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苗族文化保护及传承探析

2017-04-13罗培熊子清

山西农经 2017年4期
关键词:苗语苗寨苗族

□罗培熊子清

(1.西南民族大学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2.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苗族文化保护及传承探析

□罗培1熊子清2

(1.西南民族大学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2.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瓦解了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加之对苗族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及创新的意识不足和受到外来多元文化的渗透,给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从苗族文化老人年迈、部分苗寨逐步消亡及苗语传承危机等方面分析苗族文化保护的现实状况,探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苗族文化;保护;传承

苗族人民在历经数千年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璀璨无比的苗族文化,但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苗寨青少年流失、苗族文化老人的逝去、具备苗语交流能力的孩子逐渐减少等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此类问题时刻威胁着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面临的问题

1.1 具备苗族文化知识库的老人大多已年迈

苗族在艰辛的迁徙过程中遗失了文字,苗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主要依靠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及长辈的口耳相传。目前来看,受外界干扰较少、系统地掌握着苗族文化的大多是年迈的老人或传承人。有的苗族区域出现了随着年迈老人的逝去伴随着民俗文化、苗药失传的状况。

1.2 醉心于传承苗族文化的青少年不多

苗族区域的青少年,不论是外出求学还是进城务工,在进入城市后往往大部分不想返回苗寨长久居住。他们渴望能在城市里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因此导致了年轻人对苗族文化传承的认知度及重视度不足。

1.3 城镇化过程中一些苗族村寨将会出现消亡

村寨的欣欣向荣是以人的生产作息作为基础的,城镇化进程中一旦伴随着年轻人的进城、老年人的逝去后,村寨从空心化到最后的消亡是难以避免的,那么,苗族文化传承的环境也会因之而改变。

1.4 对苗族文化的阐释不够

相对于苗族文化的传承及保护而言,苗族文化的阐释还需进一步加强。从民俗学、宗教学、哲学等多角度阐释苗族文化,从而彰显苗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历史厚重感及强大的生命力,同时赋予新时代的价值内涵和审美意蕴。

1.5 苗族语言传承出现危机

当部分苗族人移居城市后,其后代往往不愿意学或说本民族的语言,这会给苗族文化传承特别是以苗语作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带来的困难。

2 传承苗族文化应该厘清的一些概念

2.1 苗族文化的内涵

2.1.1 什么是文化?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根据此概念,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人们长久以来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及使用价值等具备一定形态的实物,如建筑物、服饰、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非物质文化是指那些不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但与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并世代传承的文化习俗及技艺,如语言、风俗习、技艺及宗教信仰等。

2.1.2 什么是苗族文化?苗族文化是苗族人民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苗族文化分为苗族物质文化和苗族非物质文化。

2.1.3 苗族文化的分类。按照划分的标准,苗族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其中苗族物质文化主要有苗寨木楼、雕刻、苗区石刻、古墓葬、洞穴、苗族英雄的史迹、历史各时代的艺术品、历史各时代重要文献资料、历史各时代生产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如苗家织布机、蜡染工具、服装等);苗族非物质文化除了各区域的苗族语言外,还有:①民间文学,如苗族古歌、苗族长诗等;②民间音乐,如苗族山歌、叙事歌、酒歌、婚俗歌等;③民间舞蹈,如苗族芦笙舞、苗鼓舞等;④传统戏剧,如苗族傩戏等;⑤曲艺,如苗族“嘎百福”等;⑥杂技与竞技,如苗族武术等;⑦民间美术,如苗绣等;⑨传统手工技艺,如苗族蜡染技艺、银饰锻造工艺、芦笙制造技艺、吊脚楼建造技艺等;⑨传统医药,如苗药等;⑩民俗,如花山节、姊妹节等。

2.1.4 要保护及传承的苗族文化有哪些?由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点点滴滴都与文化相关,那么在传承的时候,需要有所甄别,以便于更好地挖掘、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以实物形态存在的物质文化,应该偏重于其年代久远和价值性,或者年代较近但特具民族性。相对实物形态的物质文化来说,非物质文化涉及到的范围更加宽泛,所以有必要进行梳理和分类,按地域按类别逐一归类,重点放在口头传承的古歌、习俗和苗族技艺及苗药等方面。

2.2 如何看待苗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苗族文化,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共同的心理特征及民族情感,也是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坚不可摧的凝聚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之源。在历史的新时期面对苗族文化继承及弘扬上,要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住苗族文化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并加以阐释和弘扬,同时积极吸纳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做到不轻视或否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不固守或全盘吸收。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及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方能永葆苗族发展的勃勃生机和激发个体的活力。

3 苗族文化传承及保护的对策

3.1 刻不容缓地“抢救”文化老人

从各苗族区域来看,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比较精通苗族习俗、技艺及苗药等的人大多已经年迈,如果不趁他们还健在,争分夺秒地去挖掘及收集,那么随着这批老人的逝去,一些苗族古习俗、技艺等将随之消失,这必将给苗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严重损失。因此,“抢救”文化老人,刻不容缓。如果一时难以找到有意向的传承人,那么可行的方法是先通过影像资料等形式收集和录制,如收集和录制苗族古歌和古习俗,先让文化老人整体演唱一遍,然后再逐段演唱并做翻译,以此保持文化的真实性及便于后人的学习。同时做好记录,何地何时何人所歌何人所录?让文化老人及记录者的功德流传于后世。

3.2 多种方式激发孩子说苗语的热情

苗族语言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语言消失了,伴随着一些非物质文化也就消亡了。某种意义上说,苗语是积淀着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语言的消亡不亚于一个物种的消失。所以,要积极探索多种引导孩子学说苗语的形式,激发孩子说苗语的热情,增强苗家孩子熟练运用苗语交流的能力。如在家庭引导和熏陶中,构建孩子对苗族的认同感,要让孩子自小就知道作为一个苗族人,会说苗语是件无比自豪的事情;同时在苗族聚居区域的城市,创造条件定点跳芦笙舞,营造说苗语的环境和氛围,还可促进苗族的孩子有机会经常在一起玩耍和交流,提高苗语的表达能力。有志之士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孩子喜欢看的动画片译为苗语系列,从而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在苗族家庭的日常生活里构建语言环境氛围引导孩子的听和说能力。

3.3 开发和打造具有资源优势的苗族村寨

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必然会伴随着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少年向城镇流动,没有特色的村寨,将会因人口的流失而失去活力。近些年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人口外流后形成的农村空心化及萧条境况,既能说明这一点。既然城镇化是趋势,年轻人进城追梦是众望所归,那么我们应该在顺应趋势的情况下尽早未雨绸缪。在具备优质自然资源、苗族古建筑文化等苗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开发,在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或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游或休闲农业,通过产业的发展,把苗寨的年轻人留下来,把外面的游客吸引进来。苗族文化习俗的传承,必须在其相应的环境里、在日常生活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原汁原味地延续。脱离了苗族习俗所依托的苗寨人文环境,将置苗族文化于一个尴尬和危险的境地。也只有当年轻人在苗寨里能找到发展的机会,能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才能静心继承和弘扬苗族文化。

3.4 挖掘及阐释苗族文化

在积极挖掘和整理苗族文化的基础上,从事苗族文化研究的学者还要力图对苗族文化进行相应的阐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苗族社会的思想智慧、习俗内涵及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热爱苗族文化,进一步去感悟苗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意蕴和探寻苗寨的神奇。

3.5 树立热爱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苗族人要理直气壮地在言行上表现出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把苗族真诚、热情、善良、勤劳、崇尚正义的精神气质在生活中体现出来,让外界更多地了解苗族人民的优良品质。如果内心有几许自卑、信心不足的同胞,要内生我是苗族我自豪的信念。难以想象一个连民族都要回避、没有信心坦诚以待的人,如何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呢?又何从谈起建功立业呢?

3.6 建立县级苗族文化博物馆

在有苗寨的市县里,要有意识建立苗族文化博物馆,收集和整理好本县苗族的迁徙历程、文化习俗等资料,把历代能收集到的生产生活实物陈列出来,通过多种方式再现和保存苗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同时也要做好当代本县有关于苗族重要资料的收集。

3.7 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

要有在开放、发展中去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的视野和胸襟。能和市场结合的苗族文化,还是要逐步按照市场的要求去高标准打造。只有人气足了,想了解苗族文化及探寻苗寨古迹的人多了,才能源源不断为苗族文化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但是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要能坚守住苗族文化的魂,不能一味迎合市场而貌合神离。目前来看,苗族的银饰、苗寨古迹、饮食文化等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1]黄成华.旅游驱动下民族村寨的文化认同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2).

[2]屠飞鹏,姚莉.探析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黔东南州苗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2).

[3]房冠辛,张鸿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J].民族研究,2015(1).

[4]向瑞.苗族古代教育思想的历程、特点及当代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0).

[5]姚春林,贾海霞.从语言功能看语言文化保护的复杂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5).

1004-7026(2017)04-0005-02

G122.7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4.003

项目来源: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17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编号:CX2017SP159)。

罗培,女,四川都江堰人,西南民族大学2016级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熊子清,男,苗族,云南威信县人,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农村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苗语苗寨苗族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黔东南地区苗语的使用现状及其保护传承
——以凯里地区为例
苗语汉语互译工具设计与实现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
——选自大型交响叙事曲《苗寨的故事》
西江苗寨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苗寨小记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千户苗寨的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