·热恩(Nicolas Le Jeune),在法国雷恩第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哲学专业),并在法国兰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哲学专业),2014年开始在澳门大学攻读哲学和宗教研究博士学位,他目前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访问学生,其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和《庄子》中有关自我修炼的比较研究。

庄子与苏格拉底:对话的艺术

尼古拉斯·勒·热恩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对于苏格拉底,我们大多是通过他的著名弟子柏拉图写作的对话录才了解其思想和论辩的。在这些记载的对话中,苏格拉底与雅典人讨论智慧与美德。在最后遭到审判的时候,他解释了这么做的缘由。有一天,他的朋友凯勒丰(Chaerophon)去见德尔菲的神。凯勒丰问:“谁是世上最聪明的人?”神答道:“苏格拉底。”凯勒丰将这一神谕告诉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听后感到非常困惑,因为他认为自己所知甚少。于是,他开始游走于雅典的市集与那些拥有极高智慧声望的人交谈。他与雅典的精英,尤其是被称为诡辩派的哲学家们辩论。他这么做的意图是要找到比他更聪明的人以便否认那个神谕。然而,他并没有找到比他更聪明的人。相反,他发现那些被誉为拥有智慧的人,尽管他们深信自己明白智慧,却并不能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智慧。最后,他终于明白神谕所言不假: 比起那些自认为聪明但其实并不是真的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对自己的无知相当清楚,所以他是最有智慧的人①。不过,苏格拉底并没有就此停止他的追问。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不断提问并探求智慧。

《庄子》中也出现大量对话。有时候庄子自己会参与到对话中,但很多时候对话发生在或多或少真实的人物之间。孔子和其他重要的哲学家如老子就常常出现在对话中。不过,更多的时候,对话的参与者是古怪的隐士、神话人物、动物、河流,甚至是一具骷髅。毫无疑问,《庄子》中出现的对话可视为对当时诸子百家如儒家、墨家、杨朱学派等相互辩论的再现。但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庄子参与的对话,可以发现他有一个心仪的对话伙伴:惠子。在《庄子》第24篇,当庄子路过已故惠子之墓时,他对弟子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②惠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名辩者。这一学派不仅善辩而且发展了自己的名辩思想。庄子和惠子的特殊关系也说明在庄子哲学中对话的重要意义。

对庄子和苏格拉底而言,对话都是具有核心地位的。除此之外,两位哲学家还有另一个共同点:苏格拉底的多数对话,一如《庄子》中的对话,表面上都没有得出任何积极的结论。

如此前所言,苏格拉底对话的结论初看起来都不能产生任何积极的知识,这是因为在对话的最后,参与者们唯一知道的一件事就是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这正如美诺所言:“哦,苏格拉底,在我见到你以前有人告诉我,你总是怀疑自己也使别人产生困惑。”③苏格拉底对话的第一个功能就是揭露对话者的无知。

同样地,惠子在与庄子对话的最后也总是感到迷惑。惠子对庄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④。

苏格拉底和庄子对话的第一个效应就是引发参与者的怀疑和困惑。通常来说,在对话中,苏格拉底会试图和对话者界定美德的定义。例如,他们的对话会以提问开始:“什么是正义?”在这样的情形下,此类对话令人满意的结局应该是在最后给出一个有关正义的正确定义。有关正义恰当的定义应该是符合“正义是XX”的形式并对应于现实世界正义的命题。这样,我就可以说,我懂得正义因为我的有关正义的定义对应于现实世界的正义。这种命题知识基于命题和该命题所定义的现实的对应性。实际上,对于惠子和名家学派而言,命题知识是所有哲学辩论的目标,因为命题知识被视为一种辩证的劝服和探求,其根本宗旨是区分名称和其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恰当的语义关系⑤。

但是大部分庄子和苏格拉底的对话最终都没有得出此类命题知识。相反,在他们的对话中,更为重要的是对话本身对参与者思想状态的影响。我们可以将这种影响称为对话的心理教育功能。

美诺在《美诺篇》中是这样描述这一效应的:“在我看来,你不仅在外表上,而且在其他方面确实像海里的扁平的电鳐,无论什么人一碰上它就会中毒麻痹,就好像你现在对我做的事一样……至少我这么认为,但是现在我竟然说不出什么是美德了。”⑥在对话的最后,美诺不仅无法给出美德的定义,而且已经完全处于麻痹状态了。他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引发的疑惑彻底改变了他的思想。

在《庄子》中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公孙龙对魏牟说,“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⑦。很明显,公孙龙是苏格拉底希望与之辩论的对象。他就好比苏格拉底时候的诡辩哲学家:知识渊博,擅长辩论。但当他与庄子辩论后,他感到震惊。这不仅是因为他开始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产生了怀疑,而且他现在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了。

苏格拉底和庄子对话中的多数参与者都是自认为知识广博或绝顶聪明,因此对自己的观点很自信的人。这类人会局限于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之中。苏格拉底和庄子对话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动摇这种思想根基,使得思想可以向对话的真正价值敞开。对于他们而言,对话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得出结论而在于对话本身。对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过度自信的人,只有在对话的结论证明自己是对的时候才会得到满足。与之相反,苏格拉底和庄子享受的则是对话本身,即便最后他们被证明是错误的。

我们可以在以下一则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对话中看到这类情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⑧

此处我们看到了关于对话价值的两种不同观点。对于惠子而言,争辩是有目的的:找到命题和现实之间的恰当语义关系。根据这一观点,惠子赢得了这场辩论。因为庄子和惠子都不是鱼,他们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快乐,因此命题“此乃鱼之乐”是无意义的。然而,句子“此乃鱼之乐”在庄子的口中更具有隐喻意义。正如他在对话最后所说,他是在“濠上”知道鱼之乐的。他在濠水的桥上做什么呢?他在和惠子游玩和辩论。当他谈论鱼之乐时,他实际上指的是自己与惠子游玩和争辩时感到的快乐。他的辩论失去了命题基础,但他仍然享受这种谈话。此外,这一对话将对话与另一活动联系起来:即汉语中的“游”。不过,对于庄子而言,“游”对应于圣人在世界上的生活方式。“游”的重要特征是缺少预先计划好的目的,因此是一种本身就具有价值的活动。庄子享受对话一如他享受悠游。对于他而言,对话的价值在于对话的实践而非对话得出的结论。这就是为何对于庄子来说,对话最根本的不是去赢得辩论,而是在对话中感受到愉悦。也正是出于这样一个原因,苏格拉底花费一生的时间游走在雅典的街道市集与人们辩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苏格拉底和庄子的对话是一种“随意性谈话”。他们的对话是哲学对话,而其目标是智慧。不过,他们的对话中也有悖论的一面:因为对他们而言,智慧是不可教的。这一观点可以在《会饮篇》中的故事里得到解释,“苏格拉底说,我真希望智慧是某种能够一起分享的东西,好比说,它能够像流动的水,通过一根毛线,从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流入一个空杯”⑨。对苏格拉底来说,智慧不是某种在两个人之间可以沟通的东西,比如可以在两个杯子之间流动的水。例如,我可以认为,因为我头脑中有一种思想,也即美德的定义,那么我就知道什么是美德。于是,正如我希望你具有美德,我因此告诉你美德的定义。然而,最好的美德定义也不能使人具有美德。智慧与美德不是一系列命题和理论,因此无法进行沟通。

同样地,在《庄子》中也有类似观点: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⑩

因此,在庄子眼中,智慧就好似懂得如何制作车轮。最好的教科书也不能教会你如何去制作车轮。同样的,仅仅阅读圣人之言的书并不能使人聪明。智慧的培育需要实践。这种实践就是参与对话。哲学对话可以培育头脑的精湛技艺,就好比不断练习制作可以培养工匠高超的手艺。

皮埃尔·阿多(Pierre Hadot)如此描述苏格拉底对话的艺术:“为了使对话能够唤起一个人对自我和生命的认识,与苏格拉底谈话的人必须与苏格拉底一起,服从于理性篇章的要求,即要满足理性要求。换言之,只有当个体被超越和提升到普遍性层面,即被对话双方都接受的逻各斯层面时,才能引发对自我的关注和怀疑。”在对话中,苏格拉底和对话者通过话语锻炼了各自的理性思维。这意味着他们都超越了个体,并且克服了自我偏见和观点上升到了逻各斯的层面。这种逻各斯就是对话间产生的共同话语。它不包括特定的预先存在的命题或理论,而是出自理性对话本身。换句话说,逻各斯(logos)是某种出自对-话(dia-logos)的东西。

在许多方面,庄子对对话艺术的理解与他同时代的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实践是大相径庭的。在庄子看来,最重要的问题是当时不同学派都倾向于固守一套特定的、预先存在的命题和理论。正如他所说,“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儒家和墨家都未能明白人类的对话只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一过程不同参与者的立场得以相互显现。他们不断地否定反对者的立场,却不知晓正是由于通过对话他们自身的立场才得以确认。换句话说,他们不理解这样的一个辩证过程赋予了对话特定的价值。

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换言之,墨家的立场是通过儒家的立场显现的,儒家的立场是借助墨家而体现的。儒家和墨家的问题是他们固守于“彼”或“是”的视角,也就是囿于儒家教义或墨家教义,未能清醒地认识到“彼”和“是”是在这一辩证过程中同时产生的。

相反,庄子指出,“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圣人让“是”和“彼”“照之于天”,意即他让辩论和对话者的观点自然而然发展,而非受限于某一特定视角。在他的眼里,圣人“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圣人辩论时不会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相反,他“枢始得其环中”,明白不同的立场需要相互依存才得以产生。他明白争辩的双方通过一个辩证过程得到统一,并可上升到在对话中才能产生的“逻各斯”层面。因此,圣人“为是不用”,他不会囿于任何一种视角。相反,他“寓诸庸”,换言之,他任由对话自然展开,“因是”而确认“彼”和“是”。如果人们经常如此练习,就能做到“已而不知其然”。也就是说,人们会拥有智慧,但不是因为他们能定义智慧,而是因为通过对话他们锻炼了大脑思维,获得了精湛技艺,因而可以顺应“逻各斯”或“道”。

注释:

①苏格拉底,《申辩篇》。

②庄子,《庄子:精要篇章及传统注释选》,任博克译,第104页。

③柏拉图,《美诺篇》。

④庄子,《庄子:精要篇章及传统注释选》,任博克译,第8页。

⑤克里斯·弗雷泽,“名家”,斯坦福大学。

⑥柏拉图,《美诺篇》。

⑦庄子,《庄子:精要篇章及传统注释选》,任博克译,第74页。

⑧庄子,《庄子:精要篇章及传统注释选》,任博克译,第74页。

⑨柏拉图,《会饮篇》。

⑩庄子,《逍遥于道:庄子的早期道家寓言故事》。梅维恒译,第128页。

[1]Ames, Roger T.and Takahiro Nakajima, eds.ZhuangziandtheHappyFish.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5.

[2]Chase, Michael, Stephen R. L. Clark, and Michael McGhee.PhilosophyasaWayofLife:AncientsandModerns:essaysinhonorofPierreHadot. Wiley Blackwell, 2013.

[3]Fraser, Chris. “School of Names.” Stanford University. 2005. Accessed April 27, 2016.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school-names/.

[4]Graham, A. C.DisputersoftheTao:PhilosophicalArgumentinAncientChina. La Salle, IL: Open Court, 1989.

[5]Graham, A. C.LaterMohistLogic,Ethics,andScience.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8.

[6]Hadot, Pierre.PhilosophyasaWayofLife:SpiritualExercisesfromSocratestoFoucault. Edited by Arnold I. Davidson. Translated by Michael Chase. Malden, MA: Blackwell, 1995.

[7]Hadot, Pierre.WhatIsAncientPhilosoph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8]Hadot, Pierre,Laphilosophiecommemanièredevivre, entretiens avec Jeannie Carlier and Arnold I. Davidson: Le Livre de Poche, 2003.

[9]Plato.TheWorksofPlato. Translated by Benjamin Jowett. New York: Dial Press, 1936.

[10]WanderingateaseintheZhuangzi. Edited by Roger T. Ame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UNY Press),1998.

[11]“Zhuangzi.” Accessed April 26, 2016. http://ctext.org/zhuangzi.

[12]Zhuangzi.Zhuangzi:TheEssentialWritingswithSelecitonsfromTraditionalCommentaries. Translated by Brook Ziporyn.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 2009.

[13]Zhuangzi.WanderingontheWay:EarlyTaoistTalesandParablesofChuangTzu. Translated by Victor H. Mai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8.

B223.5;B502.231

A

1672-3600(2017)11-0025-04

【责任编辑:高建立】

猜你喜欢

鱼之乐惠子苏格拉底
美食无国界品味有共鸣
时间,遗失了什么
可乐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惠子巧辩庄子
郑合惠子:率真Lady
Pour une puissance culturelle chinoise
禅意入墨 淡写人生
爱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