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寄语”对促进家校合力形成的作用

2017-04-13傅应湘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家校合力寄语

傅应湘

[摘 要]德育是教育的先行,在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前提下,如何开辟、拓展德育渠道,实施立体化德育,是一个常新的课题。有效利用“家校互联”平台中“班主任寄语”栏目,可促进家校互联,使家校形成合力,从而提高德育效果。

[关键词]班主任寄语;家校互联;家校合力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69-02

近年来,在冗杂的班级事务之余,我总想扒一个小孔,开一扇小窗,让终日伏案埋头有点缺钙的学生见点蓝天太阳,知点人间冷暖,也让痴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家长更直接地了解我的管理理念、行事风格。碰巧,学校“家校互联”平台里,除了常设的“一周表现”“团队评价”“教师评价”“温馨提示”等栏目外,新辟了“班主任寄语”栏目,鼓励班主任操刀挥笔。我一时豁然开朗,小巧的视窗里,分明有一条悠长的小路,我可以边观察边思考边捡拾,且行且吟且啸,既与家长有了更多互动,也给了学生一份必要的引领、激励和鞭策。

一、“寄语”内容的界定

中国走过上千年的文明之路,走过繁盛的大唐、衰微的清朝,如今正朝着伟大的中国梦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在如此丰富的文化背景下,关于人性的定位和人才的培养,观点林立。单说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德育的方向、育人的目标等,也是众说纷纭。要缕析个头绪来,就必须直面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德育,要培养出怎样的人?余秋雨先生在《君子之道》里如是说:“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余先生着重从君子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上,定义了君子形象及其重要性,从中我们不难揣摩,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价值取向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古代文化经典《大学》,更是给中国人的人格构建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途径:“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我想,不管地球如何变成村落,不管世界文化如何融合,我们要培养的,可以是世界公民,但首先应该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镌刻着中华血缘符号和文化符号的中国人。

有了这份定力与坚持,“寄语”的主体内容浮出水面。具体说来,以“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为经,以“中华民族性格中的十大缺陷”为纬,将“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与“冷漠麻木、诈伪不诚、是非不分、伪善多怨、讳疾忌医、见利忘义、趋众盲从、趋炎附势、胆小怕事、明哲保身”构成经纬交织的基本对立统一体,参合当代理念、国情学情,糅合教师自身的观察识见,形成一个有根有源、有承有传、有理有据的完备体系,其中点多面广,有维度有向度,充满张力。

二、“寄语”形式的选择

俗话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说话写文章自然也要看受众。撇开家长不说,我所面对的,是省示范高中的学生。他们平日上课浸淫于书本题海,周末又面对平面媒体、新兴媒体的组合冲击,还有多少闲情逸致来点击“家校互联”、关注“班主任寄语”呢?提升“寄语”的吸附力,顿成当务。庆幸的是,我所面对的,大都是平民子弟,他们,连同他们的父祖,有的只是平民胸襟、百姓情怀,以及和几十年前的我一样做着有朝一日考个好学校有所作为的简单梦想。此外,我朴实的外在形态、行事风格,早已在学生圈和家长圈定音定调,并且滋生了一定程度的实沉感、信任感。这样,横亘在我和学生之间的沟壑被填平了,我就能放胆借胆,言所欲言,获得一份自在自为。于是,经过甄别权衡,我姑且套用了“吐故纳新”这个成语,依托“故”与“新”的内涵与二者的关联,作为“寄语”的行笔路径:倾吐史实,吸纳新说,切合体悟,草成一说。在表达形式上,或叙,或议,或夹叙夹议,偶或随感杂感,任由心性,不拘一格。至于语言,当力避浮华,务求平实,倘能真如余光中先生所说的那样,感性中有点知性,就更能贴近学生与家长,贴近他们的阅读期待。

如此,以星期为单元,以学段为周期,“班主任寄语”这个微小的视窗里,将呈现为人为事为学之正道,即所谓的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当然,我更希望它是一条流向明晰的溪流,让历史、让文化、让思想的汩汩清流缓缓流淌,慢慢浸润,一路陪伴着良田百亩嘉禾千顷,流向远方,流向永远。这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于是我将一如既往,努力触碰并矢志追逐这一德育梦。

三、“寄语”举隅

此处呈示2015年下学期班级“家校互联”中的一篇“寄语”,以供参阅。

脊梁

“况当世衰道微之时,尤用硬着脊梁,无所屈挠方得。”

——《朱子语类》卷五二

施蛰存的《驮马》读来比较沉重。看着成千上万的驮马爬上一个坡,翻下一个坡,又爬上一个坡,看着那些矮小而矫健的马身上的热汗,和它们口中喷出来的白沫,心情怎么会不沉重?

还有更沉重的,是抗战初期炮火下的“大转移”。几百吨几千吨的船,几十根几百根绳子,几百个几千个人,拼命地拖着拉着拽着。滔滔长江水,拖不住逆流而上的脚步;一波波的空袭警报,一阵阵的爆炸巨响,盖不过此起彼伏的船工号子。我曾见识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里阳光够酷烈,沙滩够荒芜,景色够凄寂,纤夫穿着够破烂,步履够艰难,甚至“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够压抑低沉,但这仅有11个人拉纤的场景,怎敌我万千血肉筑垒的移动长城!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读鲁迅这些话,总觉得这其中的“脊梁”多半是老实人、扎实人、做实事的人、愿意费力出汗甚至流血献身的人。我不由想到一个人,国人熟知的袁隆平。看到袁隆平的照片,我总萌生一種父亲般的慈祥温暖。他的面部轮廓、他的肤色,已然是个粗人,我觉得他应该再戴个斗笠,披条汗巾,才更地道,更纯粹,更标本。他一定晒够了太阳,流够了黑汗,受够了蚊叮虫咬,甚至饿够了肚子,这才有了比一般人强烈的想吃饱的欲念。袁隆平至少是得过一回奖的,500万。有人说钱给多了,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袁隆平是中国首富,才合情理,因为中华绵长的文明里,谁能让黎民百姓不饿肚子?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没有做到,只有袁隆平做到了,回望那金灿灿、沉甸甸的杂交水稻在金秋时节随风摇曳的盛况胜景,定然胜过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大唐的太阳,胜过一拨拨一茬茬天子的降临受禅登基加冕。

我不免又想到了李木生笔下的延安,想起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也想起了日夜相伴的六班。在高考浓云的覆压下,当不了前锋、又不甘殿后的理科班,要直起腰杆,挺起胸膛,谈何容易?所幸六班有一批男生,不泥古,不趋时,不尚浮泛,不慕虚荣,像工蜂,像蚂蚁,像黄牛,像半个多世纪以前西南边隅的驮马,本真纯然地读书听课做题,任窗外的流云飞絮落叶簌簌秋蝉凄凄;女生则去了铅华,卸了妩媚,也没有变成野蛮剽悍的女汉子,她们被数理化生的巨浪狂飙拍打得抬不起头,成天弯曲着背脊,佝偻着身子,气喘吁吁,依然目光如炬,坚毅向前。

也许,真像古人训导的那样,“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国家有了脊梁,就有了洗刷屈辱、自强自立的希望;班级有了脊梁,就有了踮脚眺望、破云见日的底气。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家校合力寄语
寄语
特约主编寄语
特约主编寄语
新年寄语
新年寄语
探究职校育人模式,助推学生健康发展
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探
好习惯成就大未来
耕耘快乐
寄语