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文化志愿服务拓展文化馆服务能力

2017-04-13邹峰毅

中文信息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化馆志愿文化

邹峰毅

摘 要: “十八大”提出建設文化强国,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馆现有的社会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尚有差距。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是一支蓬勃发展的、庞大的文化服务力量,既是文化服务的主力军,也是文化建设的享有者,文化馆理应夯实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的培育工作,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推动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本文从基层文化工作的情况出发,结合实际,对如何培育文化志愿者服务,拓展和提升文化馆服务能力进行思考和阐述。

关键词:文化 志愿 文化馆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350-02

群众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人类文化发展史实践主体便是人民群众。“十八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关键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鼓励全民族积极进行文化创造,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各级文化馆既是群众文化的主阵地之一,也是群众文化的主要参与者、领导者和辅导者。但是,文化馆特别是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馆的发展因经济发展不平衡,甚至因当地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因素,不能提供群众满意的文化服务。“随着居民消费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这既为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使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我们的文化产品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领域已成为我国少数几个总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领域之一”[1]。

近年来,各地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兴起,在城乡基层涌现出一大批活跃的文化志愿者,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播文化志愿服务理念、创新基层文化服务方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弥补了当地文化部门的文化服务弱势和文化服务死角。如何规范管理好文化志愿服务,培育好文化志愿服务,拓展当地文化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是目前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尽快地进行的一项探索。

一、拓展文化志愿服务的需求背景

城乡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期,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差异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总体上看,文化志愿者服务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城乡文化服务对象和文化参与者显现出老年化程度较高;二是体制内有限的文化资源与快速增长的群众文化需求的不平衡日益凸显。

1.文化支愿服务发展的需求

文化部门因编制、财力等限制,提供的文化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平衡,文化馆自身建设与群众文化志愿服务发展不平衡。以苏北淮安老城清浦区为例,文化志愿者队伍主要以个体自发组织、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和各类文化艺术协会三种形式存在。辖区社区较多,城乡结合密集,企业退休老职工较多、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逐年增多,人们的文化素养、居民健康生活理念、文明意识不断提升,文化需求日益增加,文化志愿者、业余文艺团队、文化艺术协会不断壮大,发展速度较快。清浦区30万人口,2013年至2015年,文化馆新增进编制2人,编制数10人,占全区人口的0.003/万。根据区民政、区文化部门统计数据,2013年登记在册群众文艺团队4支,120人。至2015年5月,文化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62支,2065人,占全区人数的0.688/万,是区文化馆在职人数的229.33倍。“文化志愿者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另一方面,他们获得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从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中获得了自身精神上的满足,也是公共文化的享有者”[2]。

2.文化志愿服务群体的需求

县区文化馆一般提供的文化服务项目有排演厅室、图书阅览、文艺辅导等服务项目。文化志愿服务群体较庞大,主要遍布城区近郊,以地方戏剧、舞蹈、健身操、声乐、器乐、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手工艺制作等门类较多。女性参加文化志愿服务的人数总体高于男性。声乐、舞蹈、广场健身操、地方戏剧等项目更受女性志愿者青睐。男性志愿者则倾向于摄影、美术、书法、戏曲等项目。最常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是55-65 岁的人群,主要为辖区家庭主妇及离退休人员,他们生活有规律,时间和精力充沛,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在为社会服务中,寻求自我价值。

3.文化志愿服务结构的需求

文化志愿服务现在还处于推广、发展期,文化志愿服务者队伍组织结构不平衡,社区居民对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认知度不高,参加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中,具备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或文艺专长的志愿者比较欠缺。据清浦区文化馆群众业余文艺团队花名册统计,42岁以上的文化志愿者占了总量的 80%,这部分人群属于中老年人,技能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导致文化志愿服务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和认可。

4.文化志愿服务管理的需求

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管理不统一,常出现为某一活动,民政、文化部门或乡镇、街道多方牵头,部分文化志愿者登记注册信息不完善,其服务内容和功能不能做到定向、定位,服务方向不明确,特长优势不突出,无法实现文化志愿者资源的整合,缺少全体文化志愿服务信息交流平台。未建立文化志愿者激励机制,志愿者参加文化服务热情高涨,但未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文化志愿者管理和服务机制,缺少长期坚持参与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和自觉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5.文化志愿服务宣传的需求

文化志愿服务缺乏社会宣传和纵深系统的引导。文化志愿者、群众文艺团队、文化艺术协会在文化服务领域中生机盎然,但在社会许多层面并未得到普遍认知和肯定,部分群众对文化志愿者的概念只是一知半解。认为文化志愿者是临时小工、义工,对文化志愿者服务社会、在城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存在认识上的偏见和不理解。一些单位、企业对免费送演出、送展览等低成本、无开支的文化义务活动感兴趣,乐意接受,而对送文化知识、送艺术培训等提高员工自身文化艺术修养和爱好的学习培训,常常不接受。缺乏相应的宣传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文化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文化志愿服务环境。

二、培育文化志愿服务延伸文化馆社会服务功能的设想

文化馆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人才是关键。当今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离不开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骨干队伍”[3]。通过发掘、培养、引进等方式建立一批以专业文艺人才为骨干、业余文艺人才为辅助的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以文化志愿者、群众文化团队、群众文艺协会三大形式,以规范化的管理,形成点、扇、面文化服务网络,相互带动、相互引领,逐步提升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管理水平,促进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

按照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文公共发 [2012]31号)的文件精神,规范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组织实施文化普及和文化志愿服务培育,通过摸底、组建、统筹管理三步曲,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以“文化义工”、“文化钟点工”、“文化辅导员”等多种形式,组织有文化艺术特长的文化志愿者队伍,统筹组合层次丰富的群众舞蹈、声乐、曲艺、书画、诗歌以及文化艺术创作等特长突出的群众文艺团队和不同文化艺术门类文化艺术协会,以点带面,编织覆盖社区、农村的“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网”,不断满足群众文化娱乐需求,发挥和调动文化志愿者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文化自觉。

1.规范文化志愿服务机构,培育“文化种子”

利用文化志愿服务近两年发展的较好势头,文化馆主动加强对文化志愿组织的培养,每年开展群众文艺骨干培训,挖掘、发展“文化种子”。文化馆、群众文化艺术协会以及乡镇、街道文化站组织领导和协调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为文化志愿者服务提供三级网络联络和温馨的服务。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规范化管理是其主要抓手。“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由相关文化事业机构进行管理”[4]。文化馆理应承担文化志愿者队伍的管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对活动时间、参与人员、活动分工、活动点分布等进行明确规定,建立起一个常态化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使有文化志愿服务意愿的基层文化人才参与文化服务中。同时,将文化志愿者纳入义工范畴,参照义工服务的相关章程,实现文化志愿者与义工服务的有效对接,让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具有长期性、操作性和持续性。

2.创新文化志愿服务形式,勤于“种植文化”

按服务类型划分,以多层次、多领域、开放式、特色化的文化志愿服务格局来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文化义工主要提供文化活动义务协作、义务讲解、文化礼仪、文化活动场务、文化艺术咨询、非物质文化普及等文化范畴服务。文化钟点工和文化辅导员主要从具有某项文化艺术特长,热爱并积极参与基层文化活动的群众中组织发动,负责引领广场、街区和农村的文化建设,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和基础辅导,为群众提供广场舞、健身操、秧歌等人员积聚型文化艺术类服务,以及器乐、科技、美术、书法、诗词、创作等文化艺术活动内容。文化钟点工偏向于服务弱势群体或个别文化需求的点对点个体服务,文化辅导员偏向于文化艺术普及和提升层次的点对面的更广泛群体服务。以点、面结合,广泛种植文化,丰富文化馆的文化服务层面和服务群体。“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尽可能地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充分保障和维护每一个国民的基本文化权利”[5]。

3.加大文化志愿服务宣传渠道,壮大“文化庄稼”

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微信等大众传媒,运用报道、组群评论等无成本、易操作、平民化的宣传传播形式,普及文化志愿服务知识,宣传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经验和文化志愿者的事迹,引导人们尊重文化志愿服务和文化志愿者的劳动,营造有利于文化志愿服务的舆论氛围,进一步扩大文化志愿服务队伍规模。文化馆和各文化志愿服务机构自觉带头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发挥文化志愿服务的示范、辐射和引领表率作用,动员辖区党员、团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带头参加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社區、乡村是群众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开展经常性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场所,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室以及小区管理服务站,开辟多种途径,加大文化志愿服务力度,以纵深的文化志愿服务使其家喻户晓,以优质的文化志愿服务使其深入人心。同时,采用与学校、企业等单位合作的方式,拓展文化志愿服务结构。

4.夯实文化志愿服务平台,繁荣“文化家园”

建立文化志愿服务数字化操作平台,统一注册登记的系统,确保文化志愿者信息长期保存,通过互联网共享各文化志愿服务机构、文化志愿者信息,快速、高效地为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找到相匹配的文化志愿者和文化资源。依托辖区内各行业协会组织文化志愿者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文化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定期对注册登记的文化志愿者信息进行核实、信息更新管理,跟踪掌握文化志愿者接受培训、参加文化志愿服务的情况,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和服务任务,实现文化志愿者、文化服务对象和文化活动项目的高效能衔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使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提高文化服务意识、文化服务能力和文化服务水平。

总之,文化馆职能与文化志愿服务高度统一,培育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探索出实际可行、高效能的群众文化服务载体和样式,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共享文化建设成果,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群众参与文化服务持续化,推进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使文化馆真正成为文化建设中的一支庞大的、优质的排头兵。

参考文献

[1]李长春,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上册)——《文化强国之路》

[2]戴珩,关于文化自愿者的理论思考——《把门打开》

[3]江苏省文化厅、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覆盖面广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建设在江苏》

[4]于群、冯守仁,群众文化自愿者队伍的管理——《文化馆、站业务培训指导纲要》

[5]人民日报出版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文化馆志愿文化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年味里的“虎文化”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