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理还是谬误

2017-04-14李林哲

现代交际 2016年24期
关键词:自我潜意识意识

李林哲

[摘要]舍伍德·安德森的《畸人书》是一篇折射出作家心理的兴起之作,他创作于作家将睡未睡之时,接近作者本真自我。本文将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及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来解读《畸人书》中字里行间所透露的作家心理世界,并探索人之为本真自我状态下的潜意识思想。

[关键词]潜意识 畸人 本我 意识 自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76-02

《小城畸人》是美国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也是其成名之作。文章虽短小凝练,然而思想内涵深厚,它折射了作家作为内心世界广阔的自然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映作家作为作家而透露出的情感困惑和站在社会人的角度对生活的期许和呐喊。并以此为契机,对人类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刻挖掘与探索、对人的本真自我(自在存在)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各类畸人的细致描写来反映在工业化社会中人类的异化状态及人性的扭曲与变形,并作出深刻的哲学思辨。

一、理论浅谈

(一)潜意识的结构——本真自我的体现

潜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对认识人类自身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这一概念的提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亦十分巨大。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我们是无法察觉潜意识的,但它影响意识体验的方式,却是最基本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日常活动的意义,我们所作出的关乎生死的快速判断和决定能力以及我们本能体验中所采取的行动。潜意识所完成的工作是人类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简而言之,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认识真正的自我,对潜意识结构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是人进入意识状态之前的本真自我状态,是潜伏在意识之下的深层自我结构,也是未经意识结构浸染的纯粹自我。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根据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其潜意识结构是认识真实自我的必经与唯一途径。

(二)意识结构——自我对本我的遮蔽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即从另一个角度讲,形成直接感知就意味着与外在因素产生接触,一旦与外在因素进行接触,便意味着纯粹本真的自我状态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形成意识结构中的自我,从而将本真自我的状态或结构隐藏在意识结构之下,形成一道森严的壁垒,或无法突破的桎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意识(自我)是对潜意识(本我)的隐藏与压抑。

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处处蕴含作家对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心理分析。笔者将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意识理论分析此小说中人的本真自我(潜意识)与人的异化自我(意识)状态与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家所描绘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剧变导致的人的异化和人性的扭曲。

二、对《小城畸人》的心理解读

(一)何为畸人——真理桎梏下的异化状态

文章开头便说,“起初,这个世界还很年轻的时候,有许许多多的思想,但却没有真理这种东西。真理是人自己创造的,每个真理都是众多模糊思想的混合物。世界上到处都是真理,真理都很美丽。”(舍伍德·安德森著.吴岩译.《小城畸人》,5)

“真理让人变成畸人。老人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套复杂精致的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一旦将一条真理据为己有,称它为他的真理,并且尽力按照它去生活,他就成了畸人,他拥抱的真理成为谬论。”通过这段描述我们便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老人的世界中,何为真理?真理如何成为谬论?要想解此问题,我们便需通过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心理学说来分析此类问题。我们不难理解,在老人的眼中,所谓世间的真理是压抑在人身上的一道壁垒,一层桎梏,是德里达意义上的外在(external)在场(to be),是福柯意义上的权力话语,更是压在我們头上的那个至高无上的逻各斯;我们受控于此种在场,我们的行为须遵照此真理,此真理是我们一切行为方式的准则;而此类真理最根本的、深层的内在结构便是人的意识行为,它压抑了人的本真自我,让人变得有序,让人变得麻木,这便是萨特意义上的自为存在,更是本文处处刻画的畸人意识,作者将小镇的人们描绘成异化状态下的畸人,意识行为条件下的真理的奴隶;更是尚未通达到自在存在中的自为存在。

但是,接下来作者通过对自己的梦境的刻画与描写,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的本真自我状态,在书中,作者描写到一个人在将睡未睡以及将醒未醒之时,是与灵魂(真我)最接近之时。梦具有示警、指引的功能,同时还可让人宣泄情绪或展现出被自己压抑的人格特质。此时,“当他昏昏沉沉但仍有意识时,各种人物开始在他眼前浮现。他想想自己体内那个难以描摹的年轻事物驱赶着一长列任务从他眼前经过。”这里所提到的“年轻事物”即是他“体内所孕育的”“身穿铠甲的年轻女郎”——他潜意识中的真我。而眼前所经过的这“一长列人物”——这些外在的事物,都是作家内在投射之结果。

就像作者在第七章中描写的那样。“作家昔日相识的男男女女都变成了‘畸人”。这“畸人”是作家潜意识中现代社会工业革命的受害者?抑或是其中那些怀抱“真理之人”?但毫无疑问,这“畸人”刺伤了作家。“她从眼前经过的时候,作家会发出小狗呜咽般的声音”。这“畸人书”中“有个非常奇特的中心思想,记住这个中心思想后我理解了很多以前完全无法理解的人和事。”

在这样精辟的描写中,我们不禁还要回溯作者的开篇所言:“起初,这个世界还很年轻的时候,有许许多多的思想,但却没有真理这种东西。”作家所指的大抵是工业革命到来之前的农业社会,它存在很多思想,这思想或许是与中国老庄思想中的“道法(发)自然”不谋而合,它是没有任何外在在场的最为本真的自然状态和过程。从作家的生活背景以及《畸人传》之后的作品当中我们亦可以发觉这种观念根植于舍伍德·安德森的心中。或者我们可以将舍伍德看作崇尚直觉和个人感受、热爱自然、反权威和教条的超验主义者。而超验主义追求人的自由的精神成为美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遗产。

“真理都是人自己创造的,……世界上到处都是真理,真理都很美丽。”而这真理正是限制压抑人性的牢笼。“一个人一旦将一条真理据为己有,称它为他的真理,并且尽力按照它去生活,他就成了畸人,他拥抱的真理成为谬论”。 (舍伍德·安德森著.吴岩译.《小城畸人》,7)以至于“这个题目将在他的头脑中变得无比巨大,连他自己都有变成畸人的危险”。“他之所以没有变成畸人,是因为没有出版这部作品,是心中那个年轻的事物拯救了他。”没有出版这部作品,即是作家未去追求“小我”和“身份认同”,他并非为了成为作家而写作,正是这样的初衷,使安德森留下了这部影响美国文学世界乃至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二)突破意识的桎梏——顿悟式的潜意识挖掘

意识行为已成为一层壁垒,一道桎梏,制约着我们的一切行为,难于摆脱,难于超越。我们离我们的本真自我渐行渐远。要想突破这道桎梏,回溯到我们的本真自我,以此在安德森眼中,要想获得本真自我,那我们就必须挖掘我们自身内在的潜意识结构,因此,作家为获得此种状态的通达,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灵顿悟、 拷问与思索。

如在文中第四章中作家侧身安静躺在床上,并开始了一系列的灵魂探索。“他已经开始想自己没准儿哪天就突然死掉了,而且每当上床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念头。”(舍伍德·安德森著.吴岩译.《小城畸人》,54)他所说的“突然死掉”的只是灵魂的躯壳,自我的外在,它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但是“他可没有因此惊慌失措”,“这反而让他躺在床上时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虽然身躯已经衰老,已经没有多大用处,可是体内的某种东西却绝对年轻”,这体内的东西被作家形容为身穿铠甲犹如武士的年轻女郎。而这正是作家的真我。同时潜意识里的真我与小我的无限接近使其“没有因此惊慌失措”。从这段精彩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通过对“本真自我”这一终极概念的顿悟式冥想;通过对人自身之内的“潜意识”结构的深度挖掘;获得了对“本真自在”的终极认识;达到了肉体与灵魂的高度和谐统一;也最终探究出了人之为人的最大奥秘。

再有在文中的最后一章,作者提到了那个来给作家修床的“老木匠”,作家用元小说的写作手法,来说明这个老木匠具有着作家心之所向的那种“具有易于理解并且可爱动人特质”的异类畸人形象。他在作家随处乱放的雪茄中“拿起一支就吸了起来”,他的“哭泣的时候撮气嘴唇,胡子上下颤抖的哭泣”以及当作家忘记自己关于抬高床铺的方案而这木匠“索性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诸如此类,正是木匠不会去守持真理,而是顺应自然的可爱秉性,遵循自我,而这,也正是作家所追寻的最接近真我的理想状态。这一处看似普通的描写,作者却运用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及深邃的哲学内涵,同样获得了对人的“本真自我”抑或是“自在存在”的终极认识,于无声处发现声音,于世俗之间洞见真理,这正是对这处普通的描写最好的诠释。

因此,不难看出安德森用他沉潜却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在农业社会到工业革命转型时期小镇居民的生存境况及心理状态,发掘了内心畸变的心理畸人的内心症结。从他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反观我们的人生,是否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使我们陷入迷茫与困顿,我们又该怎样对人生做以思考,从而认识自我,发现真我。

三、对小城畸人的另类思辨

通读舍伍德·安德森的这篇成名之作,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本真自我”或“自在存在”这一终极概念的孜孜不倦的追寻,通过对各类畸人的异化状态描写,从而更好地展现了作家所描绘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剧变导致的人的异化和人性的扭曲,并以此为契机,对本真自我这一哲学概念进行深邃的思辨与思考,从而使小小说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为人类认识自我提供了一条现实途径;但是如果我们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辨,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程式,即安德森对本真自我状态的认识为:

(1)挖掘人自身內在的潜意识结构=本真自我=自在存在

(2)外在真理=人类意识=外在在场=自为存在

(3)人的现实总体—外在在场=本真自我=自在存在

因此,不难看出舍伍德·安德森在《小城畸人》这部成名作中运用的正是此种程式来追寻人类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自我。然而,既然在小说中存在这种固定程式,便使其仍处在所谓二元对立的无限“在场”①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哲学意义上,舍伍德·安德森所追寻的是对本真自我状态的无限接近,而并非是纯粹的本真自我的终极真理,但是我们仍然要对其在这篇小说中所体现的深邃的哲学内涵、深刻的哲学思辨、敏锐的洞察意识给予高度评价,这也正是其小说的深刻价值所在。

注释:

①本文所采用的“在场”(to be)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所提出,意在说明:在场是一切认识的基础;是一切认识论的根基;是任何程式的具体综合;从而表明在场是一种受控或受制状态,即是这样一种状态:我们一旦对事物形成某种认识,我们便处在某种受控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在场中,从而无法获得真实;本文意在说明工业社会对人造成的异化状态及对人性的扭曲。

【参考文献】

[1]阎伟.萨特的叙事之旅——从伦理叙事到意识形态叙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韶刚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3][英]理查德·阿皮格娜内西,奥斯卡·扎拉特著.视读存在主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4][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10.

[5]伏爱华.想象·自由: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6][美]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M].吴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自我潜意识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梦境是链接潜意识的捷径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
潜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