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本科高校校企一体化协同创新办学模式探讨

2017-04-14刘林红

商情 2016年52期
关键词:办学模式协同创新

刘林红

【摘要】本文探讨民办本科高校如何通过校企资源整合,服务区域经济文化,提高民办民办本科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实现企业文化资源向民办高校教育资源的转化,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 校企一体化 协同创新 办学模式

协同创新通常认为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的深度合作。与区域内企业积极探索,协同创新,可以为社区教育搭建新的平台,共同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服务,进行校企一体化协同创新。以下就此进行多方面探讨。

一、传统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企共建、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够中发挥作用,但这些模式的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已经影响到校企合作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从现有的合作模式来看,很多民办本科高校仍然将校企合作定位在也就是在就业阶段的培养上,更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企业方面则单纯地将校企合作看成为本企业培训熟练员工、提供实习基地等方面。双方合作理念存在偏差,忽视了校企合作的根本宗旨是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四方 “互利多赢”。双方均未充分考虑受 教育者、社会等另外两方的利益,未充分考虑受教育者在人生各 个阶段的不同需要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方面需求。其次,在此过程中民办本科高校与企业利益不对等,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民办本科院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希望通过合作为学生安排稳定的、实质性的实训基地,企业则普遍对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态度冷淡,行为被动,主动来寻求与民办本科院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之又少,多数企业给予院校的资助基本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利益的不对等:校企合作有利于民办本科院校培养出素质高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对于提高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的稳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但企业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导致其积极性降低。最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够顺畅、动力机制未能较好发挥作用。因为校企合作缺乏长期运行机制,从各种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来看,普遍存在着短期合作可以、长期合作难以持续的问题。

二、民办本科高校校企一体化协同创新办学模式设想

民办本科高校通过认真分析区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与区域内企业共同合作,不断探索,可以形成校企协同创新、共建共赢的模式,顺利实现企业文化资源向民办本科高校教育资源的转化,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1.建立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合作管理体制。首先,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是一体化合作的基础。民办本科高校可以由二级学院运作,与企业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学院和企业的领导组成。建立每年两次的例会制度,讨论重大问题;制定并通过了管理章程,明确工作内容、职责以及财务制度;聘请企业董事长为负责人,学院主管副院长和企业总经理为次级负责人;根据章程设立办事机构,任命企业教育培训负责人和学院培训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并聘用专门人员管理,同时成立由行业及学术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指导工作。其次,建立统一的财务制度。二级学院财务在学校财务账户下设专项资金,单独核算,由校务委员会监督审核。根据二级学院章程,校企双方共同投入,包括专项经费、学费和培训费均纳入其中,作为课程开发、教师课酬、学员奖励、活动组织、专家聘请以及相关的管理等项目的费用支出。这种合作是校企合作模式的一种创新:双方都不以营利为目的,共同投入资金、申请专项经费支持学院建设,通过学院创出品牌,扩大学院和企业的影响力,在带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最后,校企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和课程。民办本科高校工作始终围绕着培训展开,分析企业现状和挖掘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学历教育与企业教育相融合,将学院教师学习指导优势与企业行业实践优势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项目和定制教育服务项目,打通培训和学历教育的壁垒,大力将企业文化、企业资源整合为教育力量,进而促使校企合作的效率和效益整体提升,实现“一体化”发展。

2.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模式视为高度整合多种教学形式,以培训为主要载体的人力资源建设。为此,需要校企双方协同创新,精心设计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共同建设基于模块化系统的培训内容。将学历教育课程、各种培训课程、证书技能类培训、民办本科高校教育类课程以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迸行模块化,每一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在开展培训项目时,针对企业需求,选出相应的模块进行系统整合,并设计为培训课程。依据培训目标将这些课程中的相应模块进行系统设 计,最后形成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模块化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授课教师不再只由一个人担任,根据专业特长和不同模块,聘请相应的培训师进行讲授,一个培训项目的所有培训师组成 开发团队,相互沟通,讨论培训内容,避免由于专业限制对培训中涉及的非本专业相关知识不够了解,使培训目标无法实现,同时也减少了不同专业有些内容相互重复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课程完全开放,任何一个对课程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其次,基于胜任力模型共同设计课程。培训课程依据人力资源 的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设计,将课程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结合。通过问卷和访谈确定待训岗位及待训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将模型作为课程开发依据。通过调研访谈提炼出企业对相应岗位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应涵盖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工具使用等,并进行相应的量化;然后通过实地听课和访谈,了解待训人员水平;最后制作胜任力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可以发现待训人员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等与胜任力之间差距。依据调研结果,可以对相关项目进行设计。课程的成果不是通過考试的形式呈现,而是同样设计出成果模型,作为对课程是否达到培训目标的检验,同时反馈给学员,以便学员在培训以外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己。

民办本科高校工作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目的是通过人才培养,达到人力资源的整体发展,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创建既能一个满足企业需求、又能符合民办本科高校自身特点的校企一体化协同创新办学模式才能实现双方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亚珠,唐 炬,肖登明.协同创新:中国高校深化改革还

需要什么广J].高校教育管理,2012(5):1—5.

猜你喜欢

办学模式协同创新
试论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坚持市场化办学 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基于“中德深度校企合作”高职办学模式的探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