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动力

2017-04-14杨丽娥

关键词:思政课互联网+思政

杨丽娥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互联网+”时代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动力

杨丽娥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互联网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课堂。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自己当成创新主体。创新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之一。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动力

据统计,截止2016年6月,我国的互联网网民达7.1亿,其中手机网民占6.56亿。现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就像经济学的“荷塘效应”一样,更新换代很快。互联网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一)互联网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机遇

互联网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信息收发、购物、交流沟通、娱乐、GPS定位、教育、医疗、求职等。其优点是:方便快捷、开放自由、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声光像具备)、互动性、个性化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宽师生视野。为师生搭建新的教学平台,学生足不出户也可学习。突破地域限制,学生可以选最好的教师,上最好的课,使优秀的师资资源得到充分配置。互动式交流,使各地的人联接起来,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融合,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事物。音乐、影视、游戏等声音、图像,为教学提供更形象、直观的手段,便于吸引学生,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

(二)互联网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挑战

第一,网上信息易迷惑和误导大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比较大的挑战来自网上的不良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不高。另外,碎片化的信息,不利于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第二,环境变化影响听课效果。网络对于自制力弱的大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有些大学生沉迷网络,难以自拔,从而分散其注意力。第三,学生的变化带来挑战。现代大学生,可称得上“数字土著”,他们是信息丰富的一代、视觉化(读图)的一代、一心多用的一代、随机性、跳跃性思维的一代、游戏化的一代。这些特点对于传统的“黑板+粉笔”“讲授+PPT”将是重大挑战,如何让这些“低头族”抬头,将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第四,人与人间的情感交流少。网络的产生,使“天涯若比邻”,但它又造成“比邻若天涯”。上述变化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二、以互联网为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尝试

(一)慕课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标志“一场数字海啸”的来临。有教师授课,每一个视频一个知识点,5~10分钟,一门课程大约8~10周,有作业、有讨论、完成任务并通过考试的学习者可以得到结业证书,与大学教育类似。

正如一个硬币具有两面一样,慕课也有利弊。5~10分钟的视频,符合快节奏的当代社会,学生的心理越来越趋向“快餐”,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但是,由于信息呈现碎片化,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整体性知识;名师讲课制作成视频,优于传统课堂的地方还在于,学生如果看不懂,可以反复看,但如果是自制力弱的学生由于失去监督,学生流失率高;在讨论区,一个问题,可以由不同国家的学生回答,超越国界,中国的学生则可能因为外语水平的限制而放弃;完成作业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惰性,但无法保证在电脑前操作的是学习者本人,即互联网无法保证学生的诚信。

(二)翻转课堂

顾名思义,与传统课堂的顺序相反,第一步,录制微课,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的视频,提出问题;第二步,课堂上做题,学生与教师、同学互动;第三步,讨论、做实验、探究等。

笔者曾经制作过微课,从笔者的尝试中有如下启示:一门课程如果要将所有内容制作成微课,必须有一个专业团队,除了精通本专业的教学人才外,还需要具备有一定的拍摄视频经验、懂音频、视频编辑的人员,才有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思政课的内容更新很快,微课也要与时俱进,制作成本较高,但是选取其中的部分内容制作微课是可行的。

(三)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借助QQ、微信、APP等交流平台,可以上传课件、教学资料、作业等,也可以进行在线讨论、信息沟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由互联网带来的学习上的革命,虽然在形式上、顺序上与传统不同,但在内容上、目标上是一致的。教学内容上,只是把原来45分钟的课分成5~9个时间段,重点突出,互动性强,更适合当代的“快餐文化”;目标上,都是以人为本,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成长。但是,MOOC、微课都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因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除了虚拟实践,最重要的还需要人与人之间实实在在的、面对面的情感交流。

三、创新是学习的本质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

人类有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表现为人的认识具有摹写性、选择性、建构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其中创造性对于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更为重要。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大学生学习的本质不仅仅是简单地听课、阅读、做作业、考试等,而是积极学习前人的经验,并在批判地继承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形成自己的智慧,否则,就会变成“复读机”或“复印机”。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本身就是学习方式上的创新。

(二)从创造学的角度

创造力人皆有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力普遍存在于个人之中,发明家、杰出人物之所以突出,是因为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显著发挥,而表现平平之人,不是因为没有创造力,而是其创造潜能没得到开发,没有被激发出来而已。

1.创造与创新。二者相同之处在于:主体相同;所涉及的领域相同;适用于相同的原理和方法。美国学者奈德·赫曼在《全脑革命》中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创造是建立在独创之上,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创新建立在已经创造出来的既有概念、想法、做法和装置的基础之上。创新比较接近推展、衍生,是建立在从前的创造活动而得出现有成果上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创新的外延大于创造,创新包括首创。创新需要思维。创新思维是推动时代前进的思维方法。

2.创新思维的特征。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比,具有下列特征:批判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即指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创新思维不墨守陈规,对一切人、事、物大胆质疑和否定,信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灵活性又称变通性或广阔性。思维不受条条框框限制,思考的方向、角度、层次是多样的,可放可收,变化无穷。如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循规思维与越轨思维、简单思维与复杂思维、渐变思维与突变思维、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对称思维与非对称思维、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刚性思维与柔性思维等。深刻性是指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创新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上,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独创性往往与新颖性联系在一起,这是创新思维成果最显著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与众不同”“独辟蹊径”等。

3.创新思维主体的特征包括:好奇心、冒险心、自信心、想象力、独立性强、有恒心等。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当代大学生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当代大学生为完成历史使命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也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四、坚守课堂阵地,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创新动力的方法探索

(一)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热情的原则

1.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黄金原则,也是互联网所欠缺的。人类社会之所以美好,在于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也就是社会需要有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特别是大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尤其需要关心,天冷时提醒学生多穿衣,倡导学生不熬夜;对于上课睡觉、低头玩手机的同学,如果我们从关心学生的身体出发,从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用温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去和他们交流,而不是严厉地训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某门课程,所以,在学生身上进行情感投入是上好课的最佳通行证。这点在互联网教学上是无法替代的。

2.合理安排时间,预留学生讨论、参与的时间。教学需要情感,也需要理性,即科学精神。劳逸循环理论指出,人脑高效率工作仅能维持1.5小时左右,中间休息15分钟,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一般成人专注时间只能保持15分钟左右。因此,以45分钟为例,可以将其分成3个15分钟,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前15分钟使用讲授法,中间15分钟播放视频,后面15分钟学生讨论等。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学生的视觉、听觉疲劳,当然,讨论时可以允许学生利用手机搜索相关资料。如果各环节安排妥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的两大原则,人文精神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利益和学生的发展看作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精神要求教师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进行教学活动,如实准确地按照教学的本来面目去揭示教学本质和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教学实践活动。只有既坚持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才能把科学的育人理念变成现实。

(二)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创新动力的方法探索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育学生的“光明思维”即培养信心和想象力。“光明思维,是指学习主体善于使自己始终沉浸在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使大脑处于活跃开放、正向求索的信念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并导向成功的思维方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虽然多数同学对思政课的兴趣一般,但他们对思政课的热情程度是可变的,这与教师的引导密切相关。

“光明思维”容易在宽松、融洽、温暖的环境中生根发芽,教师要与学生互动并会关心学生,学生的信心会渐渐恢复并慢慢找到学习思政课的乐趣。因此,便会乐此不疲、不耻下问,甚至会不断创新。此外,良好的教学环境还有助于师生双方平等交流、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助于想象力的发展。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开篇提到,哲学和科学的诞生有三个条件:一是“惊异”,二是“闲暇”,三是“自由”。“惊异”摆在第一位,对于思政课,大部分同学兴趣一般,虽然教师无法掌控学生的兴趣,但可以激发其好奇心。

以导入过程为例。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导入过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就会比较轻松。内容不要太抽象,具体、感性、形象,最好是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实际,或者是比较典型的、吸引人的例子;形式可以多样:一个故事、一首歌、一个问题、视频、谜语、游戏、小品、魔术、舞蹈、问卷测试等,可以打破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如在讲“世界观”定义之前,笔者为解释“鬼倒路”的成因,邀请两位同学闭眼走直线,结果他们均走歪了。学生还发现了笔者没有注意到的现象:左撇子会往左偏,右撇子会往右偏。学生们纷纷说出各种原因。最后向学生解释“鬼倒路”的成因,是因为人的左右脚迈出的步子不一样长,如果走的距离够远的话,最终的轨迹会形成两个同心圆。鬼怪之说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悬疑解开,也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时候。

另一种方法是鼓励学生将思政课的内容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学。例如,有位同学擅长长跑,喜欢爬山,笔者鼓励他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分析爬山,爬山很累需要坚定的意志,这就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他教我跑步的正确姿势和呼吸方法,我告诉他这是遵循身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后来他写出一篇颇有特色的论文。

3.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是有恒心的前提。面对“低头族”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若不能吸引学生,则课堂阵地将被手机占领。学生往往在已经熟悉的知识面前会失去耐心,这部分知识如由教师传授,难免有重复的地方,学生注意力难免会分散。如在讲“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时,笔者将其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在班级间采取(两个班合上)展开“知识竞赛”,两个班同学抢答,同学们争先恐后,热情极高,气氛十分热烈,无人低头看手机。

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如,突然下雨了,此时大家都在教室,无人带伞,你打算如何回去(不被雨淋)?讲到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时,如何用21元过一星期?大家基本上会积极思考。学生希望被教师看作是主动的、会思考的个体,而不是被当作灌输的机器或容器。

4.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即独立性。创新思维的批判性特点,要求学生不能盲从书本和权威,要有自己的主见,敢于质疑别人的观点,即要有较强的独立性。对一些比较纠结的问题,笔者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讨论。如:心诺是一种承诺吗?讲诚信能否接受善意的谎言?见义勇为者为救轻生者而牺牲值得吗?本来是自由讨论的问题,在班风较活跃的班级最后会自发形成对立的双方,变成多个回合的激烈辩论,其他同学均安静下来,听正反双方的唇枪舌剑,不时会有各自的支持者加进来,整个班级沸腾了。真理不辩不明,正反双方的激战,引发学生们思维的碰撞,最后由教师总结,这堂课令学生印象深刻。

5.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一方面,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的。人的认识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从实践中来。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不是只停留在理论认识层面,最终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去,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比如,不乱扔垃圾、不浪费水电、不说脏话、谎话等,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自觉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才能说明思政课的成功。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认识水平、分析问题的水平。如有位同学在手抄报中写道:“为了应对学生哲学基础薄弱的现状,老师决定进行‘生活中的哲学’小训练。日积月累,就会有所成就——质、量变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课后制作手抄报比较辛苦,但可以锻炼大家的合作、沟通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设计等需要发挥大家创新的能力,多数同学觉得累有所值。

此外,要培养创新性的人才,教师应率先垂范,在教学方法、形式上不拘一格,突出自己的特色。可以适当将自己的特长引入课堂,笔者受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在讲座中唱歌的启发,在课堂上现场演唱并教学生合唱革命歌曲,还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电视剧《卫子夫》的童谣中,当场演唱,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掌声如潮。中医穴位、草药、拔罐、折纸等被笔者引入课堂,通过直观的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课堂氛围轻松而又活跃。

传统课堂虽有不足之处,但MOOC、微课等教学形式并不能完全取而代之,因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互联网+”时代,教师只有坚守传统课堂,视自己和学生为创造性个体,并在原来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在教学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中,“实践创新”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创新动力,也是顺应改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吴进国.创造性学习与创造性思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彭琳琳)

How to Enhance the Innovative Motive Force of College Students to Stud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Internet+”Era

YANG Li’E
Yang-en University,Quanzhou,Fujian,362014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net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MOOC,Micro-Course Online Video,Flipped Classroom are beneficial attempts 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But they can’t replace traditional classroom completely.From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the innovation power of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insufficient.The most important cause is that they don’t regard themselves as innovation subjects.Innovation is not only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but also the inner motivation of learning.In the“Internet+”era how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power of study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hould follow the two principles of humanist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spirit

“Internet+”era;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Innovation power

杨丽娥(1975-),女,福建仙游人,仰恩大学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2015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编号:JAS1515 14)的阶段性成果。

2017-04-06

G641

中图分类号A

猜你喜欢

思政课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